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需要确立新理想
——访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
“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首先必须要对新的教育理想、教育哲学、教育目标形成一个共识,这是一个大前提。如果我们缺乏一个清晰的目标,那么我们很多具体的改革往往会徒劳无功,甚至是过了十几年、几十年发现还在原地徘徊。所以,形成一个改革的共识首先是要形成一个对教育理想的共识。”
改革不能舍本逐末
这次研讨会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北京大学民办教育研究所主办,研讨会主题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旨在探讨“未来中国教育的责任与使命”问题。会上,研究教育问题的专家、学者以及学生、家长、教育部门代表相继发言,就此问题各抒己见。会议召开的背景当然是时下正在热议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但大家并没有对《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提出的4个方面、20个问题进行具体探讨,而是对教育方针、教育价值的取向等“大”问题进行了讨论,原因是与会各方认为:这些“大”问题是解决上述具体问题的前提。
其实,这种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北京市教科院院长时龙在这次研讨会上发言时也认为,建国至今,我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教育方针却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基本上沿用的还是1995年9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中提到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提法。这种教育方针在与会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郭元婕看来太强调政治视角,与现在的社会环境不尽符合,需要修改提升。
上海交
基于这样的认识,与会的专家学者认为,上述教育方针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修改或制定新的教育方针——或称之为教育理想。此次就《纲要》广泛征求意见便是契机,大家希望通过制定《纲要》推动教育改革能将这一问题落到实处。而对“新的教育理想应该如何描述、如何实施”的问题,研讨会举办方——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院长杨东平给出了他的回答。
培养“合格公民”
在题为《关于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的建议》的发言中,杨东平提出了他的新教育理想的两个方面:其一,新的教育发展观——追求公平的发展;其二,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他提到,保障和促进教育公平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保障公民平等的教育权利和提供充分的教育服务,是政府最重要的服务职能之一。而要树立这样的公平的教育发展观,就要把教育公平作为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目标,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实现“教育发展为人民,人民参与教育发展,人民共享教育发展的成果”。
“教育发展为人民”,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而且要满足人民对提升教育质量、改善教育品质、教育的多样化和选择性等更为丰富的需求,提高公众的教育的满意度;“人民参与教育发展”就是要建立公开和科学的决策程序,建立不同利益集团参与、表达的渠道,建立问责制,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人民共享教育发展的成果”就是要建立公平的分配机制,让全体人民共享教育发展的成果。杨东平特别强调,当前最需要关注的是增长的教育机会、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能否公平地为不同阶层的群众所享用,防止教育成为凝固和加剧社会既有差距的工具。
杨东平认为,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应该涵盖七个方面:一、培养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教育不只是培养更多专家、提升经济和科技能力,而首先在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造就一代身心健康、有道德、有情感,能够自立于社会的现代公民,而不是传统教育方针中提到的“劳动者”和“接班人”;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协调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在每一个个体的活力和创造性之上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自主性、主动性,这有赖于个性的充分发展;三、从精英主义转向大众主义——教育需要改变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城乡分治、等级化的学校制度,改变主要面向城市、面向重点学校、着重培养少数尖子的精英主义教育价值观,转为面向大多数人,面向全体学生,优先关注农村地区和弱势人群的教育,恢复教育的公平性和民主性;四、从国家主义回归人本主义——需要改变强烈影响我国教育的国家主义、精英主义、经济主义和工具主义的教育价值。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扩大,学生在市场环境中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所以要更加尊重学生的权利、保护学生的权益、体现学生对教育的选择性,围绕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进行教育;五、从技术主义回归人文主义——高科技时代技术主义、工具主义的泛滥和过度专门化的教育,助长了人的异化,造成专门人才“有技术、无文化,有能力、无思想”的状况日益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意味着将人格陶冶、道德养成、文化传承等放在教育的中心地位,恢复教育树人育人的基本宗旨,恢复教育人文性;六、从“应试教育”走向“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陶行知的教育观,是一种“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的教育。“生活教育”不仅是指一些具体的教育方法,而且它还要解决基本的问题,诸如重建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改造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书本与实践相脱离的基本问题,促进教育和生活、学校与社会的结合,围绕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实施民主的教育、有用的教育、活的教育、创造的教育。杨东平说,生活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纠正,它是关注人发展的教育,这种教育理念应该在社会上大力倡导;七、增加新的教育内容——按照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和生活教育的理念,需要改造目前学科中心、智商至上的教育,重新组织教学,对一些学科的功能、目标重新定位、更新,并增加一些新的教育内容,比如公民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生命教育等。为了具备可操作,杨东平建议这些教育内容在中小学阶段可整合为“公民教育”课程体系,在高等学校则可纳入“通识教育”的体系中。
在这个发言中,杨东平反复提到教育新的目标就是要“培养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这和此前发言的北京市教科院院长时龙的观点颇为相似,时龙也认为,未来的中国教育需要培养合格现代公民,因为“这是一个涉及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严峻问题”。
“生活教育”比素质教育科学
此次研讨会上,杨东平提出的教育理想是最完整的。但这个教育理想,是否就一定适应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还是未知,因为还有很多问题在这个方案中没有明确。诸如他提到,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应该从“应试教育”走向“生活教育”,但是目前提的比较多的是“素质教育”。其实,“素质教育”提出之初就引起过争论,但后来它成为国家教育政策的主导方向。尽管现在对素质教育的概念认识还不统一,但比较权威的是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做出的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尽管“素质教育”的实施状况还不容乐观,但事实上它已经被社会主流群体接受,普遍的认识是如果“素质教育”实施得比较好的话,完全可以抑制“应试教育”的泛滥。那么,为什么要用“生活教育”的概念替代“素质教育”呢?
研讨会结束后,《教育》旬刊记者就这个问题对杨东平进行了采访。杨东平认为,“素质教育”不是一种具有科学意义上的教育理论,主要是一种工作性的口号,因此在实践上往往“沦为”唱歌、跳舞等点缀性的内容。而生活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理论、能够统辖教育基本问题的顶层的教育哲学。它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重建学校与生活、教育与社会、理论与实践、动脑与动手的关系,这些问题正是教育的基础。所以应当认识和提倡生活教育,“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能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实际作用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全国有很多地方都在实践”,他建议记者可以关注一下。他提到的“全国有很多地方”就包括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在安徽休宁县创建的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和平民小学,其实早在2008年7月,《教育》旬刊就以“再造平民教育”为题对该基金会尝试“生活教育”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实践进行了报道。
杨东平对“生活教育”充满期待,他认为“生活教育是一种比素质教育更严格、更科学、更现代化的教育理论”,“如果用生活教育取代素质教育,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正如此次研讨会的背景材料所述,“改革,首先要解决的是改革的方向问题;教育方针、教育价值取向等问题则是各种教育改革路径实施的前提,甚至决定着改革的成效……希望通过对中国教育的方针、价值取向等本质问题进行讨论和反思,探讨未来中国教育的责任和使命,以期为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供建设性的、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教育》旬刊记者从举办方处获悉,此次研讨会将根据会议内容整理成相关意见和建议,并通过权威渠道递交《纲要》意见收集组。因此,这个新的教育理想并不仅仅是个理想,它对尚未定稿的《纲要》而言,无疑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