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生家里,走进学生心灵。在支教即将结束之际,安徽师大赴长丰县兴岭村中德友谊小学支教团队的队员们跟随学生进行了一次家访。深入学生家中,与家长相互交流,不仅加强了老师对学生的了解,还架起了家长和老师沟通的桥梁。

不经彻骨寒,怎得扑鼻香
“从两块破旧的木板上跳过,越过深深的积水却还是溅得一身泥。”队员们用这样一句话形容去武雅男同学家路途的艰辛。但最让你心疼的是:一间在废品回收站搭建起来的简易铁皮房子,孤零零的一张床,四个人,一台电视机,几个板凳,构成了整个家。与家长交流时,雅男的父母跟队员们一直念叨着一句话:“虽然我们没读过书,在学习上给不了孩子们任何帮助,但孩子们读书真的不用我们做家长的担心”。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更加懂得上学机会的来之不易。农村的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不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这份愧疚一直深埋在农村夫妇们的心中。安徽师大支教团队的到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小学生的英语水平,也获得了家长的肯定。梅花历经严寒才能散发幽香,农村的孩子也只有通过努力才能越过龙门实现自己的梦想。队员和家长们都希望来年可以看见孩子的成长与进步。

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
从辛辛苦苦才找到他家,到不可思议一直那么活波可爱的他竟有个如此腼腆的爸爸,好像所有的一切与平常想象的格格不入,但却又那么真实地存在着。朱振东同学的爸爸是个焊工,工作辛苦且收入不多,但相比家庭条件的艰苦,细心的队员们关注到了朱振东家长不自然的表现。从走进朱家,队员们同朱振东谈话的时候,朱爸爸就一个人默默的走到门外抽烟。嘱咐完朱振东同学要好好学习之后,队员们走到门外主动跟他的家长交流,然而朱爸爸只是抽着烟默默地听着,很少说话。从他的表现可以看出,平时学校很少进行家访或者朱爸爸很少主动去学校了解孩子学习生活情况。家校互动向来被认为是对孩子成长最有利的教育模式,但若是只有一方关注或者双方联系很少,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所以队员们也就这个问题对朱爸爸提出了建议,希望他可以在忙碌之余抽出一点时间去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同学校一起用双丝、用众木让孩子成可用之才。

家访,是连接家校的一条纽带。通过家访,老师和家长都对孩子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安徽师大支教团队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发现了农村教育的一些弊端。这些弊端有的普遍存在,有的只是个别现象,想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然而团队愿意为此付出更大的努力,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为农村教育送去一片清凉。(文/王丽丽 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