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改成绩、窃取个人信息”……网络黑手防不胜防,别让信息泄露成为大学无法承受之重。
国外高校在信息安全方面似乎从来都是问题不断。2016年1月22日,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表示,学校的人力资源系统被黑客入侵,导致约1400名学术研究人员信息泄露。在弗吉尼亚大学,校园网络被攻击事件已不是第一次发生。2015年8月11日,弗吉尼亚大学确认网络系统被非法入侵,由于发现及时,重要信息未被泄露。
除了弗吉尼亚大学,每年都有多所国外高校在网络安全上“中招”。例如在2015年7月1日,哈佛大学通过电子邮件通知师生,哈佛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和学校中央管理系统的网络遭到入侵。又例如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工学院在2015年5月15日成为黑客目标,遭受了两起复杂的网络攻击,导致约18000人的登录信息有被暴露的风险,学院网站也因此一度被关闭。
“高校通常缺乏资源来建设强有力的网络安全防护,这让大学成为具有高价值的黑客的目标。”资深安全分析师肯恩·威斯汀说。
一方面国外高校在苦苦阻止网络攻击带来的威胁,另一方面国内高校的网络安全和信息保密情况也不容乐观。
新闻链接
“修改考试成绩,删除旷课、处分记录……”90后小伙闫某在网上多个高校贴吧发布这个广告,以此办法牟利。闫某利用所学的计算机专业技术成功破译教务网管理员账号密码,进而登录网站修改成绩,最终获利1.3万余元。近日,闫某因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被检察院批捕。(《成都商报》,2016-08-09)
信息泄露重灾区?
不需要身份验证和账号密码,就能登录学院网站,直接修改、下载学院8万余名学生的个人信息和学籍卡信息——这并非天方夜谭,而是福建某大学网络职业学院在2014年3月遇到的现实情况。据民警介绍,该学院网站连最基本的安全防护措施都未设置,8万余名学生的个人信息包括学生的姓名、年龄、照片、学籍号、身份证号、家庭住址、联系电话以及部分简历、电子邮箱等内容,这些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用于实施犯罪,后果难以想象。(《法制晚报》,2014-03-26)
掌握着大量学生和教职工的个人信息,承担着多个国家级重要科研甚至军工项目,高校自然成为信息安全“黑市”的香饽饽,信息泄露事件也就更容易发生。
在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黎琳看来,相比国外高校,国内高校网站的信息安全意识并不高。“高校信息泄露,原因之一肯定是系统设计的时候,学校对于安全这一块就没怎么考虑,安全意识不是很强,同时学校网站系统本身就存在一些漏洞。”黎琳说。
高校信息系统组成复杂,考试数据管理、后勤管理等子系统种类繁多,漏洞也就容易产生。根据《经济参考报》2015年5月20日的报道,自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的12个月间,补天漏洞响应平台上显示的有效高校网站漏洞多达3495个,涉及高校网站1088个。其中,高危漏洞2611个,占74.7%;中危漏洞691个,占19.8%;低危漏洞193个,占5.5%。
在上述漏洞中,至少有384个漏洞可能造成高校教职员工或学生个人信息泄漏,一旦这些漏洞全部被恶意利用,至少会导致837万以上的教职员工及学生个人信息泄漏。令人担忧的是,在2014年至2015年间,在被告知网站存在漏洞后,会修复漏洞的高校网站只有35个,仅186个漏洞被修复,96.8%的高校网站完全无视安全漏洞的存在,94.6%的高校网站安全漏洞未被修复。无视网站漏洞,重建设不维护,客观上怂恿了不法分子冒险入侵。黑客只需要凭借这些公开的系统漏洞,加上攻击工具的利用,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攻破高校的网络安全防护系统。
每年的6、7月,各省的高考分数查询时间相继公布,高校的门户网站正是大量高考生了解校园信息的重要平台。在这一时间段,若高校网站感染病毒或被恶意植入木马,会对学校造成负面影响。
如何构筑坚固的信息安全网?
在黎琳看来,在网站的信息安全问题上,高校管理者应考虑五点:“第一,学校的领导、主管部门得重视高校网站建设。第二,建设的时候对于安全措施应有考虑。第三,每年一定要定期检查学校网站。第四,对管理人员要进行安全意识的培训。第五,高校最好做好突发情况的应急预案。”
在信息安全问题上,国外多数高校建立了自己的一套信息安全规章制度。例如牛津大学在2012年7月颁布的学校信息安全政策里,清楚说明了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应有不同等级的分级,建立了一套风险评估体系,对信息的存储、使用、复制与清理都有明确的要求。在网站管理和信息管理的制度层面,国内高校也可效仿国外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一套清晰的信息安全制度。
除了做好制度建设、人员培训和网站漏洞查处,一套操作性强的信息泄露紧急应对预案更是必不可少。凯斯西储大学在其官网上发布的《数据泄露应对程序》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本。
一旦信息泄露事件发生,凯斯西储大学会有四个主要部门参与泄露事件的处理:
◆隐私办公室/法规管理处:负责引导和维持整个数据泄露处理流程的系统进行,作为处理事件的中心和对外沟通的最初接触方,负责通知受隐私泄露影响的每个人。
◆信息技术安全服务部门:负责电脑诊断,提供信息安全专业知识和建议,为防止泄露事件再次发生而提供补救措施。
◆法律顾问办公室:在调查过程中负责提供法律意见。
◆市场营销与沟通部门:在涉及事件当事人和内部利益相关人时,为隐私办公室提供交际策略,并负责与隐私办公室和大学赞助方协商后和媒体沟通。
除了这四大主要部门,其他部门和人员也同样重要,例如校长办公室、院长、学生事务副教务长等。
凯斯西储大学将应对流程分为十步:
1.校内教职人员发现一处私有信息可能泄露。
2.迅速将这一可疑的泄露情况报告给隐私办公室。
3.隐私办公室与发现者联系,确认信息,尽快调查泄露事件。
4.若隐私办公室确认没有私有信息遭到泄露,会将这一决定记录下来,调查过程至此结束。
5.若隐私办公室确认有私有信息遭到泄露,会与遭受影响的办公室或部门一起合力控制住数据泄露的局面。之后,隐私办公室会对泄露事件的范围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其他部门此时也有可能加入进来。例如,如果泄露的信息是电子信息,信息技术安全服务部门会参与事件的处理。
6.控制住数据泄露的局面后,隐私办公室会与法律顾问办公室交换意见,确定泄露的信息是否明确受法律保护,并找出法律条文里相关的责任认定条例。之后,隐私办公室和法律顾问办公室会互相协作,确定所有会对学校的回应产生影响的法律条例。
7.隐私办公室按照相关的法律规定,拟定正式的通知信并发送给受泄露事件影响的每个人。
8.除了发布通知,隐私办公室还会寻找其他的补救措施以减轻数据泄露带来的影响,同时还会确认是否有其他制度流程上的缺陷必须处理。若缺陷存在,隐私办公室会与受影响的人一起努力,保证学校的工作流程得到改进,避免未来有类似的泄露情况再次发生。
9.隐私办公室拟定数据泄露事件报告,数据泄露事件的处理过程至此结束,关于泄露事件的内部记录会被视为学校的机密文件被保存。考虑到泄露事件当事人和学校领导层的意见,隐私办公室会自行决定是否公开数据泄露事件报告。根据收集到的可用信息,数据泄露报告应当包括以下所有的内容:
◆数据泄露被发现的具体时间。
◆数据泄露的物理位置、系统和涉及的学校服务。
◆负责该系统或服务的部门或办公室。
◆被盗数据的类型和范围。
◆简要概述导致数据泄露的安全隐患。
◆泄露事件对个人、校内操作和学校资源的潜在影响。
◆学校应对泄露事件的总结。
10.隐私办公室将每份事件报告收集汇总,可以将报告用于向相应的联邦政府机构履行法律报告义务。此外,大学办公室在遵守隐私相关法律的前提下,持续记录事件过程。
承载着重要的公众教育资源,数据安全和网站安全理应成为高校不可忽视的管理要点。从国外大学的经验来看,前期做好网站建设和人员培训,拟定一套便于操作的紧急应对程序,才能防患于未然。泄露事件一旦发生,安全意识高的高校更能及时作出反应,迅速解决“虫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