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健康教育的开展,更像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虽然我们深信,这是一项孩子们需要的、有益于他们身心成长的教育,但在几年的探索中,我们一直以极其慎重的态度,不急不躁地推动着相关教育实验的开展。在主客观条件不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如果盲目地“大面积推进”,很可能适得其反。在整个安贞里学区,我们虽然开展了针对教师的性健康教育培训,但并不强求所有的学校都要参与这项实验,而是先采用典型引路、重点突破的方式,在推动教师、家长、学生整体观念转变的同时,吸引更多教师主动地参与进来。
2012年年底,学区的性健康教育迎来了一次新的发展契机,我们加入了 “北京市中小学健康教育分学段应用与实践”的研究项目,学区依托该项目提出的“小学性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有效途径的研究”,成为了市级立项课题。“北京市中小学健康教育分学段应用与实践”,是由北京市教委体艺处和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组织发起的,目前在全市已经有18所小学参与研究和实践。这意味着,我们的性健康教育实践不仅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有了强有力的支持,而且有了一批志同道合、息息相通的同盟军。
在安贞里学区,安慧里中心小学和慧忠里小学作为性健康教育课题的实验校,两所学校各有侧重,从小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分别确立了各自的研究子课题——“小学高年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践研究”和“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异性角色悦纳研究”。除了两所课题实验校以外,我们也吸纳了对该实验感兴趣的学区其他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和班主任,成为课题的研究成员。
2013年3月22日,学区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全国性学会首次性健康教育注册教师的培训,从性健康教育的理念、实施途径到具体方法,进行全方位的专业学习。并顺利通过全国性学会的考试,成为首批性健康教育注册教师,这为学区下一步的性健康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年多以来,学区依托课题,通过开展心理评优课,深化教师对学生人际交往领域的关注;通过课题组定期活动,明确每一位成员的定位与研究专题,引领教师反思梳理自己的实践成果。目前,课题实验教师正通过班级文化建设、社团活动、心理课研究、专题课实践等多种形式开展性教育课题的研究。
为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性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来,学区组织了“成长杯”学校性健康教育评优课及征文比赛,并将心理健康教育(含性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创优杯”课堂大赛中,先后在学区推出了几十节公开课。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十分欣喜地看到学校、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变化,性健康教育正逐渐成为学区教育的又一个崭新亮点,在教师、学生、家长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在课题实验校之一的慧忠里小学,校长吴莹一向注重教育科研工作,结合学校的校本课程“成长传记”,他们从关注小学生的性别角色形成为出发点,把学生在成长活动中对异性的角色悦纳作为研究主题,对学生进行赏识性别教育。
的确,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在相互欣赏、相互悦纳中形成正确的性别意识,是性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慧忠里小学从赏识性别入手,通过观察、问卷调查、人物鉴赏以及班队会等活动,将小学生的性别角色悦纳教育纳入学校校本课程“成长传记”的课程体系,分配一定的课时,给予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保障性健康教育在小学阶段系统的进行。
虽然参与课题只有短短一年多时间,但慧忠里小学已经尝到了研究的甜头。学校教师的科研论文《关注性别教育,促进健康发展》及课例《“男女有别”》分别获得国家级教科研论文评比的一、二等奖。基于学校的“成长传记”,教师们从“伙伴”、“朋友”等成长点出发,设计了《“精彩极了”和“槽糕透了”》等以性别角色悦纳为主题的班会课。同时,性健康教育的课堂研究,也丰富了学校原有的成长传记课,生发出了“如何与异性相处”这一新的成长点。
除了这些显性的教育成果,在慧忠里小学还有很多微妙的、隐性的变化,教师们的教育理念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他们在参与性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中,越来越深入地走进了孩子们纯真的内心世界。
学校四年级的成长传记课程中有一个成长点是“朋友”。班主任石莹老师在给学生上这节成长课时,发现了一个微妙的现象,在说到自己心目中的朋友时,男生们说的都是男生,女生们说的都是女生,他们都刻意回避异性朋友这个话题。平时,石莹也发现,班级学生集体合影,男生不愿意挨着女生,女生也不愿意挨着男生。
显然,这些细节反映出,学生们已经有了朦胧的性别意识,而表面上的拒斥恰恰说明,他们内心渴望了解异性,但又缺少正确的交往方式,这时候,教师的适时引导显得格外重要。
参与学校的课题研究,让石莹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围绕性别角色悦纳的主题,石莹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节题为《男生好,女生好》的班会课。在这节课上,她引导男生们去发现女生身上的优点,也让女生们说说男生身上的优点,在了解并尊重性别差异的同时,让他们懂得相互欣赏。在此基础上,她进一步启示学生,如何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异性,做到合作互助、文明交往。这节班会课后,石莹欣喜地看到学生身上的一些变化。男生女生之间那道无形的隔阂消失了,彼此坦诚相待,班级变得更加团结友爱。
这样的教育,才真正是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做准备,为他们播撒下一颗健康成长的种子,让他们安然度过人生中的一些重要关槛,自信、快乐地成长。在这样的性健康教育实践中,教师们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能够以更科学、更体贴的态度认识学生的成长,用适合的方式引导他们的成长。教师们深有感触地说:“把性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德育相联系,能让我们克服很多心理障碍,在常规教育教学中挖掘性健康教育的切入点,让孩子们接受得自然,理解得透彻。”
像慧忠里小学的教师们一样,更多参与这个课题研究的班主任和心理健康课教师,也深感受益。
在去年暑期举行的第三届全国青少年性健康日活动中,来自科学园小学的孙京蓉老师作为学区代表在大会上发言,介绍自己参与性健康教育实践的收获。在她看来,性健康教育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认识学生、引导学生的途径和工具,只有具备了必要的性健康教育知识,教师才能及时发现学生成长中的困惑,通过主题教育或学科渗透,适时地为学生提供最需要的帮助。
作为学校的心理健康课教师,孙京蓉设计的一节性健康教育课,曾受到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基地专家的赞赏。

平常与学生接触中,孙京蓉发现,学生进入三年级以后,性别意识已经开始觉醒,让他们学会正确对待异性交往很有必要。但是,受家庭和社会中传统观念影响,学生们此时进入一个异性疏远期。在班里,男女生很少说话,在课桌上画“三八线”。私下的沟通中,孙老师更多听到的是学生对异性同学的批评或排斥。怎样消除学生成长中的烦恼呢?孙老师经过一番精心筹备,为三年级学生开设了一节题为《男生女生都一样》的心理健康课。
课堂上,孙老师首先出示了一组男生女生的照片,让学生从外貌上观察男女的性别差异。然后,她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小A和小B一起放学回家,因为是冬天,放学的时候天已经快黑了,路上又没什么人,小A感到有点害怕,就紧紧挨着小B,很快小A家到了,可是小A看着黑洞洞的楼道怎么也不敢一个人上去,这时候小B拉着小A 的手说:“别怕,我送你回家。”
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孙老师问学生:“故事中的小A和小B哪个是男孩,哪个是女孩,为什么?”
学生们热烈讨论,有的说,小A很胆小,应该是女生。有的马上提出反对,说有时候女生比男生胆大。针对学生的讨论,孙老师总结说,胆量跟不同人的性格有关,跟性别没有关系。接下来,她逐步引导,让学生从外貌着装、性格特点、家庭分工、职业选择等角度,让学生深入地思考男女性别的差异。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男女性别的优点,懂得相互接纳。在这样的循循善诱中,学生们改变了以外对异性的刻板印象,初步的性别自信感和性别平等意识在悄然间建立。
最后,孙老师告诉学生,男生女生只有性别的差异,但在实现自我理想和价值上没有差异,鼓励他们树立理想目标,做最棒的男生女生!
孙老师用生动活泼的教育,让学生在欢快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明晰了成长中一些至关重要的意识和信念。
毫无疑问,从这样的性健康教育实践中可以看出,因为有了科学的理念与方法,教师们能够从容面对学生的成长困惑,以更有感染力的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和他们一起探讨成长、感受成长。
在性健康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尽可能地引导家长的参与,让他们走进我们的活动现场和公开课堂中,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家长讲座,向他们传递科学、健康的性教育观念,与学校携手培养学生正确的性意识、性道德,形成健全人格。这样的活动,深受家长欢迎,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