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到同传两个字,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光环”、“高薪”、“很牛”,似乎它总能引发普罗大众的羡慕嫉妒恨。很多学生在求学阶段,把同声传译这个职业作为自己最高级的梦想和努力的方向。但由于网上很多不实的言论使得大家对”同传“存在着许多误解,很多年轻人似乎把同传神话了,望而生畏。今天,记者有幸可以和泛亚联合国际执行董事Lancha Hu进行一次专访,为广大学生朋友介绍下同传译员背后的故事。
Lancha Hu,美国ACI国际注册翻译师,国家级认证同声传译员,资深口译讲师,广东省翻译协会会员,口译实践派教学领军者。香港ACI礼仪注册师,柏丽优雅女性气质学堂创始人,美国葛林私人飞机与游艇俱乐部高级华人教官,北京维度兰法超级跑车俱乐部联合创始人。曾为东盟峰会、全球领导人峰会、澳大利亚基础设施部、3M国际集团、拜尔医药、BE生物制药、西安杨森、安利有限公司南非总部、汇丰银行HSBC、中国石化华南总部、高露洁、中广核华南基地、澳大利亚石油总公司,澳大利亚驻广州总领事馆等多家机构和跨国企业提供近1500次高质量的会议翻译服务,口译教学时间长达5000小时。
接下来,Lancha老师结合在泛亚联合国际教学过程当中,学生经常存在的误区来一一澄清和解释。
误区一:英语很优秀或者高翻专业的人才能做同传。
Lancha老师有话说:很多人会因为 “英语不好”、“基础差”、“词汇量小”等借口逃避口译的学习。在泛亚联合国际,我们总是和学生说:外语好,口译不一定好;口译好,外语一定好!英语优秀是同传入门的先决条件,但不是必然因素,因为口译还需要专门的翻译技巧,例如笔记速记,视译,顺句驱动,合理预测,整体等值,重复,省略。同传的专业技巧最重要的就是“分脑“,做到一心多用,心口同步。如果不经过专业训练,哪怕语言天赋再高、专业知识再丰富,也很难做好。
口译=外语+技巧+目标+实践。一个普通人,只要系统学习口译知识,合理训练口译技能,定期参加口译实践,不断弥补自己缺点,两年内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口译梦,哪怕是翻译一个小型的国际会议。
关于专业和口译之间的关系,我想说,我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非英语专业的同声传译员,我的优势是其他高翻专业毕业的口译员无法拥有的。五年的口腔医学专业学习,让我不知不觉建立了强大的医学专业背景体系和专业词汇数据库,这是其他口译员无法在短期内达到的知识水平。所以在我毕业后的一年时间里,我迅速地进入了医学口译领域,这算是非英语专业的口译员一个优势。当然,由于英语沉淀的时间较少,所以非英语专业的同学,需要花更多的业余时间来提升自己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发音和语法,毕竟功夫是练出来的,不是羡慕出来的。
误区二:能做同传就是达到英语学习的最高境界,同传的英语水平胜过交传和笔译。
Lancha老师有话说:也许是因为同传难度系数比较大的原因,很多口译初学者往往不自觉地把同传与“最棒”、“最牛”画上等号。其实同传与交传、笔译完全不是一个系统。
同声翻译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语言转换,所以对语言质量和信息传达准确度的要求不如后两者高。同传的最大特点就是快,译员的翻译语速要求和发言人尽量保持一致,不要滞后太多。由于要求快,所以译员翻译的信息完整度就会低很多,大概转化率在75%-85%。现在国内很多口译员的翻译都是临时聘请的海归,翻译水平参差不齐,差强人意,,转化率大概在35%左右。我很想邀请他们来泛亚联合国际进行系统口译培训,力求更精确完美地服务社会和客户。
交替传译最大的特点是准和完整,因为译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完成笔记速记,所以在技能在辅助下,翻译的准确度要高很多,联合国口译员的转化标准是95%以上。所以交替传译学好以后,继续学习同声传译就简单很多了。
笔译最大的特点就是书面化和严谨。衡量笔译的标准:信、达、雅。” 信,忠实原文;达,明白晓畅;雅,用语文雅,文体适当。译文质量要求,根据翻译服务的特点,译文综合差错率一般不超过1.5‰。可见,笔译对翻译的准确度是最高的,毕竟译员有充足的时间来润色和推敲译文,可以查阅任何字典和工具。
误区三:同传以小时或者天来计费,因此日进斗金,收入很可观。
Lancha老师有话说:90年代初期,在同传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国内人才稀缺,价格高昂是极有可能的。但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特别是2005年以后,越来越多译员的涌现使得市场逐渐规范,“时薪”这个概念恐怕已经不复存在了。华南市场上同传的一般价位是3000-8000元/天不等,当然像我是做医学翻译的,专业性很强,口译员紧缺,所以价格会更高些。此外,翻译市场也有旺季和淡季之分,平均起来,一个入行3年以上的自由职业译员年收入能达到30万已经很乐观了,一个月工作10天左右,其他时间自己支配,实现财富和时间的双重自由,这个职业的人被称为Freelancer。
误区四:同传非常消耗脑细胞,因此适合年轻人,只能“吃青春饭”。
Lancha老师有话说: 口译这个职业,有点像医生这个职业,从年龄上讲,年轻人的反应速度确实比中老年快,但年轻人在经验方面相对欠缺,做事不沉稳。翻译公司在招聘译员时,很少愿意给刚毕业的年轻译员挑大梁的机会。按一般大学的硕士22岁毕业算,很多口译员到24岁才有可能被圈里人和市场广泛接纳,26岁左右左右渐入佳境,28岁左右达到顶峰。不同译员的口译“黄金期”也不同,有些女性可能在30多岁结婚生子后就渐渐淡出口译市场,有些人因为口译的机会接触到更好的职业或者圈子所以也转行了,还有我的很多老师,60-70岁的“高龄”依然活跃在口译界。
误区五:同传应该打好基础,越晚学越有优势。
Lancha老师有话说:很多不在口译这个行业的人,包括很多大学老师,都告诉自己的学生,口译越晚学,基础越好、上手越快、掌握得越牢。我曾见过22岁的毕业生因为找工作的需要才报名我们泛亚联合国际口译的课程,可问题是同传是两种语言在短时间内的转换,译员必须对两种语言都熟练掌握到一定程度。掌握一门学科,是需要时间的,临时抱佛脚的经验不适合学口译的学生。
大一大二正是大学生积极充电的黄金年龄,很多时间拿来聊天、上网、刷微博和朋友圈,却没有时间学口译、学英语、背单词?在我看来,大一学口译,大二的时候考证,大三参加口译实习,大四带着实力、证书和丰富的阅历找工作,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必定如意称心,这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水到渠成!还有一些大学生在报名之前会咨询辅导员该不该报名,但很多老师自己都没有参加过泛亚口译的系统培训,试问又如何给到专业的建议?大家记住,任何和口译有关的问题,请咨询专业人士,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敢说自己是“Pro ”。
感谢Lancha老师的分享,让我们知道其实同传仅是千万个职业中的一种,同传译员也是通过辛苦劳动获取价值,而不是无所不能的神。只有让同传走下神坛,回归本我,才能充分发挥这一职业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