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家有13岁以下孩子的爸妈注意啦!这项中高考政策变化了,你现在就该准备了!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7/9/6 16:14:13 

这个场景和台词,熟悉不?

不过,今后,这样的场面应该会比较少见了。

随着无锡“艺术中考”方案的出炉,

艺术进入中高考的话题,

再次成为这个开学季家长们关注的焦点。

其实,艺术测评进入中高考已然不是新鲜事儿,自2016年起,云南、湖南、江苏、山东等各省市,纷纷开始了中高考结合艺术素质考评的地方性试点,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培养学生基本的艺术素养,促进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发展艺术特长的行动,已经逐步展开。

那么现阶段,究竟艺术测评如何与考试相结合的呢?

以无锡艺术中考的分数计算为例,该分数由两部分构成:艺术素质过程评价(平时分)、艺术学科素养考核(统测分),最后的总分数=平时分*60%+统测分*40%。最后总分为100分,如果最后艺术总分不到60分,是没有资格报考四星级高中的。显然,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们的日常学习甚至升学。

新政一出,被影响到的省份,家长们开始表达意见,有支持声也有反对派,还有一些孩子比较小,暂且围观的。

支持的家长

小时候尽量多给孩子接触美的东西,长时间积累下来受益匪浅!以后的孩子就应该综合素质高,样样精通!光死读书没用!

反对的家长

现在的孩子要经历小升初的拼杀,还要经历中考的分流,压力很大,哪有时间去学习美术和音乐?将艺术纳入到中考评测范围就是增加孩子的负担。

请输入文字

不论你身处何地,不论你的孩子是否还小,几个教育大省都已经开始行动,艺术被全面纳入中高考的日子,还会远么?今天,我们不妨讨论一下,面对这样的变化,咱们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一点是:

对孩子而言,美育始终都是“刚需”,

与是否进入到中高考无关!

“美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养家糊口,不懂审美也没什么大不了。”许多人都这样认为,于是我们满大街随地吐痰的也没什么大不了;我们去博物馆走马观花大声喧哗追逐打闹也没什么大不了;我们投入巨资盖起的一座座丑陋建筑也没什么大不了。

可你不知道的是,身处同一个世界,对于美的认识和理解不同,我们看到的世界也许就截然不同,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不同。

美育对儿童早期的智力开发和人格的培养有着特殊的意义。心理学、教育学都认为,幼儿时期是人的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少儿时代是思维的发育阶段,而进行美术教育正是开发智力、训练思维、培养灵感、提高少儿自身修养和气质的一种有效方式。学习美术可以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发散性思维。

8月24日,在清华大学2017年本科生新生开学典礼上,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发表了题为《向美而行》的发言,他寄语3800名清华本科新生要向美而行,学会欣赏艺术之美和自然之美,用心感受科学之美,要用一生去追求人性之美。

他说,美,引导人们超越自身利害的局限和有限生命的束缚;美,有助于拓宽胸襟、更新气象,构筑丰满、积极的精神世界。希望你们从今天起,不仅能感受、欣赏水木清华的美,更能努力培育美的素养,塑造美的心灵。艺术是自然和生活在艺术家心灵中的投射,徜徉在艺术和自然的天地里,你们的世界必将更加精彩,你们的人生也必将通向更加高远宽广的境界。

乔布斯曾谈到,他从斯坦福大学辍学,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去听美术课,研究san serif 和serif字体, 怎样才能作出最棒的印刷式样。他说:“如果我当年没有去上这门美术课,苹果电脑就不会有这么漂亮的字体。跟着我的直觉和好奇心走, 遇到的很多东西,此后被证明是无价之宝。哪怕别人说这些知识‘没用’。”

“当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人民日报》评论

千万别让艺术教育也走入应试教育的深坑

新政一出,不少人担心美育是一件自然美好的事情,一计入应试教育,家长们会不会扭曲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

十分有可能!

在过往应试教育大潮中,家长们在给孩子选择“学什么”之前,都会考量一下,是否“有用”,所有考不了级、拿不到证、不算加分、不算特长、无助于考重点学校的,家长都会振振有词地拒绝:“学这个,有用吗?”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现在艺术忽然从消磨时光变身为“有用”家族的一份子,临阵磨枪或急于求成势必会成为新问题。比如,当你给学龄前的孩子选择艺术教育机构时,面对重在培养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创意美术教育和传授技法、让孩子画的“像”的速成机构时,你会为孩子做出怎样的选择?

著名的儿童美术教育专家杨景芝教授曾说:儿童不需要教他们怎么画,而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自己画。我们经常听到某些家长说孩子画的画,苹果不像个苹果,猫不像小猫的....是否是一幅好的儿童画主要看画面是否生动,有想象力,有创意,是否表达了孩子自己的情感。很多家长希望孩子早早接触素描,仿佛素描才是真正的学画开始,这不符合孩子的接受能力与年龄特点,因为素描的学习需要学习者的理性思维达到一定的程度。

在儿童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他们的绘画能力存在着一条发展轨迹,尽管个体之间由于先天素质存在差异,但对每个孩子自身来说学习的过程应遵循这个轨迹。否则,拔苗助长不说,极有可能因此扼杀了孩子的绘画兴趣。

因此,即便是艺术成绩将纳入中高考,家长也应该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正确的、对孩子长远有益的艺术培养方式。

也请家长相信,艺术考评的实施,一定来自于建立了科学的美育评价制度基础之上,不会完全以“画得像才是画得好”这样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孩子。全社会也将更加重视美育,像touchBOX小创客一样致力于艺术教育普及的社会教育机构和品牌会越来越多。学校也会不断完善相关课程,加大师资投入,更为重视通过艺术促进孩子们的人格养成,注重引导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保护好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

艺术更需要浸润而生

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她们每天穿的让人赏心悦目,做得PPT整洁美观,朋友圈发的图片饶有趣味,办公桌上随手插的花儿也与众不同。她们并非艺术专业出身,但她们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她们身上普遍特质是,有在美的环境中长期浸润的经历。

有在欧美国家旅行经历的朋友,恐怕都深有感触,街道的招牌、墙壁的涂鸦、蔓延的花草、整齐的庭院、讲究的餐桌……从孩子出生来到世界,他所看到的、感受到的周围人对美的追求,势必会影响他的审美情趣。

艺术纳入中考后,很多反对的家长认为,孩子没天赋学不好,艺术考试就是不公平的。其实,毕加索曾经说过,所有的孩子都有艺术天分,问题是长大以后如何保持艺术家的天分。touchBOX小创客始终认为,艺术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各种恰当的方式,帮助孩子们,保留住艺术的天分,这才是我们成人应该做的事。

家长们一方面不要错过培育孩子美育的最佳时期,另一方面也要给孩子找到正确合适的教育。同时,也要在日常陪伴中,给予孩子更多关于美的输入。

让孩子随时随地拥抱美

把家里和孩子常在的环境布置得有美感,哪怕是一个装饰物、一个用品的选择,都需要有美的点睛之笔,让孩子每天一睁开眼就能感受到美。给孩子选择经典的书籍,听美好的音乐,让他们学会脱离喧嚣安然独处。

领略自然之美

让孩子拥有时时发现美的眼睛,走出户外,春风拂柳、荷塘月色、漫天秋叶、隆冬白雪,四季,色彩,温度,都能给孩子美的感受,孩子对美的认识,来自星空烂漫,来自婆娑树影,来自落英缤纷。

尽可能多地去参观博物馆

博物馆有穿越古今的经典之作,家长应该尽可能多地带孩子去观赏和感受,好的艺术作品,有千人千面的观感,但却可以让每个人都找到归属感。不必担心看不懂,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只要长久地浸润在美好之中,必定会得到美的响应。

在玩习中学艺术

不要把艺术教育想的太过高高在上,它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在有趣的亲子陪伴游戏中,比起技法,应该给予孩子更宽广的视野和艺术鉴赏能力。

touchBOX小创客的艺术博士T老师介绍说,我们让小孩子了解滴流艺术,不会生硬的灌输,我会假装泼翻了一瓶绿色颜料,然后,我们发现这里有一只小奶牛!这才是三岁小朋友也能够理解的艺术创作,一些无意,一些随便,一些灵感流淌的方法……

☝ 挤一挤小奶牛,就有颜料喷洒下来,

哇,原来这就是滴流艺术!

艺术就是这么简单,又这么好玩!

三岁的孩子,八十岁的奶奶都能理解,都能玩。

也许有的家长觉得这不就是瞎玩么?但是,当一个三岁的孩子,通过一年的时间,玩了12种艺术风格,尝试了12个艺术创作手法的时候,他自然会明白艺术是怎么回事,他自然而然地知道,艺术创作是怎么发生的,怎么进行的。

当他去看艺术展览,他脱口而出的内容,可能是会震撼一大批路人的。他们会用材料,他们懂得不同颜色组合哪些更显品味,他们知道线条交错排列产生的美感;他们画过浮世绘、亲手制作过非洲特色的小乐器……而这些,不就是我们最盼望孩子获得的艺术修养吗?相信有了这样艺术根基的孩子,在任何考试中,都不会被束缚,都将成为高于普通水平线的那一群领先选手,因为艺术深植于他们的生活。

无论艺术是否进入考试,

艺术绝对不能被当做实用主义的工具,

艺术是一种气质,

艺术像空气和水一样,

是孩子成长必须获得的一种养分。

互 动 时 间

你在哪里?

你听说过这项考试政策变化么?

你怎么看待这样的变化?

你将如何应对?

你是否同意小编的观点?

你还有更多更好的建议么?

欢迎大家来积极讨论,

期待听到大家的声音~

图片和部分文字资料来自网络编辑整理

哪里有寒冬

是你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