在大学这个爱情意识与行为迅速发展起来的阶段,由于学生自我尚未成熟,此时面对两性关系,他们常常无从判断自己要什么,什么样的人适合自己
大学生 如何修好爱情这门人生大课
■本报记者 俞水
当莘莘学子告别紧张而青涩的中学时代,怀着对新生活的浪漫憧憬,走进生机勃勃的大学校园,恋爱不再是过去遮遮掩掩的“地下工作”,而是轰轰烈烈的青春体验。
然而,经历爱情,并非只有浪漫与幸福,迷惑、伤痛甚至悔恨也往往随之而来。当下,面对拜金、开放的多元婚恋观的冲击,面对年轻带来的激情与冲动的诱惑,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对爱怀有困惑。
什么是真爱?应该如何看待性?怎样才能拥有无悔的爱情?如何在爱情中收获成长?大学是学生学习独立生活和充分发展自我的重要阶段,在大学中经历爱情是成长的一部分。既然爱是人一生的功课,对于大学生来说,爱情无疑是一门人生大课。怎样帮助他们修好这门课?这是一道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解答的命题。
当青春面临爱之惑
和许多女生一样,北大的陶静喜欢与宿舍的姐妹们在“卧谈会”上讨论爱情。陶静喜欢看韩剧,虽然总是被嘲笑看的东西“没有营养”,但她就是喜欢把爱情表现得极纯粹、美好的韩剧。室友晓晴欣赏美剧《欲望都市》传递的爱情观,“女人就是应该对爱和性洒脱点,那才是女性真正解放的标志”。小彭的爸爸妈妈在她上初中时离婚了,所以她总是鄙夷地说爱情和婚姻都不可靠。小秦来自农村,有个和自己青梅竹马的男朋友,对爱情的想象朴素而实际。
在你一言我一语的碰撞中,姐妹们逐渐展开了自己的爱情轨迹。晓晴搬出宿舍与男友同居。曾怀疑爱情的小彭却出人意料地轰轰烈烈爱了一场,但失恋后好像再也无法走出伤痛。小秦和青梅竹马的男朋友分手了,后来找的男友很有钱。陶静也谈了一场纯纯的校园恋爱,可是交往越久,争吵越多,激情没了,烦恼多了,她感到爱情令她失望。
陶静总能听到同学、朋友的各种爱情困惑:“这世界上还有真爱吗?”“我为什么在恋爱中迷失了自己?”“我那么爱她,她怎能离开我?”“我们毕业了,不在一个城市工作,应该分手吗?”“我们真的相爱,可以发生性关系吗?”与此同时,各种影视作品关于爱情的展现越来越多元,她对爱情更加迷惑了。
2007年,陶静惊喜地发现并选择了一门叫做生活教育的课程。你想获得更幸福的人生吗?让我们一起“学会生活学会爱”!这样的课程介绍语让陶静觉得很诱人。教学生如何看待爱情、婚姻、性是这门课程的重要内容,这让陶静尤其感兴趣。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田玲当时是这门课程的负责教师。该课程隶属于中国红十字会心灵阳光工程下的LE生活教育项目,由田玲于2006年首次引入北大本科常规课程,如今已被北京近十所高校推广。
田玲的大学生活在北大度过,那时,她和同学就有很多关于自我、友谊、爱情方面的困惑。留北大任教后做了多年班主任,经常有学生向她倾诉爱情的烦恼。在她看来,陶静有这样的苦恼很正常,她的困惑还没有对自己的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实际上,一些大学生因此产生的困扰更多,他们因在失恋、性、背叛等爱情问题上遇到的挫折,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性格与人生发展也受到了负面影响,甚至有学生选择自杀。”
“那些天之骄子可以从容面对考卷,并获得很高的分数,可心灵的困惑常常伴随着他们,他们为什么没有幸福的能力?”这样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田玲。
“大学是学生学习独立生活和充分发展自我的重要时段,在大学中经历爱情是成长的一部分。只是,青春的激情、冲动、懵懂有时也会让人留下永远的悔恨。而当青春面临这些困惑的时候,虽然没有人能简单地给出对错的结论,但是,应该有人给学生基本的引导。”田玲说。
“这种引导首先应该来自父母。然而,文化的禁忌、传统的力量、父母的无知等原因造成了家庭婚恋教育的空白。”田玲认为,父辈们没有机会接受相关的教育,儿女们如今也无从获得相关的指导。
“父辈们成长的单纯环境已经消失,当今的年轻人所面临的情感难题是父辈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田玲说。
“父母甚至给子女带来了关于爱的负面影响。一些学生来自破碎家庭,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爱,甚至受过‘爱’的伤害,对爱的理解很偏激。”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的宋映泉说。他是继田玲之后负责这门课程的志愿者教师。十多年前在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当心理咨询志愿者的经历,让从事教育财政研究的他,十分关注大学生心灵的成长与健康。在他看来,良好的性与爱的教育是全人教育、人生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我们只研究在教育中如何投钱,而忽略了受教育者的心灵;如果我们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不关心他们的情感世界;如果我们用大量资源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心灵混沌、不懂得真爱、缺乏建立美满婚姻和幸福家庭的能力,那么,从教育经济学投入-产出的角度看,这样的教育投资在一定意义上是失败的。”他说,“然而在我国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关于性与爱的课程不多;从人生、从心灵和灵魂的高度来看性与爱的课程更是少而又少。”
王琪是该项目的中国讲师及国外专家翻译,曾经到上百个大学作过婚恋主题讲座。接触大量大学生后,她发现,中国的婚恋教育几乎是由社会自发完成的,爱情文化的塑造大都离不开无处不在的媒体。“韩剧与台湾偶像剧传递的王子与公主式的爱情梦想,美剧传递的开放的性态度,以及各种电视节目尤其是当下盛行的相亲节目,对当代青年人的爱情观有着深刻的影响。青年人对影视作品中爱情文化的学习已经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而这种社会教育往往是片面、偏颇的。”
因此,在不理想的婚恋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虽然部分人已经较好、自发地完成了关于婚恋的自我教育,但在大学这个爱情意识与行为迅速发展起来的阶段,仍有一部分学生处于“心理早恋”,亟需引导。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补上这一课的可能。”田玲说。
给学生一把钥匙
“无法区分爱与被爱,更多地期待他人爱自己,而很少想自己如何爱他人;更多期待他人对自己负责,而较少想自己如何对自己负责和对他人负责。以这样的思维方式进入婚恋关系,多半会以痛苦结束。”在田玲看来,这是很多人的通病。
小玲是个美丽的女孩子,从上初中起,就有很多追求者。她习惯了被男孩子追逐的感觉,好像别人对她的好都理所当然。慎重地选择了男友后,她发觉对方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完美,相处久了,她还觉得男友对她的关心不够,没有从前喜欢倾听,甚至还会和她发脾气。她很疑惑:这份感情是不是走到了尽头?
“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学生,两个人对对方的期望值都特别高,一旦发生摩擦,都觉得对方不对,没有人肯让步,往往造成爱情中的苦恼与遗憾。其根源就是人们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能在伤害中学习成长。”王琪说。
林帅曾经是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生,他选择这门课时,刚刚和女友分手。“她是我的同学,我们曾经有过美好的时光。大三时,我们的矛盾变得突出,但我们从不争吵,只是不断累积着对彼此的不满。后来,我们选择了分手。分手后,我发觉自己真的很难过,校园的每个角落似乎都能让我想起两个人曾经的甜蜜。”林帅说,“那段时间,我总是试图寻找爱情失败的原因,但是我找不到。”
“一些大学生应付考试的能力相当高超,然而这绝不代表他们为人处世的能力同样出色。我在学校里接触过很多这样的学生,学习成绩优异,可他们的心理年龄很小,自我概念十分模糊,自我界限与自尊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在自我没有发展成熟的情况下就面对两性关系,常常使他们无从判断自己要什么,什么样的人适合自己。这也是当今大学生在恋爱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田玲说。
“生活教育课程中的很多环节就是根据大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而设计的。”王琪说。
“猜谜游戏”——你了解异性吗?在生活教育的课堂上,这个环节让很多学生都感到有趣。
游戏开始时,学生按性别被分为四五个小组。老师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男生,你将来想找什么样的妻子;女生,你将来想找什么样的丈夫?第二个问题是,男生,你们猜女生将来想找什么样的丈夫;女生,你们猜男生将来想找什么样的妻子?
“温柔,善良,漂亮,孝敬父母,小鸟依人,下得厨房、上得厅堂……”这是男生对未来妻子的期望。“高大,帅气,负责,孝敬父母,体贴,关爱……”这是女生对未来丈夫的期望。
当男女生看到对方讨论出的答案时,他们发现有些答案是自己从未想过的。例如,很多女生列出希望对方“能帮助自己做家务、会享受生活、不夸口、干净、有主见”;男生列出希望对方“负责、健康、自主、乐观、不无聊、欣赏他”。
“这些我从没有想到过!”“他们怎么还要求这个!”男女生议论纷纷。
“年轻人一旦进入恋爱,总以为自己与异性的期望值和时间表是一致的,但实际上男女对异性的期望很多时候非常不同。”王琪解释着这个游戏的初衷。“我们想告诉学生的是,恋爱和婚姻最重要的是‘成为合适的人’,而不是简单的‘找到合适的人’。如果一个人能按照异性对未来伴侣的期望值提高自己,那么将来就更容易吸引那些合适的人,更容易预备好进入恋爱和婚姻。”
“无法拥有成熟的人格与自我,那么每种爱的尝试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自制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田玲说,“所以,我们希望学生拥有爱的能力。”
带着对爱情失败原因的疑惑走进这门课程的林帅,如今已出国攻读博士学位。他坦言,虽然这门课上的很多具体内容他不记得了,但他清楚地记得自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系统地分析自我,思考自己想要的爱情和生活。“这门课就像一把钥匙,让我打开我自己。”林帅说,“成为适合的自己,是我一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