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湖北学子探索铸匠记忆之民间有高人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7/8/29 16:31:40 

中国教育品牌网讯(通讯员 郭莹莹)铜匠在旧日手工匠作行当“九佬十八匠”里占有一席。在上个世纪,从水上的铜匠船,到走街串巷的铜匠担,修铜锁,配铜把手,制铜酒壶,这些景象都随处可见。然而,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这些手工艺品渐渐失去了市场,很多手艺人都放弃自己的特长另谋他生,而十堰郧西县香口乡老铜匠钟世学还在坚守着祖传的手艺。

为了解铜匠这一行业及其发展现状,学习铜匠吃苦耐劳的品质及精打细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探索铸匠记忆,寻求时代烙印”实践队前往十堰郧西县香口乡,拜访老铜匠钟世学。并开展了为期5天的采访、学习、调研活动。

坚持最原始制作工艺

走进小小铜匠铺,此时的老铜匠正坐在一把小凳子上,敞开着衣衫,一只脚踩紧着木墩子,一只手拿着壶身,一只手卖力的敲打着。屋内的灯光有些暗淡,环顾四周,一边的墙上写满了顾客号码,一边挂满了装各种材料的塑料袋子,地上就一个火炉子,几把凳子,更多的就是那数不清的堆了一地的工具。

表明来意后,对于有人重视到他这门老手艺,铜匠很高兴,并跟队员们关于打铜的事儿,聊得热火朝天。当问到打一件铜物件怎样打最快时,老人突然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打铜虽然累人的很呐,但是是个细活儿,没得啥捷径可走,都是纯手工的,得一步步来!”老人的语气里,透出了作为一个农民的朴实,更透出了作为一个匠人的认真严谨。一直以来,无论是退火、锻打,还是焊接,老人始终坚持着最原始的制作工艺。

图为老人做杯身的场景

五十五载从未停歇

老人16岁跟着父亲学打铜,每次在旁边观望着,时间长了,自己也就学会了。无论是跟着父亲跑陕西,挑一副铜匠的挑子,一走好几天,沿途边走边打,还是在附近的村子里,走街串巷,蹲个固定点儿,帮父亲打个下手,老人从未抱怨打铜辛苦,苦苦坚持,只为学好这门手艺。后来父亲去世,老人便自己开了一家铜匠铺,刚开始名气不大,手艺也不精。有顾客上门打物件儿的时候,按照顾客的要求打出来的东西,结果顾客不满意,于是就再重新打,卖给顾客一个后,剩下的一个就留着等以后有人来买,也不多收顾客价钱。渐渐的,老人的好手艺和好人品传遍四方,生意越做越广。乐队里找老人做过喇叭,教会里找老人做过香炉,还有人找老人做过铜碗筷,五十五年过去了,老人还在打着,从未停歇。

 

图为老人做杯底的场景

换得技艺炉火纯青

五十五年打铁,炼就一身经验。据老人介绍, 黄铜韧一些,硬一些,紫铜软一些,一般做硬点儿的东西就用黄铜,打烧开水的壶就用紫铜耐烧一些。更神的是,打铜这么多年,光是听别人打铜的声音就能听出铜的材质,是黄铜还是紫铜,还能判断出铜的厚度。当一堆铜物件放在一起的时候,老人也能辨认出哪个是自己做的。

 

图为老人的烟袋和酒壶

如今,老人的生意也还凑活,常有人搭着早班车,或者走个几里路,来找老人买酒壶,或者修个烟袋。当地人爱喝酒,乡里邻居基本上家家都用着老人打的酒壶装酒,老人凭着自己的手艺造就了这一方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