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王开东:隆平一落选,上帝就发笑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6/8/1 11:15:49 

王开东: 隆平一落选,上帝就发笑”

2016年5月2日,《自然·生物技术》刊发副教授韩春雨一篇文章——《NgAgo DNA单链引导的基因编辑工具》论文,迅速引爆世界,引起了哈佛大学等顶尖高校科学家的强烈关注。

基因编辑乃是全球生命科学领域最热门的研究方向,韩春雨的NgAgo技术有望媲美甚至超越当下炙手可热的美国CRISPR-Cas9技术。

鸟的翅膀上附上黄金,鸟是飞不起来的

韩春雨何许人也?韩老师不过是河北科技大学一个三流学校的副教授。无显赫的学术头衔,无优越的实验条件,无海外留学游学经历,实实在在是一位 “三无教授”,但就是这样三无教授,在条件艰苦、经费缺乏、人员很少的情况下获得了世界级研究成果,让海内外瞩目。

由韩春雨让我们又想起了屠呦呦。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在屠呦呦之前,中国科学界对诺奖垂涎已久,但都是颗粒无收。 直到2015年,屠呦呦一举斩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填补了中国本土科学家诺奖的空白,理应举国欢庆。

但兴奋过后,我们不妨反思,为什么是无博士学位,无留洋背景,无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呢?

如果说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历史条件所致,但落选院士则值得深究。为什么屠呦呦几次提名参评院士,均是大败而归?难道我们不应该反思我们的评选机制?不应该反思我们的科研经费的使用机制?

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两院院士的评选无异于风向标、指挥棒,具有无可替代的引领、示范作用。

但像屠呦呦这样做出世界界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那么该项评选的权威性和引导性又在哪里呢?更要命的是,屠呦呦之痛还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大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都成了院士评选的刀下之鬼。

院士评选机关重重,鬼影重重,已经给很多人造成了心理阴影,譬如屠呦呦,譬如袁隆平在多次失败之后,都退出了这项评审。

前几年偶然在一份杂志上看到,中国目前最值钱的人就是袁隆平,单他个人的品牌价值就达到数十个亿,超过了中国对美国最大的一宗出口——小巨人姚明的品牌价值。

事实也正是如此,袁隆平用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被尊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不仅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的骄傲。但就是这样一位多次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杂交水稻之父,竟然多次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更有甚者,袁隆平的此番遭遇还并非偶然,此前历经湖南省四次推荐,袁隆平才艰难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后科学院院士多次评选,袁隆平都是折戟沉沙。迄今还不是科学院院士。袁隆平的职称评审路,简直比两万五千里长征还要艰难。

所以然者何?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曾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回答网友提问时指出:他个人认为,袁隆平完全有资格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未能当选,这只不过是一个历史上的误会。

用一个历史的误会轻描淡写的带过,是不够慎重的。我以为袁隆平落选科学院院士,根本不是历史的误会,只能是历史的耻辱。

1.是院士评选机制的耻辱

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的袁隆平。说他是中国最顶尖的科学家,甚至是世界顶尖科学家,恐怕没有人会有异议吧。但就是这样一位给中国带来世界声誉的科学家,却不能当选为本国的科学院院士,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中国的学术制度是行政化制度,资源分配,利益均分,都由行政决定,导致知识分子无心学习,汲汲于仕途。伴随着这种不正常的现象,院士这个学术荣誉,也越来越“异化”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贵族标识”。因为这些影响与诱惑,使得很多单位都斥巨资打造院士工程,进行公关、疏通和联络。

红尘滚滚,纷纷扰扰,你方唱罢我登场,各路大仙,各显神通。中国科学院、工程院每一次的院士评选,几乎都是一场内耗严重、成本极大的造星运动。各个部门都要进行角力,都要分一杯羹。院士评选,已经从表面的争名,走向了实质化的谋利。一些当选院士的丑剧闹剧不断地上演,而那些真正沉浸下来搞科学研究的人,常常是不暇或者也不屑去做这样的勾当,如此看来,他们成为刀下之鬼,几乎是理所当然的了。

学界认为,只有当院士真正回归于学术,才能彻底解决中国院士选举的内耗与负效应。全社会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的风气才会形成。否则连袁隆平这样的人不能当选,只能是我们院士评选机制的耻辱。

2.是评审委员的耻辱

就在中国评审委员们用自己手中的选票,在昏暗的油灯下,在暗箱之中,在蝇营狗苟里,否决了袁隆平之后,没想到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机构,拥有200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却高票延聘袁隆平为外籍院士。

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先生,隆重宣布袁隆平院士的当选理由时说:“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无独有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李爱珍女士,也不是中国的两院院士。她曾先后参加1999、2001、2005年的科学院增选和2003年的工程院增选,居然边也没有摸到,惨得一塌糊涂。那么,是否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水平高于美国科学院吗?傻子也知道,这两者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一方面,中国的许多院士名不符实,和美国一二流大学助理教授的水平不相上下,有的甚至靠抄袭剽窃来支撑,学术品质不端;另一方面,真正作出重大贡献、被国际学术界认可的学者们却屡遭排挤,得不到应有的荣誉和尊重。十八大期间,不少代表大声疾呼,严惩学术腐败,还学术发展的晴朗天空。

那些为不正之风推波助澜的评委们,一定要扪心自问,良心是否有愧?当自己的黑手伸向袁隆平们时,学术良知和道德良心丢在何在?

3.是当选院士的耻辱

两院院士为中国最顶尖的科学家,理应受到国家和人民的爱戴,这在世界各国是不可置疑,也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当袁隆平落选科学院院士,当李爱珍落选两院院士,却又从侧面证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已经不再是或者不完全是学术泰斗的集中地,那些当选的院士也并不能说明他们有多大成就。说不定他们的当选和袁隆平没有当选一样,都是历史的误会。

院士评选的这种负面影响、恶劣的社会评价,已经构成了对现有院士的伤害,构成了他们集体的耻辱。当伟大的袁隆平不能和他们相提并论,这不是袁隆平的伤感,而是两院的失魂落魄。

中国古代曾有“二桃杀三士”的典故。一介草莽,尚且知道不能贪天之功,位居贤者之上,袁隆平的落选,让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如何自处?而当选不当选,对于真正的学者来说,却并不影响他们的学术声誉。

无数的网友众口一辞,我不认什么鸟院士,我只认袁隆平!屠呦呦!

在强国论坛上,路甬祥详细地介绍了袁隆平落选的原因。袁隆平之所以没有当选,是因为科技界,包括院士群体当中,对于一个人成就的评价,有一定的局限和偏颇,主要强调生命科学。当时比较强调的是在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是否创造了新方法、新手段或者新思想,那就要求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来考察,因为袁隆平先生还是用比较传统的杂交办法进行科学实验,所以没有能够选上。

这种评价理念,直接说明了当选院士的成色,也从另外一个侧面暴露出了我们对科学的狭隘认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我们对农业、农业科学和民生问题极端轻视,以为只有卫星导弹宇宙飞船,才是科学。根本没有料想到农业良种研发,是关乎基因与遗传的生命科学,是中国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因素,是富民强国、和平崛起的基础工程,甚至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

4.是国家的耻辱

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目前更像是一个名利场。两院评选之怪现象更是曾出不穷。而作为国家顶尖科学家的评选耻辱,不仅是对科教兴国国策的莫大讽刺。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国家的耻辱。

邹承鲁院士透露:在他有选举权的时候,送钱送物的都有。还有更隐晦的,候选人所在单位以召开学术讨论会为由,邀请相关评审委员会的院士参加,好吃好喝,再送一笔不菲的会议费。大家心知肚明。清华大学的一个老院士更是一针见血:“评选院士,得有人抬举,但关键的还是自己要识抬举。二者缺一不可。”

一旦当选之后,这些付出沉重代价的院士,当然要进行成本回收。

前些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核算风波”,一些院士推波助澜,无耻至极。更有甚者,打着各种旗号,骗取国家科研经费,有的甚至高达几十亿元。最后出现了“五同”现象。“论证之初,同心同德;制订计划,同舟共济;经费到手,同床异梦;遇到分歧,同室操戈;瓜分殆尽,同归于尽。”一些院士的剽窃、造假、学术腐败,让人触目惊心。

科学界元老周光召就曾建议取消院士制度。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大学校长李晓红也曾提出“解散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设想,有识之士釜底抽薪,足够说明中国两院目前的尴尬地位。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倘若不经必要的体制改革,不正之风就会蔓延,袁隆平式的遭遇就不会绝迹,而事关国家的这些丑闻也会越演越烈。

“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做个禾下乘凉的幸福。”我在想,做这个梦的袁隆平可能还做过一个梦,那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什么时候不要有门户之见,能够给老袁一个公正!”

而我担心,等袁隆平第一个梦想成真的时候,第二个梦实现也许还是遥遥无期,如飞天手中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王开东

不为君王唱赞歌,但为苍生说人话

但书人间真与善,管他湮没与流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