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比"聪明"比出心理障碍 专家:不要迷信智商测试

编辑:58ts  发布时间:2010/5/16 21:41:09 
5月是园升小和小升初的关键月份,许多中小学开始招收神童班了。与此高度呼应的是,从本周开始,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能进重点校、重点班,不约而同地集中去医院给自己孩子测智商。据悉,一些医院的儿童智商检测室每天都爆满,预约已经排到了6月。

  这股测智商的热潮还蔓延到了网络上,有的家长从网上找智商测试题给孩子做,还有一些高年级学生流行自己上网测试,面对或高或低的测试结果,家长和孩子难掩心中的得意与失落,它如同一个标签把“聪明”和“傻”贴到了孩子身上。信还是不信?“智商测试”令家长纠结不已。

  比“聪明”比出心理障碍

  记者在一些知名教育网站发现,不少家长正在热议带孩子去测智商的问题,起因缘于不久前,一家学校著名的“神童班”开始招生。这个少儿班通过考试选拔招收智力超常儿童,选上后可以缩短学制,4年上8年的课程。由于可以直接跨过小升初和中考的门槛,对家长非常有吸引力。有孩子已经进入神童班的家长建议后来者,让孩子上网做智商测试题,或者干脆到医院去测个智商,超过130再去报考。

  这种“比聪明”的游戏在本市的一些小学和中学相当流行,网上也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智商测试题目,孩子很容易就可以找到。

  记者发现,不同的智商测试题目差别很大,有的偏重数学的思维训练,有的偏重语文的归类和语法问题,还有的以图形为主,还有些涉及文学、经济常识,其中有不少题目似乎超出十几岁孩子的理解范畴。一些测试网站还注明,70分以下被称为“弱智”,70至89分为“智力低下”,90至99分为“智力中等”,100至109分为“智力中上”,其中140分以上即可界定为“天才”。

  这些五花八门的智商测试科学吗?记者了解到,在发达国家,智商的测定是极其严格的:测试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有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懂得孩子的心理;有标准的设备,整个测试区域的环境和氛围必须“到位”,甚至对光线、室内陈设、温度、湿度等都有明确的界定;测评人员说话的方式、速度、声调、面部表情等都可能对被测试的孩子产生影响;而孩子当时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也直接影响到测试结果。智商测定绝不是一知半解的人就可以随便进行的,而且对软硬件的要求都非常高。所以,这些网络智商测试的可信性非常值得怀疑。

  同时,家长的“神童情结”正在造就越来越多的悲剧,不少早早就被界定为天才的孩子最终被自己的天分压垮。2002年,上海6岁的龙龙在爸爸打造神童计划的重压下终于不堪重负,被医生诊断为大脑中枢语言程序错乱;以高分考进农大的13岁神童因多门功课不及格面临将被劝退的窘境。

  不要迷信智商测试

  对于一些家长纠结于孩子到底是聪明还是傻,专家认为,大可不必背上这个精神负担,因为在青少年时期,智商(IQ分数)是不断变化的,并非一查定终身。

  心理学界有一个著名的实验:一位心理学家以做智商测试的名义,选出若干名学生,事先不透露真实情况,随意将学生分为两组,然后任意指出一组是智力好的,另一组是不好的,半年以后他发现,被称为智力好的一组学生的智力果然好起来,而另一组果然成了不好的。北京大学心理研究所博士郭勇指出,一次智商测试只能说明他此时此刻的智力状态,而不能作为预测将来智力的指南。所以说,孩子的智力并非“一锤定音”。

  现实生活中,有孤僻、胆小、学习成绩太差、成绩极度不平衡等症状的儿童可以进行智商测试,让心理专家对孩子欠缺的某方面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但不必让孩子知道测试的结果。如果孩子表现出超常的智力或能力,吕主任建议想做测试的家长尽量保证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做。面对智力超常的孩子,家长也一定要端正心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人品和性格。

  虽然专家各有说法,但是,家长和孩子尽早走出“智商纠结”无疑是明智之举。测智商,对于孩子的发展,也许只是一种方法,但绝不是结果,从古至今的教育实践证明,因材施教和后天努力远比一个IQ分数对孩子更有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