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厅局长专栏

西城区教委主任田京生:办人民满意教育 西城校校精彩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4/2/5 16:25:29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体现了国家教育方针的连续性,同时强调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地位。田京生主任表示,区域合并后,西城更加明确了区域定位。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西城区始终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首都发展优质教育创造一些经验,提供一些借鉴。在“校校精彩、人人成功”的目标引领下,近年来西城高水平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鼓励和引导该区中小学校各具特色地发展。

  ■“校校精彩”

  引领学校特色打造

  据介绍,在上世纪90年代,为解决基础薄弱学校的问题,西城区率先提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的目标。伴随西城教育的发展,着眼于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2004年,西城提出“高水平优质均衡发展”的发展方向。2009年,西城进一步提出了“校校精彩、人人成功”的教育理念,更人性化地关注每所学校、每个同学的个性发展。

  西城区鼓励该区中小学校结合发展历史、周边环境和师生特点发展特色,通过特色发展实现学校自我提升。比如,以华夏女中为代表的学校通过集团化形式推进办学特色,一些具有民族教育特色、外语教学特色的学校也加强联合办出特色。此外,西城教委还引导各校积极打造自身特色,如西城实验小学(原宣武区南菜园小学)、上斜街小学、宏庙小学、五路通小学等。

  ■课程改革

  打造创新教育实践区

  针对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田京生主任介绍,在西城教育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打造教育四区”目标中,就包括“依托教育改革工程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工程打造探索创新教育实践区”。在教育部及北京市整体部署和推进的前提下,西城区参与了特色高中建设、办学体制改革等六个教育改革实验项目。

  伴随课改的推进,西城在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改革上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和特点探索校本课程的改革。”田京生举例说,北师大二附中提出了独具特色的“6+1+1”课程结构和特选课程体系。三十五中根据社会发展、时代需要并结合自身发展特点,今年起探索“二四学制”改革,整体优化中学六年的课程。另外,该区中学联手大学实验室、科研部门,在高中阶段推进“翱翔计划”,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明年计划

  建10个“校长工作室”

  “西城教育最大的优势是人才优势。”田京生主任表示,为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设优秀教师人才队伍,西城区针对教师和校长分别实施了卓越教师工程和教育家工程。

  据介绍,西城区大力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重点培养2000名区级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200名市级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以及一批特级教师。“在此基础上,形成卓越教师,发挥领军作用。”

  此外,该区教育家工程目的在于培养和造就一批教育教学理念先进、治教施教水平高超、办学教学质量突出,在全市乃至全国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首都教育家”。西城区将加强“名师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校长发展导师团”等建设,深入实施校长职级制。田京生表示,明年计划成立10个“校长工作室”,发挥领军式校长的价值;另外建立7个“名师工作室”,为卓越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

  晨报记者 王斌 罗德宏

  校长园长

  落实

  话

  ●北京十三中校长 马景林

  学校教育应立足于服务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为学校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十三中校长马景林表示,报告中提到有关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等重要观点,在教育界引起很大关注,同时对学校工作起到了思想引领的作用。

  马景林表示,学校是一个服务机构,因此所有的教育改革都应该紧紧围绕服务社会而展开。“学校教育既要解决学生个体的求知、升学等需求,也要注重内涵式发展,最终服务于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健康环境。”

  近年来北京十三中在中高考成绩上取得很大进步,“但这不是学校发展的全部。”马景林表示,为了更好实现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今年十三中提出要强调教育的整体性、民主性、宽容性、优雅性和舒适性的目标。“五个特性同等重要,相互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学校试图通过民主性、宽容性和舒适性,来推进整体性,最终实现优雅性的办学特色。”

  马景林介绍,学校重视学生在心理、科技创新、艺术体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并利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机构,培养学生自律、自主、自我管理等综合素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在校期间的主体地位。此外,“学校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和人文环境,让学生感到舒适温暖,提升幸福指数,实现优雅的教育理念。”

  ●北京育才学校校长 刘继忠

  搭建创新人才发展的平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刘继忠表示,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装备、师资队伍、教育管理等多个层面的现代化。育才学校把自己的发展定位为“高水平,有特色”,努力为首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而努力。高水平,即办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校,高水平的教师,优秀的学生。有特色,即创造出多元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平台,帮助学生自主发展、创新发展。

  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作为北京市科技金鹏团学校,育才学校的科技特色突出,科技活动项目繁多。在做好科技普及的基础上,学校的科技竞赛成绩蒸蒸日上,近几年在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鹏科技论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多个赛事上屡创佳绩。今年3月学校承办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通过翱翔基地项目、雏鹰基地项目、中科院未来拔尖创新人才项目,学校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

  刘继忠表示,该校教师在学习领会十八大精神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忧天下、启民智、扬优长”的校训,以“激发兴趣,普及为主,学有优长,兼顾专业人才培养”为工作原则,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创办学校特色,形成育才品牌和影响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北海幼儿园园长 柳茹

  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发挥示范园辐射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给学前教育工作者带来很大鼓舞,同时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北海幼儿园园长柳茹表示,北海幼儿园要继续秉承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办好人民满意的幼儿园。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柳茹认为,学校教育要以终身教育为理念,加强各学段的融合。幼儿园、小学、中学不仅要有各自阶段的教育目标,还要实现不同学段间的有效融合,做好幼小衔接等工作。

  此外,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方针,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柳茹表示,十八大报告强调“办好学前教育”,对办学质量提出了要求。“我们要继续坚持幼儿园的办园特色,‘实施主体性教育,人人在快乐发展中做最好的自己’,着力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切实提高办学质量,最终实现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自主、全面且富有个性地发展,让家长和社会都满意”。同时,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幼儿园,北海幼儿园将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原则,积极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作为北京市示范园,我始终本着开门办园的原则,加大教育交流力度,携手‘姐妹园’和全国近100所手拉手幼儿园共同发展。”


  ●宣师一附小校长 杨英

  因材施教 成就每个孩子造就每个家庭

  “人民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就要办成什么样的教育。”宣师一附小校长杨英认为,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同时孩子更是家庭和社会的未来。因此学校要努力创造适合每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环境,因材施教,“我们的思路是,先让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满意,进而由点到面,真正实现‘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

  杨英表示,把孩子培养成“有用之才”是重要的教育目标,因此学校将“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今年学校提出“仁、礼、责、信”四字目标,并充分挖掘内涵,使学生富有仁爱之心和责任意识,培养学生文明有礼和诚实守信等优秀道德品质。

  宣师一附小始终秉承“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及掌握程度。“为了做到因材施教,学校要求教师了解每名学生的家庭背景、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杨英表示,学校专门成立了学生社团和课外小组,让拥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途径。

  ●奋斗小学校长 见培炎

  以人为本 滋养教师引领学生自悦成长

  在奋斗小学校长见培炎看来,党的十八大报告内容非常丰富,体现了“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学校教育的主体是人,因此奋斗小学从四个层面来践行“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

  见培炎认为,一所学校的发展首先需要形成传承历史、先进高雅、让人具有归宿感的校园文化。原创的、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能塑造和影响人。校园文化不仅包括可见的校园环境以及校训校徽校歌等文化标识,更意味着学校师生的内在修养和品位。奋斗小学的新年文化周为教师举行高雅诗文朗诵会,尊师爱生周为学校师生举办笔会,都属于校园文化的重要内涵。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见培炎校长最大的体会是“滋养”。他认为,校长只有从精神、物质等各个层面尊重并“滋养”教师,才能真正以人为本,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从而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在德育实效性的探索和研究中,见培炎发现“自悦”理念引导孩子感受愉悦、体验快乐,激起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奋斗小学也从课程、评价、读书、活动等多个角度将“自悦”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另外,奋斗小学在教学上探索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现代数字化技术手段,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个性化发展搭建平台。

  晨报记者 王斌 罗德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