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从一位基层督学看“督学”

编辑:张聪  发布时间:2010/11/30 21:21:46 
 

从一位基层督学看“督学” 

赵国政是一位督学——准确地说,他是一位领导督学的督学——他的官方职位是河南省三门峡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的办公室主任。他虽然只有40多岁,但却从1989年至今,连续当了19年督学,期间经历了中国教育督导制度从起步到发展及如今正趋于完善的全过程。以他的经历为切入点,我们想向读者大致勾勒出一位基层督学开展工作的真实图景,更想向读者解释关于“督学”这一特殊名词的内涵。

 

建设和发展

三门峡市位于豫西边陲,处于豫、陕、晋三省的交界处,是黄河三角洲的核心区域。虽然建市较晚,但其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很快,被誉为“黄河明珠”。作为以经济为依托的教育事业,近年来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发展,各项教育指标都位于河南省前列。但是,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新情况的涌现,全市教育系统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迫切需要建立更具权威性的教育督导体系来解决这些问题。

因此,三门峡市政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河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关于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的有关文件及2004年初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建立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制度意见的通知》的要求,于20048月,在1989年业已成立的三门峡市教委督导室的基础上,成立了三门峡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下设办公室,同时撤销市教育局督导室。教育督导团总督学由市政府主管教育的副市长兼任,主任督学由市政府主管教育的副秘书长和市教育局局长兼任,副主任督学由市教育局主管督学的副局长兼任。至今,三门峡市政府教育督导团已连续聘任六届市督学,最新的一届于20079月聘任,由专职督学和兼职督学及特约督学共55人组成。人员主要来自市人大、市政协、市委组织部、市纪委及市政府12个局委有关部门主管,以及市委统战部推荐的其它党派和民主人士组成。

赵国政就是在这个时候升任三门峡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下设的办公室的主任的。之前,他已经在市教育局的督导室工作了很长时间。虽然从职能上来说,教育局督导室和市政府的督导团基本没有区别,但从其重视程度和权威上而言,他觉得,通过实践,成立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后,对促进和指导所辖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各级各类学校按照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开展教育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不过,对于这位“老督学”而言,虽然市政府教育督导团成立后,工作的平台更大了,发挥的作用也更大了,可他还是很难忘记此前的工作经历。在那些国家教育督导制度和督导体系还不完备的情况下,各地基层督学开展的工作就更难能可贵。

 

光荣和艰辛

回忆过去的督学工作经历,很多事情让赵国政历历在目。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和同事们到一所偏僻的农村小学进行调研。因为事先未通知学校,当他们走进学校的仪器室时,发现学校因为校舍紧张,将上级教育部门配备的各种仪器都堆放在两间小房间中,看样子很久都没有使用了。他查看出来后,身上蹭了很多灰尘。

还有一次是到一所农村小学去检查。当时去的时候是阴天,下午四点多左右。他们走进教室时,学生正在上自习,光线非常暗。他问校长为什么不开灯,校长说村里付不起电费钱,把电停了。

后来,他们到一所中学进行督导评估时,学校有关人员推出来十几个大纸箱,里面堆着多年来的各种资料,显得很不规范,就像一个开杂货铺的,让评估人员无从下手。

这样的事情在他的工作中出现过很多次。作为一个基层教育督导者而言,他的本意是想通过督导检查,督促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现实情况是,在整个90年代,我们整个国家的经济还不发达,财力有限,基层的教育经费很紧张,虽然督导人员认真履行着职责,但有些问题是客观问题和共性问题,仅靠督导是无法解决的。除了例行检查和感慨之外,他们能做的就是将基层教育情况如实地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然后期待上面尽快拿出解决办法来。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央和省市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支出不断加大,基层教育经费紧张的状况逐步得到了缓解。因此,在基层的教育督导工作中,他们的主要精力就放到了检查各县市的教育达标情况上来。不过,虽然不会再为基层教育缺少经费而忧心,但工作过程中的一些不可避免的事情的发生,还是让他们体会到督导的艰辛。

1999719,市主管部门需要该市下辖的卢氏县“普九”攻坚工作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的缺额数字,因事情紧急,赵国政带了一个同事匆忙赶到了卢氏,连夜打印出他设计的多张统计表册,并于凌晨2点进行校对,第二天早上8点在县教体局会议室召开各乡(镇)及直属学校共80多人参加的自查填表培训会议。按会议要求,各乡镇下午又回去接着召开所属中小学校有关人员的培训会议。县教委给赵国政配了一辆北京212吉普车,每天他们都行驶在乡间道路上,一见乡镇教育办和学校就进去,指导自查统计工作。经过十天的昼夜加班,各乡(镇)及学校将统计数字报到了县教委。很多基层教育工作者因连续加班,疲惫不堪,其中某乡镇一位近六十岁的老教师,把厚厚的统计报表报来时,双眼已经熬得通红。经过近半个月的统计核实,他们完成了卢氏县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的缺额统计工作,为市里的主管部门提供了决策依据。

200211月下旬,赵国政带领5人的督导评估组对管理规范化学校进行抽查评估,其中有3位是刚从学校退下来的老校长、老书记。他们来到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在学校的大会议室里,查阅各种档案材料。当时天气很冷,只有一个小蜂窝煤炉供他们取暖,再加上人进人出,所以督导组成员都是在边跺脚取暖边看材料完成工作的。

 

期待和梦想

回顾多年的教育督导工作历程,赵国政颇多感慨。他觉得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开展的基础教育“四项内容”督导检查,到上世纪90年代初省政府“两基”工作评估验收,再到近几年开展的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教育督导督政职能得到了一定的发挥,督促下级政府追补了大量欠拨的教育经费,使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教育工作整体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不仅如此,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思考,三门峡市教育督导部门于1999年启动了中小学校管理规范化督导评估工作,使城市和农村的各级中小学校每年通过学校自评、乡镇复评、县(市、区)评估、市级抽评的方式,促进了学校管理规范化建设。2006年,他们又将职业学校和幼儿园纳入管理规范化督导评估活动之中,使全市的督学工作得到全面的落实,教育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

在督政和督学工作中,赵国政也遇到一些难题,比如针对个别县(市、区)由于财政经费紧张等原因,造成教育经费不能足额拨付到位的问题。为此,他们一是要求县级教育部门在每年教育经费预算前,将有关规定向政府和财政部门进行汇报,以做到预算到位;二是在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前,对可能出现的经费缺额问题,通过下发文件等形式进行提醒;三是要求各县(市、区)建立教育经费“树形”结构拨付档案,进行督导评估时能够及时准确地对经费拨付情况进行认定。此外,针对城区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排查难的情况,他们一是建议上级有关执行部门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接收外地、外区域学生的相关制度,比如接收学校要求家长出具学生户口所在地的行政村(居委会)和乡(镇、办事处)逐项登记后的有关证明,方可接收;二是他们刚开发设计了《适龄人口文化户口册电子档案录入排查登记系统》,推荐各县(市、区)有关单位参考使用。针对在学校管理规范化创建活动中,部分学校由于人员交接等原因,不能够按照要求进行规范化管理的问题,他们通过加强学校校长对管理规范化工作的认识,加大对管理规范化学校的检查力度,并对管理滑坡的学校进行警告,直至摘牌。

赵国政觉得,这些年来,教育督导事业从恢复到健康发展,再到形成制度,体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同时也凝聚了广大教育督导工作者的汗水。对于未来的基层教育督导工作,他认为还有很多需要加强的方面,一是随着教育工作的发展和教育督导人员的新老交替等,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市、县两级教育督导人员的定期培训,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二是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有些指标需要及时进行更新修订,努力做到与时俱进;三是县级教育督导工作开展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整体健康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县级教育督导机构与队伍建设,加强县级教育督导工作专项经费、办公条件、交通等方面的工作保障。同时还要加强对县级教育督导工作开展情况的检查与指导,促进教育督导工作的全面健康开展;四是要进一步重视督导评估结果的使用,奖优罚劣,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教育督导的作用;五是根据中央提出的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工作要求,教育督导部门与相关执行部门要既相互配合支持,又职责分开。执行部门要积极配合教育督导部门对本部门业务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评估、指导,教育督导部门将督导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执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提高。 记者张小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