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太过自我
曹高举坦言,近10年来,他在心理咨询中了解到:80后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其普遍特征是,自我意识强,过分强调个人利益,自信心也极强,但社会责任意识差,而且面对现实困难,缺乏独立面对、解决问题的能力。
“事情发生后,我希望社会舆论对这些同学不要再有太多责备,让他们尽快地恢复平静。”曹高举说,“毕竟,发生在这些同学身上的问题并非个案,而是当代大学生的普遍现象,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大学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责任教育。”
数年前,上海市的一项调查表明,有43.97%的老师认为现在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不强,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同时,有61.21%的老师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现在的大学生只关心个人利益,不太关心社会事务”的说法。事隔多年,曹高举认为,现状并没有得到改观。
不能单单归咎大学
河北某高校去年发布的《大学生生命意识调查表》同样显示,当代大学生生命责任意识普遍淡薄,对自我生命的关注远远高于对他人生命的关注,对自我价值的追求高于对社会价值的追求。
华东政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心主任张海燕教授则认为,面对突发事件,社会总是对大学生有太多苛责,总是对大学教育有太多的批评,但我们不能忽视社会大环境对同学们的影响。对年轻人而言,生命教育、责任教育其实早就应在基础教育时启动,“现在的大学承担了学生在基础教育时应学而未学的教育责任,可往往时间不够。”张海燕说,“我们应该给同学更多的人文关怀,这是生命责任教育的基础。”
生命教育从小开始
在一些发达国家,生命责任教育始于中小学。2005年3月,上海在全国率先制定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这是我国的教育部门第一次明确定义生命教育。
然而,我们生命教育的开展还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近期,本市接连发生高中尖子生自杀事件,保送生落榜、考试成绩不佳,竟然都能成为学生自杀的理由。安徽大学发布了一项“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状况的调查及其原因分析”,文中有一席话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中国传统责任意识的文化积淀本来是相当丰厚的,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都是我们民族责任意识的集中体现。然而在应试、应考教育理念中的责任教育,往往是过眼烟云式的‘快餐文化’,学生又如何去领略呢?”(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