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培训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校园寻访“国学范儿”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4/1/7 7:33:22 

     方方正正的中式实木家具变身课桌椅,雕花长几成为讲台,墙上挂着“天地大义赏之有术”的横幅。教室内的主讲人,温文尔雅,着一袭灰色传统大褂,一拍惊堂木,却又底气十足,讲起评书,眉飞色舞。

  这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美术教室——“澄观堂”,教室的主人、美术老师吴荻,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一股国学范儿。他的教学理念和艺术造诣,经过十多年锲而不舍的探索,在校园内外备受推崇。

  书画教出“艺术范儿”

  作为学校的美术老师,吴荻的美术课很受学生欢迎,从初一到高二年级,连续多年在学校的统一测评中获得学生的高票好评。

  曾有学生在教师节写给他的贺卡上留言“道之无用却有用的是美术,道之吴荻更无敌的是您”。

  “很多人都以为美术课就是画画,大错特错。”说起自己的本职,吴荻说,“其实美术是一种美的艺术,涉及到传统的绘画、雕塑、工艺设计和建筑等等内容”。

  吴荻说,黄皮肤黑头发的每个中国人都需要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需要去寻找自己灵魂的根源。而老师则是最合适普及这些传统知识的人,将国学内容渗透到语文、数学、英语等各类课程中,才能让现在这些孩子们了解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即使有一天走出国门,也不会忘记自己的根。

  高一开设书法、篆刻、摄影、陶艺课,高二设立艺术欣赏课……在吴荻的倡导之下,学校的美术课内容也越发丰富。很多学生抱着主课的作业,想在美术课上偷空完成,却被讲课内容吸引,不留神一堂课讲完,还是“耽误”了作业。

  吴荻主张课外美术。每学期的课程,他通常会从建筑开讲,其后介绍古典家具,如果课时允许,再介绍京剧、评书和曲艺等。而这其中有近一半的时间,他都带着学生们去参观博物馆和胡同。

  “真正的美术课堂在博物馆里,只有让孩子们自己来看和感受,才能更实在地发现那些好的东西,更直观地学到知识”。吴荻说。

  《吴氏西游》“评书范儿”

  一幅屏风,黑底金字,上书《心经》片段;一身马褂,一拍惊堂木,吴荻开始娓娓道来传统评书。《吴氏西游》,作为学校的选修课,堂堂爆满,吸引了校内外评书爱好者来此听书。

  生在北京城,长在四合院,吴荻是地道的北京人。受小时候家里人爱听评书的影响,他对说书听戏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因而年轻时总爱在后海边转悠,找书馆听评书,2007年曾拜入评书名家连丽如门下,学习评书。

  多年的熏陶之下,台下的听书爱好者,如今成了半专业的讲评书人士。2008年,吴荻开始在北京多家书馆登台说书;2010年4月,他的短篇评书《佐连成告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从最初的《三国》名篇片段开讲,到现在自己连载传统评书《吴氏西游》,吴荻吸引了不少铁杆粉丝。79岁的马启华老先生,从《三国》开始便一直追着吴荻的评书听,即使腿脚不便,他仍然每周从清河倒三趟车来听“吴氏西游”。

  唱念做打“京剧范儿”

  一只船桨,四位粉墨登场的学生演员,背景是烟波浩渺的西湖美景,胡琴鼓点响起,舞台上一招一式间透着行家的风范。时值岁末,学校艺术节闭幕演出,学校国剧社排演京剧《白蛇传·游湖》片段,吴荻正是指导老师。

  “传统戏曲的魅力在于写意,只用一桌一椅便可演绎千山万水,一招一式就能传递万缕情思”,在节目的排演中,吴荻反复强调的便是写意精神。

  吴荻坦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熏出来的,没法教”。即使是美术课,一个礼拜一次课,上一个学期,能让学生们有多大的收获吴荻不敢说,但他仍然要坚持做下去,给孩子们一点陶冶。

  在课堂中延续传统文化,要做的也还有很多,吴荻觉得,与其专门设置一门传统文化课,还不如让每一学科的老师多些对传统的了解,在自己的课堂中加入国学知识教育。

  而坚持让孩子们听京剧、看传统建筑,也是想让他们了解,中国人曾经这样生活,听着这样的故事,用这样的方式讲述民族的忠孝节义、金戈铁马,唱出人生的悲欢离合、儿女情长。

  “这才是中国人的范儿。”吴荻意味深长地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