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教养孩子成人更神圣的。
——贝多芬
不要把“弱势”贯穿到童年
以前听过心理专家陶思璇的一节讲座——“许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当时的场面被陶老师调动的很热烈,好像自己也能像台上的志愿者那样感受到童年时候的快乐与悲哀,体味童年的生活给自己的人生带来的影响。可是过后,却产生了不少的疑惑:我们,能承诺得了孩子的未来吗?
我同意专家的意见,一个人少年时候的一些经历必然会对他的成长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然后,我听到专家讲我们应该尽量的让孩子的生活中少些阴影,让他们快乐的成长时,我却不敢苟同。
现在的家庭结构,已经决定了孩子在家中的重要地位。好多孩子就是在蜜罐中泡大的,他们的生活条件要比他们的祖辈父辈优越很多,他们的大多数要求基本上也都能满足,按理说他们应该是快乐的,可现在的孩子的一些言行,却让我们瞠目结舌。网络上不断有孩子因为某种原因而轻生或向他人施暴进行报复的报道。就在刚才,我又一次看到了一个孩子因为被店主怀疑偷东西而跳楼的新闻。当我们不断的问责社会、指责成人、同情孩子的同时,难道就不应该再深入的思考一下:我们的孩子,如果就这样下去,他们再大点的时候,又有谁会给他们关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难道考试失利、恋爱失恋、求职失败,这些他们即将面临的问题会比被别人误解带给他们的伤害轻吗?这些自己活不下去或者不愿意让别人活下去的孩子们,缺少的东西太多了。
首先,他们缺少的就是爱的能力。不是说他们没有得到别人的关爱,而是他们在到爱的同时,却没有想过把这份爱回报给别人。当他们受到一点点委屈的时候,想到的仅仅是自己,而从来没有想过他们所做所为会为别人带来什么影响。他们从心底里不懂得爱的含义,不知道付出,或多或少的自私已经成为这一代孩子的共同点。
其次,他们缺少责任感。当这个由成年人主导的社会过多强调向孩子们给予的时候,却忽视了告诉他们一个生命应当承担的责任。他们的重要性,不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社会,往往是以接受者的身份出现的,人们强调他们的弱势,他们的被保护,可是,很少有人提到一个孩子对家庭对社会的重要性,孩子们的自我意识里也不存在“我在这个社会,这个家庭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这个问题。一个不被重视的角色,我们又如何去要求他珍惜自己的生命呢?
当我们在过度的宠溺孩子们的时候,我们忘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示,如果说百年前的一篇《少年中国说》唤醒了一代中国人的话,那么,现在层出不穷的校园事件,也应该带给我们一些思考,这样的心理素质,又如何去适应十几年后的社会生活?
孩子的未来不是我们能许诺得了的,我们能给他们的,只能是一些帮他们少走弯路的经验,或者是一些让他们在摔倒了之后能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因此,我觉得,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挫折教育非常必要。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让他们有些不快乐,才能珍惜以后的生活,体味生活中的每一次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