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物理学院学生在进行物理实验竞赛。 岑丹 摄
教授“组团”为本科生上课,学生拥有自主研究的实践平台和百分百自主选专业的权利,研究所参与本科教学……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在育人方面的“秘籍”值得借鉴。
强化教授的育人意识
“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教学和科研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缺一不可。‘育人’是教授最基本的意识,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教授的天职。”物理学院执行院长刘万东说。
在中国科大物理学院,很多门课程是由教授“组团”来上的:全院20多个课程组,其中12个是物理学科基础课课程组,每个课程组都是由20至40位老师组成的强大的教学团队。另以学科点为单位,全院的专业课打包为9个物理专业课课程组。
“课程组是具有一定行政功能的教学基本单元。”刘万东介绍,“课程组成员的选择、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规划、教师教学任务的分配、教学评价和奖励推荐等一系列教学管理行为都由教学组去完成,院系管理层不加干涉。”
学院要求每位教授至少参加两个课程组,积极参与一线教学活动。刘万东表示:“基础课教学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根本所在。因此,越是基础的课程,课程组的力量越强大。”
如果说加入课程组是实现教授参与一线教学的基本途径,那么“教授值班”制度则进一步增进了教授与学生直接对话。
这项被同学们称为“open hour”的制度已经在物理学院实行了3年。学院要求副教授以上的老师每两周要拿出一定的开放时间,与本科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对话。
2010级物理学院本科生胡月是这项制度的亲历者之一:“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的疑问其实挺多的,比如专业选择、进实验室、未来去向等,需要有这种和教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刘万东说:“学生在学业、生活上的任何困难都可以在‘open hour’里与老师交流。我们希望将‘教书育人’的意识落在实处。”
锻炼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去年8月,2010级凝聚态物理专业学生江志浩和实验室的老师、同学一起,参加了在江西举办的国际稀土会议,并上台做了全英文报告。“这个报告是我们小组这一年多研究成果的一个小结。”江志浩说起这次经历颇为兴奋。
江志浩从大二下学期进入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张增明教授的实验室。除此之外,从大二开始,他还参加过上海应用物理所的秋令营,深入了解先进的实验环境,聆听高质量的学术报告。去年,他又参加了在浙江举办的全国暑期物理学校,接触了量子信息、凝聚态、生物物理等前沿课题,收获颇丰。
江志浩丰富的实践机会,是中国科大物理学院大多数同学的一个缩影。据统计,物理学院约有50%的本科生在校期间有机会获得学校资助,参加“大学生研究计划”,开展完整的科研实战训练;80%以上的本科生有机会进入相关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在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实践活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科大物理学院的实践教育注重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2005年开始,学院为大二以上的同学开设了由学生自主设计的研究性实验课程。
张增明介绍:“这类实验课程不再只是让学生做单个实验,而是建立一个鼓励学生拓展学术兴趣、进行自主研究的实践平台。同学们有机会亲自设计实验、独立完成实验的分析和解释,并形成自己的实验结论。”
据了解,每年,以物理学院学生为主,全校大约有600多名学生参与自主设计的研究性实验课程。“其中有三分之一的研究成果可以达到发表文章的水平。”刘万东对同学们的科研实践能力表示了肯定,同时也指出,“不过研究成果本身并不是我们开展研究性实验课程的目的,我们更看重学生的研究套路,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展现出的自主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