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北京人文大学图书馆人性化的服务环境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www.zgddmx.com  发布时间:2011/7/1 9:18:35 

为使读者较以往更加方便、快捷地利用文献信息资源,营造一个人性化的服务环境是必需的。这就首先要求图书馆在布局和服务方式上打破传统,实行变革,以适应现代图书馆藏、阅、借一体化的新服务模式,北京人文大学图书馆顺应时代潮流,正努力实施和完善这种创新服务模式。

目前,北京人文大学图书馆10个阅览室除半数提供读者自修用外,其余分别按专业设置。如设有语言、文史、政法;经济、管理;理工;艺术等专业阅览室,各室收藏陈列一定数量的专业书刊。图书以近期出版新书为主,配有相关的专业基础和工具书,报刊包括现刊和装订后的过刊,读者可根据需要随手取阅并可办理外借。入藏近30万种中外各类电子图书的电子阅览室,是读者扩大阅读视野,查索电子文献的理想处所。

创设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学习氛围,是营造人性化服务环境的另一项需要做的工作。北京人文大学力求在与该项基础工作密切相关的馆内环境布置上有有所创新,推出自己的特色。众所周知,北京人文大学主要建筑物是仿多所世界名校相应建筑物而建的,气势宏伟,异域风情浓厚,如校行政楼仿莫斯科大学、教学楼仿慕尼黑大学、图书馆则仿哈佛大学。而哈佛大学图书馆墙上那些具有普世意义的励志训言恰可为本馆环境布置所用。于是,一进本馆就能见到整面墙上配有底图的醒目警句:“The time is passing. Today does not walk ,Will have to run tomorrow.时间在流逝。今天不走,明天要跑。”;语言、文法阅览室墙上的警句是:“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经济、管理阅览室墙上的警句为:“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而学不到的痛苦是终身的。”……于是,身处仿哈佛的馆舍内,抬头即见该校图书馆扬名全球的训言,图书馆读者自然会产生置身名校的种种联想,从而坚定勤奋学习的信念。

除此以外,该校还采用古今中外名人名句作为励志警句,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苏轼的“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莎士比亚的“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叶剑英的“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胡适的“读书要四到:一是眼到,二是口到,三是心到,四是手到。”……上述名人名句有的制成配有校景的大幅宣传画置于馆内走廊、厅堂,有的制成条幅挂于阅览室。总之,精心选录的哈佛图书馆训言及古今中外名人名句,美化了环境,打造了人文学习氛围,激励了莘莘学子为理想而刻苦攻读。

如今,该馆拥有1200个座位的10个阅览室,宽敞舒适(部分阅览室为一人一桌式),窗明几净,墙上挂有发人深省、催人奋进的警句,窗头摆有四季常开的鲜花,已成为北京人文大学师生员工学习专业、增长知识、修身养性的重要场所。

 

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北京人文大学创办27年来素以教学管理严格著称,全校学习风气浓厚,同学们除认真上课外,业余时间抓紧学习。良好的学风在校图书馆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座位超过800的多个自修阅览室经常坐满了人,在学校停课迎考期间更是人满为患。

随着数字技术不断进步,利用网络搜索和阅读所需信息和书刊,已成为当代青年尤其是高校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他们对传统纸质书刊的需求正在逐渐减少,进图书馆更注重的是感受馆内的人文气息和寻觅安静优雅的学习环境。为顺应形势,北京人文大学图书馆的应对之策是,尽可能扩大自修阅览室的空间、增加座位,停课迎考期间各专业阅览室划出大部分区域供学生自学用,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上述供需矛盾。

来馆同学勤奋学习的劲头令人感动,感人事迹俯拾皆是。例如,有的同学抱病投入学习,甚至出现过因病晕倒在桌上的情形;有的同学节假日不休息坚持学习;有的同学从开馆时进馆学习直至闭馆时才离去……在坐学习基础好、能力强的同学,他们有的用两年半的时间就取得了国家自考本科文凭,其中不少课程未听老师讲授而在阅览室自学通过考试获得成绩的。也有同学考试受挫毫不气馁继续刻苦攻读,直至最终通过相关课程的考试,他们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磨练了意志。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自学的本领是用之不竭的能,储能就要储这样的能。”相信,经过该校历年精心培养的同学,他们具有专业知识,顽强的意志,尤其是自学的本领,再加上实践,毕业后定能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

每年四月和十月是国家自学考试的两个主要考期,届时,无论窗外是鸟语花香还是金桂飘香,北京人文大学图书馆各类阅览室1200个座位座无虚席,室内鸦雀无声,人文学子为考试取得好成绩而全神贯注投入复习迎考。恰时逢来校检查或参观者见此情景无不为之动容,由衷地赞叹曰:“这正是人文大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啊!” 记者 林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