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家娃坐第几排?这是家长们凑在一起时常常会聊到的话题。
在父母眼里,座位好意味着听讲的效率高,学习好的概率更大。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坐在这些所谓的好位上,一些家长费尽心思,通过各种委婉曲折的方式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意愿。
那么,座位对孩子的学习到底有多大的影响?
一、家长眼中的学霸区,却是老师视线盲区
给学生调换座位,看似简单,其实是个重口难调、吃力不讨好的事。“好位”往往是有限的,但是,觊觎“名额”的眼睛却总是那么多。
那么,到底哪个位置是父母心目中的理想座位?
毫无疑问是靠前、中间、但是不要第一排。为什么?
因为父母越来越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担心第一排距离老师太近,孩子会有心理压力。又怕老师擦黑板时,扬起粉笔灰对健康不利。

由于视听问题,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坐两边看黑板会反光。后排座位离黑板太远,怕孩子看字模糊、听不清。
所以,中间的位置,就成了最佳“听课区”。
假如没有老师近距离盯梢,小动作多的学生不容易集中注意力。
而孩子坐在第2-4排的中间,时时刻刻在老师眼皮子底下,上课专心听讲,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但是,依笋干老师排位的经验来讲,父母觉得前排孩子受关照,其实是个误区。
全班那么多学生,老师不可能只盯着你一个孩子,也不能天天提问你一个孩子。偶尔一两次小差,被老师提醒还可以。
如果全靠老师提醒才能认真听讲,这样的学生注定是学不好的。
二、孩子坐什么样的位置,容易被老师关注?
事实上,中间的位置容易成为老师视线的盲区,加上中间的学生多,也不容易被老师锁定目光。
以下这3种,才是真正老师能关注到的区域:
1、靠近讲桌的位置。
一般而言,老师排位置都是从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的,通常会把课堂不守纪律、自制力差的孩子放在这样的位置,便于课堂纪律管理。
毕竟在老师眼皮底下,学生起码会收敛点。
2、靠近过道的位置。
老师讲课时候,往往是以转身侧目的方式关注学生。目光最容易落在边排的学生身上。
如果老师老师从旁边经过时看得最清,哪个学生答错题了,顺便就能帮孩子指正。
3、最后两排的位置。
老师在教室里走动时,往往在后排停留时间略长一些,会多指点几句。因为后排位置靠过大,老师站着不会打扰到其他同学,反倒是前几排,老师走不进去。

如此说来,位置没有真正的好坏之分,只要老师能保证按照“从前到后、从右到左、从中间到两边、从两边到中间”按照对角线的方式做经常性的对调,任何地方都是好位置。
三、位置好,不等于对学习效率就高
从视觉效果上来说,坐在中间靠前几排的学生,看黑板应该使比较好的,既不反光又距离适中,看得清楚。但是能看清黑板,并不意味着是好的。
曾经有一个调查研究发现,数百名假性近视学生为了看清黑板,长期坐在前两排,结果孩子的视力不可逆转地一路滑向真性近视。
视力下降,哪怕孩子拥有再好的位置,也会影响上课听讲。而且,决定孩子学习成绩的不是屁股的位置,而是心在哪里。
每一个学期,笋干老师都会根据学习进度,调整全班学生的座位。每隔两周,“向左向后两个位”平移换坐一次,希望成绩好的学生能带动其他学生共同进步。

然而,两个学期下来,自觉性强的学生每天都在进步,不懂的课后及时找老师,至于上课偷吃零食、玩游戏、开小差的学生还是老样子。
上周我将期末考试的复习内容都写在黑板上,还要求卫生委员别把资料擦掉,以便学生记住。
可是,这周三我抽查学生的笔记,多数学生仍出现大量错别字、漏字情况。
学生们都看到了,能看得见,不得于孩子看了,跟不等于他用心记了。很多时候,学生眼睛盯着黑板,心却早已遨游天际。
坐的位置好,不等于孩子听讲的效率就高。孩子的座位和成绩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
对于排座位,我给爸妈的建议是:顺其自然,不要刻意。座位和成绩的关系不是必然的,归根结底还是孩子想不想学,是否用心。
想学的孩子,做哪里都不会影响他想学习的心。即便是坐在后面,没有好的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学。可要是孩子的心不在学习上,每天也就混日子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