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品牌网讯(通讯员 欧阳琳)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下三样苦,打铁、撑船、磨豆腐。”打铁之所以苦,是因为必须具有不畏酷热的信念、抡锤锻打的体力和精湛完美的技能。一件铁器的诞生,要经过烧、捶、敲、磨、淬火等十几道繁琐的工序,火炉的高温、飞溅的火星、沉重的铁锤……处处考验着打铁人的毅力。
为了让人们更多的了解铁匠文化,7月15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铸匠梦之队抵达郧县,开启他们探寻铁匠的征程。在村干部的帮助下,队员们找到任志和与阮世昌两位铁匠。
指尖上的打铁技艺
在通往任铁匠家的路上,队员们得知任师傅是一位年轻的铁匠。他出生于铁匠世家,15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打铁,19岁已经成为一名出色的铁匠,如今已打铁二十多年,打过的铁器数不胜数。并且任师傅打铁技艺高超,不管什么高难度的铁器他都会打,另外他还创新地打一些“艺术铁”。
初见任铁匠,整个人站立着仿佛一颗挺拔的松树,并眼神里带着一份祥和。得知队员们来此的目的,任铁匠高兴地说:“你们可算找对人喽!我什么都会打,很多我会的,我父亲还不一定会打咧!”听完任铁匠的话,实践队员十分开心。经过几次询问后,任师傅拿出了自己的打铁绝活,尽情地向队员们展示他精湛的技艺。
打铁作坊的用具以火炉为主,鼓风机(曾经用风箱)、铁砧、铁锤、铁钳等,工具简陋,但要打出耐用、好用的铁器可是件极难的差事。首先生炉火,开鼓风机,那更难。风进火炉,炉膛内才会火苗旺盛,铁料才能在旺火中烧红烧热。锻打烧红的铁料也是双手并用,那可是个技巧活、力气活,是一门硬功夫。任师傅左手用铁钳快速将铁料从火炉中夹出转移到铁砧上,右手当即握大铁锤,来回不停挥锤翻打铁料。此时最讲究的就是上手经验,要凭目测不断地翻动铁料,使之锻打成需要的形状,所以在铁匠手中,坚硬的铁块变方、圆、长、短、扁、尖皆可。一番铁锤上下,一阵汗雨飘下,一件耐用的铁器就在铁匠手中诞生。
烧料、捶打、淬火……一套下来行云流水,铁锤好像长在任师傅手上一般,每次敲打都恰到好处,浑然天成。在那一锤一敲下,铁具也开始蜕去了粗俗不堪的外表,在火花四溅中长出了自己精致的模样。
得知队员们还要去往下一地方继续探查后,任师傅终于不再挽留,恋恋不舍的将队员们送出了铁匠铺,看着队员们下楼梯还不停的说道“慢点慢点,别急!”。当队员们走出老远后,他还站着铁匠铺前不停的挥手,隔着桥头远远的望去,像极了一颗伫立的白杨树。
铁匠背后打铁的辛酸史
虽说烈日当头,但队员探寻的脚步并没停止,在访问任铁匠之后,队员们又开始拜访另一个铁匠——阮世昌师傅。
“阮师傅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爷爷,也是村里有名的铁匠师傅”,村干部告诉实践队员。当实践队员一行人来到阮铁匠家时,阮老十分热情,问清队员的来意后,阮老立马搬出凳子,请队员就坐。
阮世昌老师傅,1948年出生,现今69岁,他19岁开始跟着二爹学打铁,至今已有50载。当队员问起阮铁匠打铁的回忆时,阮老声音瞬间变得哽咽,眼里闪着泪花,双手握着队员的手回想道:“起初我也喜欢打铁,可打铁真的很累。每天我都要起得早,脚一落地就开始抡着铁锤,拼命地打,打不完还不准吃饭。有时打的不好,师傅就打你。有时铁水不小心流到脚下,疼得我一个月都不能做活。”说到深处,阮老不禁黯然落泪。
“您后来的经历呢?”队员关怀地问道。阮铁匠擦干眼泪,然后抽泣地说:“就这样几年过后,打铁总算学会了。为了养家糊口,我自己开起了铁匠铺。起初啊,生意差得很,因为根本没人相信我的手艺,后来我自己慢慢的摸索,打铁生意这才有了一些起色。”“我学打铁那会根本没什么吃的,方圆几里都是光秃秃的,能吃啥?几乎每天都是饿着肚子打铁,完全没什么力气。即使这样,师傅还不停地叫‘快点打啊!不要停’!”阮铁匠感叹道。听到这里,看着伤心欲绝的阮老,队员心里五味杂陈,不是滋味。
此外,当队员问起阮老家人的时候,他们惊人的发现,阮铁匠靠着打铁供养了四个大学生,孩子们所有的学费都是他一锤一锤打出来的。了解到这些,队员甚是钦佩,但又对阮铁匠打铁的生涯感到同情,因为他太累了,太辛苦了,他打出来的可都是血汗钱。然而当队员问他是否后悔打铁,老人却淡定地说:“我从来没有后悔过,要不然我怎么还在打铁呢?”
“你看!我打铁的工具差不多都保留至今,看着它们我想起自己年轻时打铁的经历。”老人拍着队员的肩膀并欣慰地笑着说。
对于本次实践活动,团队负责人介绍说,郧县农村一行队员们收获很多,他们探寻到铁匠记忆:即使面对困难,仍然没有被打倒;即使荆棘遍布,仍然没有被羁绊住脚步。文化的继承,铁匠工艺的传播,许多像任师傅、阮师傅一样的铁匠依然坚持在路上。烧的火红的炉子就像他们火热的心一样,在黑暗的铁匠铺中释放着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