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习惯的养成不只是学校的责任
今天,老公出去玩儿了,没带手机,有电话打来。我一看是陌生号码,开始就没有接,但是,过了一会儿,这个电话又打来了,我就接了。
“喂,您好!请问哪位?……”
“你是老师吗?”没等我把话说完,对方就接过了话茬儿,第一句话就带着怒气。是个女的。
“对,您是……”
“我问问你老师是怎么当的?孩子在家里和我抬杠,你管不管?你要不管,开学我就告你。”还是没等我说完,她就又开始说了。
我接到学生家长的电话不是第一次了,但这样的家长我还真是第一次碰到!当时我就来气了!你自己的孩子管不好还赖着老师了?!
我刚要说她几句,突然想到这毕竟不是我的学生家长,是老公的学生家长,有的学生家长,素质低一些也是可以谅解的,于是我压制自己的怒气,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平静:“他不在家,您先消消气,别和孩子一般见识,何况是您自己的孩子……”
“你还想抵赖,你不是他老师怎么能接着电话?我告诉你,你这老师教的孩子啥都不懂,还当什么老师?”她又来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
我真是忍无可忍了!
“我说,大姐,您孩子不懂事,怎么能赖着老师?再不懂事也是您亲生自养的不是?您不知道,孩子都随大人?啥大人啥孩子,您听说过没有?”
她一听我反驳了,没话说了,就说:“挂了吧,我不和你说了。”随机挂了电话。
真是可气!
怎么会有这样的学生家长?
孩子教育不好仅仅是学校老师的责任么?如果什么事情都怪罪到老师的头上,那老师的责任该得多大!再说了,在家庭中,孩子表现怎样,老师也鞭长莫及。老师只能保证孩子在学校里的良好习惯。
记得叶圣陶老人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细细思索,果真如此。
叶老在这里讲的教育,应该不只是指学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同样重要。
从孩子呱呱坠地,就属于社会的一份子了。尽管年龄还小,尽管还懵懂人情世故,但是,这时候,作为家长,就开始教育孩子怎样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所以,小时候,在家靠父母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家庭教育好的孩子会谦恭、有礼。这些言传身教包括: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对孩子有礼貌的说话,在孩子面前和朋友与家人和睦相处,不要对着孩子抱怨什么,因为,在孩子面前抱怨的父母一定会影响孩子的将来。用积极健康的心态来影响孩子,让孩子一天的时光过得快乐而有意义。这种言传身教是任何教育机构都无法达到的。像刚刚这位家长,平时说话这么没礼貌,孩子还会学到什么?长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的熏陶下长大,他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可想而知。
你看,无论是良好的生活习惯还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读书习惯,都要依赖于教育的作用,最终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家庭教育。因为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多了。家长温文尔雅,孩子就会谦恭有加;家长野蛮粗暴,孩子就会蛮不讲理……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父母,可不能够只关注到孩子的吃喝玩乐,更要关注到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因为,孩子习惯的养成不只是学校的责任。若是平时不注意自己的修养,粗心大意了,像刚刚的这位学生家长,孩子大了,管不了了,后悔就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