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家长必读

【原创】妈妈,不管有多难,请把我带在身边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6/8/17 11:53:43 

暑假里,每天晚上必做的事情就是早早吃完晚饭,带贝贝去小区旁边的广场玩儿。贝贝和朋友们在打篮球,还很正式地分组展开对抗赛。看着越来越高的小小少年在球场上奔波跳跃,认真投入地打球,当娘的心里是满满的欣慰和幸福!

我和另一个孩子妈妈坐在旁边聊着天,一个1岁多的小男孩儿迈着逐渐稳固的步子站在我俩面前,淘气又可爱的样子让我们这些当娘的顿时母爱泛滥起来。他微笑的望着我们,试图要跟我们更加亲近却又有些害怕。

这时,孩子爷爷走过来,对孩子说:“这是你的妈妈吗?这不是。”老人扭过头来,对我们说:“孩子已经两个月没有见到他妈妈啦!”

这才知道,孩子的妈妈不在这座城市,他之所以这么地望着我们,是在想自己的妈妈,用这种方式来缓解相思之苦!

于是,我小心地走过去,将他抱起,孩子没有因为害怕而反抗。抱了一会儿,大概觉得我还够友好,他竟然将小脑袋轻轻地靠在了我的胸前,两只小手紧紧地抓着我的衣服!而这一幕竟是如此的熟悉……

贝贝在两岁多的时候,我们经常去一个邻居家玩儿,邻居家有一个和贝贝同龄的小女孩儿,长期由姥姥照顾,妈妈经常过来看看,但很少住下。因为当时是冬天,天气非常冷,便一直留在室内玩儿。

一会儿,小女孩跑到我的身边,在我腿上趴一会儿。贝贝也不时喊着妈妈要帮忙。

随着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腼腆的小女孩儿总会玩儿着玩儿着,扑进我的怀里,小声地喊一声“妈妈”。

这才知道,孩子想妈妈了,但她还小,无法表达出来,就用最纯真的方式,将“妈妈”喊出来。

思绪回到怀抱里的这个小男孩儿,静静地把头埋在我的胸前,安静陶醉地样子让人不忍打扰。和之前的淘气顽皮判若两人,是在寻找和感受妈妈的存在吧!

吴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里说过:“心理学有一个说法越来越深入人心:妈妈要陪孩子到三岁,三岁前不要有长时间的分离。之所以如此,是研究发现,在良好的养育环境下,孩子到三岁是才能形成客体稳定,即我看不见妈妈,但妈妈是存在的。情感稳定,即妈妈有时对我不好,但我知道,她对我的好是恒定存在着的。孩子有了这样的概念,才能承受与妈妈的分离。否则,他将会将短暂的分离视为永远的被迫弃。

如孩子三岁前,妈妈与孩子有两星期以上的分离,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被抛弃创伤。”

有心理学家说,如果孩子三岁前,妈妈与孩子有了两个星期以上的分离,那么,“请攒下让孩子看心理医生的钱吧”

贝贝妈也真心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妈妈和准妈妈们,为了孩子的幸福将来,无论有多么困难,请将孩子带在身边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