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品牌网讯 7月7日安徽师范大学雷锋导游队走进凤阳县小岗村,这群穿着统一橙色T恤衫的大学生给这座“中国改革第一村”带来青春的活力与热情。
早上九点雷锋导游队一行进入大包干纪念馆,在专业导游的带领下,成员们对大包干纪念馆做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大包干纪念馆主要由小岗溯源,抉择,巨变,崛起,关爱五个方面组成,其中”小岗溯源“主要介绍小岗名字的由来以及它的坎坷历史;“抉择”主要讲述大包干制度的渊源,诞生以及突破;“巨变”从衣食住行及医疗娱乐等方面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小岗,让人们看到大包干制度带来的生机活力;“崛起”弘扬了大包干精神,指引了小岗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最后“关爱”主要介绍领导来小岗的视察情况,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小岗的关心。
接着,雷锋导游队成员们来到沈浩纪念馆,这里主要介绍的是“第一书记”沈浩生前的事迹。纪念馆内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个部分讲述沈浩生平,沈浩1964年出生于安徽萧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84年考入铜陵财经专科学院(即如今的铜陵学院),他于2004年到2009年期间在小岗村担任党委书记,2009年11月因心脏病突发在工作岗位上去世。第二个部分讲述他村官六年的经历,他能够深入群众,集聚民智,理清发展思路,制定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在这六年里,沈浩推出了自己的三部曲“发展农业调结构,开发旅游促三产,招商引资办工业”。同样作为一个父亲,沈浩很爱自己的女儿,作为一个儿子,他很孝顺自己的父亲,可是为了小岗村的工作,他却像大禹治水般三过家门而不入。
在沈浩纪念馆一角,陈列着四个玻璃橱窗,里面摆着印有红手印的文件,分别代表小岗村历史上四个重要时刻。第一次的红手印,是1978年12月小岗村18位农民代表秘密按下的,意味着大包干的开始。第二次的红手印是2006年10月,沈浩书记第一次在小岗村干满三年后,98位村民自发按下红手印挽留他。于是沈浩又在小岗村干了三年,2009年9月小岗村村民又按下第三次红手印挽留他,这次沈浩依旧答应了留下,可惜两个月后他便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了。于是小岗村民又按下第四次红手印,这次是请求沈浩家人能将他的骨灰留在小岗的土地上,最终沈浩被安葬在小岗村公墓。
第三部分讲述社会各界送别沈浩以及浩气长存。2009年沈浩成为“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他的颁奖词为“两任村官,六载离家,他走得匆忙,放不下村里乡亲,对不住家里亲人。那一年,村民按下红手印,改变了乡村的命运。如今,他们再次伸出手指,鲜红手印,颗颗都是他的碑文。”
成员们仔细听导游解说,深深被沈浩书记的精神感动。甚至在提及沈浩的父女亲情专题时,有女生止不住留下了眼泪。“她女儿和我们一样大的年纪,那时才不过十五岁就失去父亲,想到这,心就像被揪了一样难受,而且看到她十岁时写给沈浩的信,用稚嫩的字写‘爸爸我爱你,别做贪官,’之类的话,就觉得好心疼他们。”一位来女成员这样感叹道。
下午稍作休息后,雷锋导游队一行又来到小岗村公墓去拜祭沈浩书记,沈浩的墓十分朴实简单,站在他的墓前,大家都怀着沉重的心情,对他这一生进行了短暂的回顾。在沈浩书记长眠的土地上,成员们满怀感动,他们更意识到要好好学习沈浩书记的无私奉献精神,正如雷锋导游队一直强调的宗旨,弘扬雷锋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就像沈浩一样始终对社会对人民持有一份责任感,雷锋导游队成员也要怀着一份赤子之心,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用青春谱写一首奉献之歌。
据悉,雷锋导游队在未来一个星期内将继续留在小岗村进行义务导游及志愿服务精神,充分学习并弘扬沈浩书记的奉献精神,承担起青年人的社会责任。雷锋导游一直在路上,让青春与梦想一起飞扬。
(编辑:张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