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孙云晓:互联网时代,让我们向孩子学习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7/8/1 14:31:51 

互联网对家庭教育带来的挑战毋庸置疑。虽然它已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仍有不少家长“谈网色变”,在新技术面前束手无策。在这样的转型时期,父母应该如何利用新技术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让孩子与网络良性共处?

7月19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提供学术支持,《现代教育报》主办的 “转型时期的亲子关系构建”家庭教育主题论坛在北京举行,知名教育专家、北京中小学校长及家长代表齐聚一堂,从一线教育实践经验出发,探讨了互联网时代的高质量亲子陪伴形式,助推家庭教育全面转型升级。

今天 腾云为大家推送转型时期亲子关系系列的第三篇,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老师的发言。孙老师认为,构建新型亲子关系,要建立双向模式:担负教育孩子的责任,并积极向孩子学习。

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

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国发生了很多变化,从最初的传播方式和学习方式,到现在的代际关系。过去长辈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今天也不一定适用。因为在新科技和新事物面前,青少年“走过的路”,可能比他们的父母要多。

这种现象在人类学上叫做后裔文化,或者反哺文化,它是社会转型的必然产物。因此,我认为构建新型亲子关系时,要建立双向模式:担负教育孩子的责任,也要积极向孩子学习。

从古至今,中华文化的教育理念一直强调家长的责任,例如《三字经》中的“子不教,父之过”。当今,我们说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都在强调家长在教育中的主体责任。

在向孩子学习方面,就拿我自己来说,我使用博客、微博和微信的时候,都需要年轻人的帮助。现在,我的微博粉丝有五百多万,都要归功于女儿帮我开的账户,她做我的“技术总监”,这些都是向孩子学习的结果。我觉得向孩子学习不是成年人的无能,而是成年人睿智的表现。

20多年前,我们在青少年研究中心,就代际关系的变化做过一个课题,提出向孩子学习,后来也出了一本专著《向孩子学习》。

书中提到了现在孩子所具有的一些品质,比如平等观念。这里有个很有趣的例子,今年上半年我们邀请学者朱国平到一个文化节论坛演讲,演讲中他提到自己小女儿的故事。他新出的一套书中,描述了和小女儿的对话,有一天小女儿跟他这样说:爸爸,你这本书不应该写朱国平著,因为你里面写了很多我的话,你应该写朱国平和我著。朱国平愣了,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居然有这种平等意识。

这可能也代表了现在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强烈意愿,也是过去家庭教育容易忽视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充分了解孩子的这些想法,很难扮演好老师的角色。

此外,在开导孩子时要用积极、鼓励的方式。如果孩子因为数学没考好,丧失了对学数学的信心。父母该如何开导孩子?

第一种,全盘否定:“真笨”,“你算完了,数学都学不好,将来扫大街,喝西北风吧!”

第二种,消极解释:“孩子,别难过,你爸妈就没有学数学的细胞,咱家都没有数学细胞。”

第三种,积极解释:“孩子,你能学好数学的。这次是没做好准备,做的练习题少。下次努力肯定能考好。

消极解释就是当看到孩子缺点的时候,把它解释为是永久的、不可改变的、人格化的。而积极解释则把它看作是暂时的、可以改变的、非人格化的。

对比三种教育风格显而易见,积极解释更能激起孩子学习的动力,对他的成长也更有利。

总的来说,我觉得要确立这样的观念,我们一定要把教育孩子和向孩子学习结合起来。可能这是我们在转型时期最需要把握的一个点。2015年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发现,全国只有不到10%的父母学习过儿童权利的相关知识,对有关儿童权利的法律文件更是知之者甚少。

在家庭教育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我们这个研讨会能够起到启发大众的积极作用。


(来源:搜狐教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