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在送记者出门时,递过来一张名片,他希望记者事后和他联系,显然,对这笔“生意”他还是有一定信心的。
作为上海某机器人设备公司北京办事处的业务人员,他以行家的身份向记者推销其教育用的机器人,讲述了整个一个下午的“生意经”。
“你找对人了”
购买机器人教育产品的相关信息很容易在网络上找到,记者搜罗了很多,随便拣了一个电话号码打过去,对话很自然就开始了。
按照事先的准备,记者自称姓王,是来北京出差的一位县城中学物理老师,受校长之托,想买一批机器人教育设备回去,给学生开课。他听罢,第一句话就是:“你找对人了。”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公司的机器人产品,邀记者面谈。
按照他提供的路线,记者坐1号地铁到苹果园站,再乘公交经过近40分钟的颠簸,到达京西的一处小区。在小区门口,记者用公共电话打了他的手机,约10分钟,他出现了。
握手寒暄,记者悄悄打开了包里的录音笔,随他一路来到小区里的一所中学。进门后他解释说,北京办事处本来在国家体育场“鸟巢”那边,但因为这边有工作,所以基本在这里常住。他所谓的工作是为该中学维护机器人实验室——据他说这个学校是他的客户,此前买了他们公司价值不菲的产品,于是他就被公司派来搞维护兼开发新客户。
他带记者进入该中学一幢教学楼的一层,然后拐入一间小屋,打开门,让记者先进去。里面又小又乱,柜子上放着的一排机器人设备占用了很大空间。他一个劲儿地说抱歉,安排记者坐在床上,倒茶,接着又是寒暄。
记者提议先介绍一下产品,他打开桌子上的一个笔记本电脑,用视频和图片结合的形式,将上海公司的情况和生产的各种机器人设备一一进行了展示。接着,又在电脑上将他们公司举办的机器人比赛及其它各种比赛做了详细介绍。
他起身,将几本关于他们公司机器人产品的广告册子给记者拿了几张,比照刚才讲的内容,对记者进行了一番机器人宣传。
但他还没看出记者要买的意思,于是就开始分析如果记者买了他们的设备,将会得到那些好处。
不买就可惜了
他所谓的好处很多,概括起来有这几点——
首先,可以扩大学校声誉——他称如果买了他们的计算机产品,他们可以给学校提供参加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教育部主办的各种比赛的机会。他还承诺,只要学校派人参赛,就可以给名次,给荣誉,还可以通过他们的关系邀请当地或全国的媒体前来报道,宣传学校。记者问,科协和教育部主办的竞赛可以保证名次吗?他淡淡一笑,说那些评奖的专家他们无法搞掂,这个可能就需要学校和学生实力的了。
其次,可以为学校主要领导在短时期内“创造出成绩”。记者曾侧面告诉他,自己和校长很熟,他据此认为这再好不过,原因是买了他们的机器人设备,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开设观摩课程、举办区域性机器人教育论坛、授予校长机器人教育学科带头人称号等,为校长或学校主要管理层提供各种到外地考察的机会,为学校展示成绩的“机会”。当记者告诉他记者校长还很年轻时,他说这样更好,原因是“年轻人更需要出成绩。”
再次,可以为牵线搭桥的老师提供各种好处。他以记者为例,如果记者能把这件事帮他做成,他不但可以给高额的回扣,还会以参加国内和国际上各种机器人大赛为由,为记者提供出省甚至出国的机会。记者说这些记者都不需要,他说你们年轻老师可能最需要评职称吧,这个你可以放心,他们可以为记者提供发表论文的机会,只要记者随便写一点关于机器人教育方面的,他就可以帮记者发表。
最后,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现自记者能力的机会。据他称,这样的机会如果把握好得好,前途是无量的——这指的是目前有些地区的中小学对在机器人教育方面有天赋的学生加分或降分录取,或者对这些学生特殊培养等。他称,如果能在全国竞赛拿到名次的话,就可以被高校免试录取。但记者通过了解,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除这些,他声称的好处还有很多,诸如什么培养创新型学生、提高青少年科技素质等,不过,他可能觉得这些太虚,只简单提了一下。记者相信,如果不坚定的话,很多人都可能被他说服。
他在等记者表态。无奈,记者只好将学校规模简单提了一下,他拿起笔,在一张纸上算了半天,最后得出一个10万的数字。记者问这10万是如何来的,他称10万是考虑学校的基本情况算出来的,并且这还是最低的预算,他提供的设备都是最便宜的,有的甚至还为记者打了折——原因是记者一个乡下老师,能想到给学生开设机器人教育课“很不容易。”
给你5000怎么样
记者坚称,无论如何,10万还是太贵了,学校拿不出。他说这已经是最低价了,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了。结果争执半天,他突然问,你到底有没有把握说服你们校长?记者一下子意识到在价格上争执毫无意义,就说还真是没有把握,虽然和校长关系很好,但一牵涉到花钱的事情都不好办。
他笑了,说这事没关系的,慢慢来,关键是你要和你们校长好好沟通一下,如果这事做成了,对大家都好。
记者点头称是,他看记者态度不坚决,说刚才不是说会给你一部分钱的吗,如果这事成了,给你5000。记者客气了一番,心想这事可能永远都没有“成”的可能,于是会心一笑,把话题转到了机器人销售上来。
做了半天铺垫,记者问他们是如何把这么贵的机器人教育设备卖给学校的。他在兴头上,滔滔不绝地说了一番。据后来的整理,过程大约是这样的:
产品生产出来后,由公司各地办事处和学校进行联系。联系时,由于不熟,他们一般不先找校长,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各种关系认识学校和校长关系不错的老师,
把机器人卖到学校仅仅是个开始,如果设备价值很高,公司一般会派人过来,指导学校开展机器人教育课程。这也解除了很多校长自己学校虽然能买得起但没人会教的担心,他说,甚至有些学校的机器人教育课程都是由
如前所述,学校得到了公司为其提供的各种“好处”后,公司会向学校再次提出购买他们的机器人教育设备,原因是机器人教育产品更新换代很快,要让学生跟潮流,不能用过时的产品。此时公司会极力怂恿,一般情况下,学校也会购买——这次花的钱往往是第一次购买时的好几倍。
当然,据专家所言,机器人教育产品无论如何更新换代,机器人设备的原理一般是不会变的,所以“更新换代”无非就是换了一张皮,真正的核心部分大同小异,唯一区别就是价钱贵了很多而已。
如此循环往复,机器人教育商业链就形成了。咋一看似乎没人吃亏,机器人设备公司得到了钱的收益,学校得到了名誉,校长和牵线搭桥的人则“双丰收”,似乎皆大欢喜。
有方案你怕什么
因为“生意”定不下来,多待无益,记者决定离开。
他似乎看出了记者的心思,又打开笔记本电脑,在一个文件夹里找了半天,打开一看,是北京很多知名中小学的机器人教育设备采购方案。他顺手点开一个文档,根据记者刚才提供的学校情况,噼噼啪啪地做了一个方案给记者看。
方案显得很专业,因为原来就有一个模板在,无论那个客户出现,都可以很快做出来。记者简单看了一下,让他能打印出来,以便记者将来带回去给校长看,但他称没有打印机,只好通过邮箱发给记者。
谈了半天,记者问如果校长决定买你们产品的话,刚才提到的那些荣誉和宣传什么的能保证吗。他一听着急了,说这个你如果不放心的话可以签协议,将来他们公司履行协议不到位是可以起诉的。记者称看在跑了这么远的路,到时候如果能够合作,能不能对记者们多倾斜一点。他说记者们先把事情谈成了,其它的一切都好说,像一等奖、特等奖什么的,还有各种媒体报道宣传以及举办各种论坛等,都是可以的。
告辞,从门内出来,他紧跟着送出来,递过来一张名片,记者顺手往包里一放,有一种解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