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几代学者耗时二十余年完成的《苏轼全集校注》,近日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第一部对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诗集、词集、文集进行全面校勘、注释、编年、辑佚、集评的大型古籍整理著作。该书皇皇八百余万字,全二十册,大三十二开,精装,繁体竖排,是迄今为止国内最权威、功能最齐全的版本。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教授任该书主编,中文系先后共有十多位老师参加了该书的编写工作。
《苏轼全集校注》工作开始于1982年,2004年完稿,2005年与河北人民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此后在校样的基础上又陆陆续续增补修改,此工作一直进行到2010年夏。
该书在编写过程中,一直得到历任中文系主任、院长的关怀和支持,四川大学“985工程”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项目、四川大学“211工程”中外文学与俗文化重点建设学科项目也将该书列入资助计划。
《苏轼全集校注》是由四川大学主持、集几代学人之功而完成的一项国家古籍整理重点项目,是对苏轼及苏集的总结性又同为开创性的巨型工程。本书以孔凡礼点校本《苏轼诗集》、《苏轼文集》和龙榆生笺注本《东坡乐府笺注》为底本。其中苏诗、苏词是在旧注基础上另作新注,苏文绝大部分为首次自作新注。其主要学术贡献为,对苏轼的诗、词、文作了“五通”工作,即通收、通校、通注、通编、通评。对苏轼全部作品进行了系年、辨伪、校勘、注释、集评等工作,订讹匡谬,补罅删芜,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在广泛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新开拓,在考订编年、征典释义、探究本事等方面均有新创获。
11月14日,《苏轼全集校注》出版座谈会及赠书仪式在北京举行,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新闻出版总署、中宣部出版局、国家版权局、河北省委宣传部的领导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科院的几位著名学者出席了会议。会上,四川大学《苏轼全集校注》主编之一周裕锴教授简要介绍了该书二十余年的编写历程,与会领导与学者对该书作出高度评价。
前中华书局总编傅璇琮先生称该书学术价值很高,校勘、注释、集评都具有很高水平。最大特点是,每一篇作品都尽可能注明写作时间、地点和背景,纠正旧注之误,可视为北宋中期的文学编年史。从文化角度看,在进一步研究宋代文集流传情况方面,也有很大的意义。
北京大学孙钦善教授称该书校勘在异文判断方面有新见解,考辨伪作方面考证很细,在校注古人别集方面上了新台阶。社科院《文学遗产》主编陶文鹏研究员称该书是古代作家个人别集校注中规模最大、工作量最大、难度最大的项目,浸透了作者的心血。该书体现了新时代的学术眼光,对推动苏轼和北宋文学研究,推动其他古人别集校注都作出很大贡献。南开大学长江学者张毅教授称该书为“金声玉振之作”,“中国文化的大雅之音”,校注在校注、编年、辨伪、集评等方面都具有集大成的性质。清华大学刘石教授称该书具有多功能性质,不仅兼有资料汇编和集评,而且注释有时串讲文义,这在古籍整理史上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有助于推动苏学和整个宋学研究的发展。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也给会议发来贺信。
会上,许嘉璐副委员长作了总结发言,对川大几代学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谢意,称赞该书嘉惠士林,为功匪浅,是苏轼在世和身后最全、最好的本子。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几代人二十几年的劳动完成这一精品,为当今浮躁、浮夸、浮肿的学术界吹来一股清风,为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树立一个好的范例。
座谈会上,河北人民出版社还向国家图书馆、国家版本图书馆赠送了《苏轼全集校注》,校注组获得“中国版本图书馆版本收藏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