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师风采

王宪举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6/8/1 10:31:58 

  19711月,刚刚从临沂师专毕业的王宪举通过村里引荐来到垛庄中心小学,几年后调至孟良崮中学。

沂水潺潺,蒙山巍峨。云雾缭绕的沂蒙山区深处,有寂静的袅袅炊烟,也有朗朗读书声。王宪举,一位普通的山村教师,就在这片广阔的红色沃土上,追随初心,守着他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度过了整整四十载岁月。

“我得改变他们的命运”

刚来的时候,他被眼前的一幕所惊讶,“学生们一个个脏兮兮的,满口方言,见到老师也不懂问好,甚至很多人选择弃学变成无业游民。”说到这,王老师叹了口气,“每个孩子的本性都是好的,就是因为缺乏正确的引导才没走上正确道路,他们需要个引路人。”王宪举老师朴实的话里满是对这些孩子的挂念。守着这个简单却坚定的信念,王老师在讲台上一站,就是整整40年。

作为一个已经退休的老师,王老师的学生早已是桃李满园,在各行各业都有不错的成绩。现任孟良崮中学教务处主任的刘乃奎回忆起当时他与王老师的过往,不禁感慨万分。“他是我见过最懂教育的老师。记得刚上初中那会儿,我是班里最调皮的学生,学习也是倒数。王老师是我的班主任,令我没想到的是,他竟然指名让我做班长。虽说是满心不情愿,但走马上任后,我的身上悄悄发生了改变,因为是班长,所以开始处处注意自己的行为,成绩也渐渐变好,后来一直保持在班级前三,如果不是王老师,就不会有现在的我。”

改变的不是刘乃奎一个人,据了解,班里一半以上的落后同学被王老师提拔成小组长、各科课代表和班委,他们在王宪举的眼里不再是像其他老师眼中一样的“差学生”“坏孩子”,而都变成了“天使”,变成了有用的人。在王老师的正确引导和悉心呵护下,他所带的第一届学生成为了孟良崮中学建校以来升学率最高的一届,而从那一年以后,学校在未来几十年焕发出新面貌,直到他作为校党委书记退休的2011年,学校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历史最好时期,王宪举以自己的职业生涯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功成身退”。

提起这40年时光,王老师眼里溢满了温情与笑意。他记得自己带过的每一届学生,提起某个调皮孩子,他甚至还能说出他闯过的大小祸事,以及家访途中的种种细节。从孩子口中的“大哥哥”逐渐变成“王爷爷”,岁月带走了他的青春与年少,却积淀下数不尽的爱与感动,伴着山间常绿的棵棵大树,生长成不朽的风华正茂。

一只左手撑起的人生

王老师生来没有右手,是个残疾人。一路走来,60多年来的酸甜苦辣,如今都变成他口中的云淡风轻。

“我是个文盲,一个字儿都不认得。虽然从来看不懂老王在写啥,但我知道他特别爱学习,一直在做有意义的事。”老师的妻子刘冬梅谈起自己的丈夫,脸上溢满骄傲。王老师从一个小学民办教师到垛庄教委主任再到成为孟良崮中学书记,一路成长,全靠自学成才。刚做老师的时候,因为是教小学生,所以师专学的那点知识还够用,但当调进孟良崮中学后,王老师就发现自己的能力有所欠缺了,他决定去更高的学府进修。于是他踏上了边教边学的道路,每天晚上坚持自学语法修辞、逻辑、古代汉语到深夜,最后通过勤奋考上了临沂教育学院(临沂大学前身)的中文专业,不断磨练自己的专业技能,从而提升了教学水平。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他从来没有停止努力,1982年,他获得了市级优秀教师,94年,被评为县级优秀共产党员,而在1997年和2002年,更先后两次被评为县级先进个人,这在之前的孟良崮中学是从未有过的,他凭借仅有的一只左手创造了先例。

由于天生残疾,王老师没有办法像普通人一样做事情,自小习惯了一只手洗脸、一只手吃饭、一只手下地做农活,久而久之,左手变得异常灵活。但在选择做老师的时候,他犯难了,因为怎么用左手写出规整的汉字,可谓难之又难。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王老师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临帖学习书法,因为家里穷,买不起宣纸和硬笔的田字格,他就绕遍整个村子挨家挨户的要报纸和各家的废纸,一年下来,浸满墨迹的报纸堆了几人高,而王老师,也终于用左手练出了一套他自己的笔法。至今,他依旧坚持每天练习书法,读报刊杂志做笔记,把终身学习真正做到了实处。

而因为这一手好字,王老师退休后给自己找了件事做,每年春节前,王老师都会免费给十里八村的街坊邻居写对联,最多一天写过三百副对联送人,写到手指麻木。“不累吗?”——“能在新年看到大伙儿家门口都贴着咱写的春联,就觉得能为街坊们做点事挺开心的。”

就是这样一份单纯的初心,一份诚挚的用心,让王宪举老师成为了镇子里出了名的“老好人”,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为人处世,他都有自己独一份的“道德经”。

把自己低到尘埃里

是学生眼中的好老师,更是同事眼中的好书记。这放在王老师身上,一点都不夸张。回望过去的大半辈子,王老师并不觉得自己有多崇高,“心里有份责任呗,这就够了。”大山的淳朴养育了他的真诚,也造就了他存善谦逊的人格。

现在在孟良崮中学保卫科工作的石老师回忆起十多年前他刚来学校就职的时光,向王老师伸出了大拇指。“我们那时候,整个学校只有校长和书记的办公室有固定电话,平时想给家里打个电话都要去王老师那里,明明王老师是我们的上司,但每次我们去他的办公室,他都会主动起身开门,还倒茶给我们这些普通老师喝,从来没端过领导的架子。”学校的其他老师讲起来,也是对王老师满满的敬意。“王书记在没来孟良崮中学前,做过几年的垛庄教委主任,那时候,他就靠着一只左手骑着一辆二八大杠,每天早上压着山路去庄里各个学校检查,无论什么天气都没有休息过一天,走在路上碰见了哪位老师,都是先跳下自行车跟你鞠躬问好,当时就想着,这世道还有这样谦逊的老师,真的是打心眼儿里佩服。”“王老师每每遇到家庭特别贫苦的学生,都会悄悄免去他们的学杂费,还每个月拿出自己那少的可怜的工资来帮助学生。”……所有的故事都不是王老师自己的分享,他说起自己的过往,只会不断的笑着重复:“我真的没做什么,还远远不够。”听过了这个独手老教师的动人故事,才真正明白,什么是一个人把自己低到了尘埃里,却开出了一朵这世间最美的花。

今年是王老师退休的第5年,回忆起曾经奉献了一辈子的三尺讲台,王老师言语间满是牵挂与不舍,“这些年没为学生做多少事,就想着能多守着一个学生成人成才,就挺幸福的。”

谈及未来,李老师心心念念的仍是那帮孩子,“以后啊,我就希望以后还能有年轻老师到山里来,有大学生来,到孩子们身边,真正给他们带去知识和快乐。”四十载坚守,用爱书写桃李心,王老师,用他的大半生,为沂蒙山区撒下爱与温暖,点亮盏盏星光,。

(文/安徽师大赴山东孟良崮暑期实践团队   何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