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为首都高教改革发展献方略

编辑:和平  发布时间:2010/11/9 20:57:39 

当前北京高校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未来10年北京高等教育发展将要解决哪些突出的问题?在《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发布之前,为了广泛听取业界对北京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北京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了高等教育专题座谈会,与会的大学校长、专家围绕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北京市副市长黄卫,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线联平等出席。

 

从北京的角度——统筹整合高校资源

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建议将北京教育规划纲要命名为首都教育规划纲要。他认为全国的规划纲要是针对全国总体水平和总体状况进行的设计、规划,北京教育规划应该在全国起到领先示范作用,因而在体制、提法和定位上都应有一些变化。北京的地方特色怎么体现出来?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学习型城市,一定要吸引世界上优秀的青年到这里学习,这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因而,北京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优势要在对外开放中体现出来。“我提议把北京的重点高校都囊括在这个规划里,从北京市的角度出发对北京高等教育结构进行调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教所所长雷庆指出,如果把北京的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肯定是不合理的。因为作为一个整体,其中的结构应该是有一定比例的。从现在北京高等学校的现实来看,我们的调查发现北京高校大部分还是追求成为研究性大学的,希望发展研究生,希望扩大学科覆盖率。同时,纲要中提出了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几个重大试点项目,这当然是好事。不过若专项太多,常规拨款反而减少,按专项走就把校长手脚捆住了,还是要给校长一些自主权。

北京联合大学校长柳贡慧建议:此规划还是要把中央部委属高校与市属高校重点有所区别,对市属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而对央属高校的目标则应是协调。他认为北京高校无疑属于全国先进行列,但北京市属高校绝对不属于全国先进行列。因而建议解决一下北京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我们作为市属高校的管理者,有一个切身感受:北京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最好的地方,但存在着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北京市对高等教育投入非常多,但是实际上不少资金利用、资源利用还没有达到我们预定的效果。”他建议统筹搭配整合市属高校的资源,使北京高等教育水平在整体上得到快速上升。

 

提高质量关键——“不拘一格”引进人才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表示,“纲要中提出普通高校以高中会考与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参考、以统一考试成绩为基准。我认为在表述上应倒过来。再比如外语考试,北京市可不可以实行一年多次考外语,这样跟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定位相符合,同时,北京的外语学习氛围也比较好。”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提出目前北京高校所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提高质量,而其中的关键又是提高师资质量。“从海外引进人才现在遇到的最大困难有三个,一个是住房,住房越来越不好解决,将来租也租不了,分也没有。另外就是土地和户口。北京有规定:若引进超过50岁的人才,户口一般不给解决。而对于文科人才而言,不超过50岁,他说的话你根本不用听,他根本没有说话的资格。‘千人计划’对于理科还行,对于文科不行。”

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吕兆丰强调了高校定位问题。他说:“在规划发展中我们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高校定位问题,北京的高校不可能就定位在基层人才和职业人才培养方面吧?还要高度重视生源问题,目前我们的毛入学率已经到了相当的程度,今后高等教育发展将面临生源上的现实困境,若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势必会有很大的影响。”

 

亟待加强——大学引领社会文化

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刘新成表示,纲要中提出“建设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大学”,这在北京以前的高等教育规划中从来没有过,既让我们受到鼓舞同时也有现实的可能性。但是如果按照世界城市的标准、应该具有的文化辐射力和知识生产能力这样一个目标相比较的话,不管是北京还是首都的高等教育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按照教育部的计划,将来硕士要有一半转为两年制的专业硕士。那么,将来有一万专业硕士,在校生人数就要相应地减少1/3。按照学制变化的话,就要萎缩六七千的人数,将来的规模是继续维持原来人数还是压缩,这就必须提前考虑。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岩则强调了首都区域大学集群的作用。他表示,北京高等教育的先导性体现在其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作用。但北京高等教育如何布局才能体现其先导性?北京高等教育的集聚溢出效应、辐射作用和引领作用如何体现?这些在纲要文本里还是有相对欠缺的地方。“在考虑文本的时候,对北京高等教育的战略定位是需要我们反复考虑的,然后在文字表述上要明确地体现这个战略思路。”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张维佳建议整合驻京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提升中关村核心示范区品质。关于高校的文化使命问题,他认为纲要中提到“要引领社会文化”,但内容没有落实,高校做的还不太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即:一是整个社会包括政府对当代大学文化使命和认识不足;二是大学引领社会价值和文化诉求的自觉性不强;三是大学文化对社会文化影响力不强;四是校园高雅文化社会普及水平比较薄弱;五是高校文化研究的服务意识不强,研究成果转化率过低。“所以,在纲要里应该体现到具体落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