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家长必读

“熊孩子”有救啦 这位妈妈的做法值得每个家长借鉴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8/5/22 14:52:04 

  熊孩子又搞事情了。

  这回是七个熊孩子,放了三个小石子在铁轨上,造成了自动装置损坏,同时高铁临时紧急停车长达41分钟。七个孩子,被罚款5万元。

  铁路部门发言,急停有可能使车身颠覆甚至失控,一车人的安全都会受到威胁。

  接连发生的熊孩子事件都是差点涉及人命安全。

  一名四年级,身高1米4、体重120多斤的熊孩子猛推孕妇问及原因,只是因为看到电视上孕妇摔了会流产,就想看看推倒她会不会也流产。

  地铁站里,一个熊孩子因为索要鸡排不成,而差点把一位姑娘推下站台。幸亏好心人反应及时,拉住女孩。否则毁灭的将是两个家庭的幸福。

  ……

  有一种灾难,叫做熊孩子来了。有一种无奈,叫做熊孩子络绎不绝。

  “熊孩子”人人喊打,”乖孩子”人见人爱。

  在日本生活的十多年间,我发现相对来说,日本的“乖孩子”会比较多。

  日本的孩子大都很守规矩,有礼貌。在公共场所也很少会大声喧哗,打扰到别人。

  大楼里的日本小学生,每次迎面遇到,也都会行礼问好。

  最近一次,我去超市买东西,和擦身而过的10岁左右小男孩轻微碰撞了一下,还未等我做出反应,小男孩立即停下来行李道歉,“对不起”。

  单不说日本这个国家如何,有好的地方就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有人会说,日本人注重礼仪礼节,这个和文化有关。说起礼仪文化,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也有人会说,日本经济发达,国民整体素质比较高。可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早已赶超日本,欧美等国家,中国高学历,高素质的父母更是比比皆是。

  说到底,是一个很本质的问题,孩子都是一样的孩子,不一样的是成年人对待孩子们的态度,行为和教育方式。

  尹建莉曾在自己的书中说到,很多人习惯把儿童的品行问题归咎于孩子自身,所以习惯指责孩子;

  可我从自己及他人的经历中真切地看到,孩子的品行习惯是如此依赖家长的教育方式。

  所以家长在思考改变孩子的问题时,切入点永远应该是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正如很多人所说,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就是因为熊家长的溺爱和纵容,才会有这么多滋生事端的熊孩子。

  上面的事例,

  熊孩子推了孕妇,熊家长护短,说只是小孩子淘气嘛。

  熊孩子想吃鸡排,熊家长回答,那你去管姐姐要点吧。

  ……

  熊家长和熊孩子,让人忍无可忍。

  其实,熊家长的初衷也是为了爱孩子,想要维护孩子和满足孩子。

  所有的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越来越好。

  “爱孩子”和“害孩子”,就在于父母的一念之差。

  我身边一位日本妈妈的故事。

  这位妈妈有一个5岁半的儿子,一天儿子在小公园玩,妈妈回家取东西,等五分钟后返回时,一个中年男子站在儿子的身边,表情严肃地说,他的车被小朋友拿石子划伤了。

  当时这个妈妈心里有些慌张,她看到公园的门口停着一辆玛莎拉蒂,车身上确有两道划痕。

  她立刻向孩子询问,孩子可能也吓懵了,先摇摇头,又点了点头,含含糊糊的说不清楚。

  在向附近的人取证,确实是自己的儿子划伤了车后,她连忙拉上儿子一起向车主赔礼道歉。并在获得车主许可的情况下,用手机对车划痕和停车的位置拍了照片。

  接下来,就是赔款和修理。

  这位日本妈妈态度明确,划伤了车,是孩子做的不对,也是她疏于看管的责任。为此,还专门买了礼物,带上儿子正式上门致歉。

  但她指出一点,公园门口,孩子们会进出,玩耍,车停在那里,容易发生危险,希望车主能够文明停车。

  也许是车主自觉理亏,也由于保险公司的介入,最后,日本妈妈只是象征性的赔偿了一小部分的修理款,这件事情就告一段落。

  整个事件中,这位日本妈妈的表现理智而得体,不刻意袒护自己的孩子,而是找事实取证,第一时间向车主表示歉意,安抚了车主的情绪。

  也没有因为孩子划伤了车,就给孩子贴上“坏孩子”标签,训斥责骂。

  她告诉孩子拿石子划车身是错误的行为。她用自己的行动教给孩子做错事情时该如何应对。

  不卑不亢的提出车主的停置问题,杜绝了对儿子和其他孩子有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

  妈妈的所作所为都给孩子做出了正确的示范。这样的情况下,“熊孩子”如何产生?

  孩子们的天性都是善良的,爱对地方,使对劲儿,所有的孩子都会成为人人都爱的“乖孩子”。

  一些成年人已经对“熊孩子”失去了耐心,直接出手教训。

  广东曲江,一名小学生玩弹弓打到了一辆私家车,被车主暴揍,并责令该小学生下跪扇耳光。

  四川遂宁,公交车上 ,7岁男孩在车厢吵闹,挑衅男子,该男子随即对男孩进行疯狂殴打,狠摔到地上,接着用脚猛踹小孩的头部。

  对于这些暴力行为,有的人说:

  “干的漂亮”,

  “打一顿长记性”,

  “没有爹妈管教,到了社会上,就有人替爹妈管教”。

  这样的评论让人无法直视,以暴制暴,熊孩子就会消失吗?如果这就是来自社会的管教和惩罚,那么这到底是在解决问题,还是制造新的矛盾?

  暴力会给孩子留下大隐患,创痕会伴随孩子一生。

  成长中的孩子,身边的每一个大人都是他的模仿对象,经历过如此对待,他很有可能会变得残暴凶虐,更难管教,一旦成年,在社会上的破坏力简直难以想象。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大声斥责和暴力教育出来的孩子,失去了感觉被人最细腻的感情的能力,他非常冷漠无情,毫无怜悯心,在他的行为中有时会出现往往是人身上最可怕的表现——残忍。

  不要做一个任性的成年人,控制好情绪,是每一个成年人的必修课。

  姐姐五岁半,妹妹四岁半的时候,我们参加了一个日本社区的联谊活动。

  那段时间因为生活的琐碎,我的心情很焦虑,姐姐也越发的淘气,我常常会忍不住冲她生气大叫。

  联谊会上,只有姐姐在不停的跑来跑去,不停翻动着桌上的物品,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在我警告几次未果,正要发作时,身旁一位中年阿姨微笑着对我说:

  “您的孩子是个聪明可爱的小朋友。”

  “啊,怎么会呢,”我十分诧异,“您瞧,她可是个淘气的孩子呢,扰乱了会场,真的非常的抱歉”。

  “您的孩子来回走动,只是对这个新环境感到好奇,等熟悉了自然会安静下来,她在触摸桌上的物品之前,总是会先观察周围大人的脸色,确定没有责怪之意时才会去行动”。

  真的是这样,自己的孩子,我竟然从来没有去留意过。

  “可是我说的话,她从来不听呢”。

  “多给孩子一些耐心吧”,阿姨微笑起身,走向女儿。她把桌子上的盒子一个一个的打开,让女儿触摸,两人说了些什么,女儿开心的点点头,顺从地坐在阿姨旁边。

  游戏环节开始了,女儿上台参加,每个人都对她先前的举动毫不在意,温柔以待,那天女儿玩的十分高兴,临走时还依依不舍。

  我很感激在联谊会上结识的朋友们,是他们点醒了我,让我开始认真考虑女儿的需求。

  如果当时我对女儿训斥责骂,又或是女儿因为扰乱秩序被其他人横眉冷对,被清逐出场,很难想象,对女儿的伤害有多大,她或许已经变成了更难管教的“熊孩子”。

  尹建莉在自己的书中说到: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儿童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想所为,以他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的成长进行引导。

  你必须要把它当作一个“人”来平等对待,而不是当作一个“弱小的人”来征服。

  每个孩子的身体里,都有一个隐藏的“熊孩子”, 成年人和态度和行为,决定了它出世与否。

  营造一个文明有爱的社会,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孩子有爱包容,对每一个孩子都多一些善意的引导,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熊孩子”的产生,始于成年人的教育,也终于成年人的教育。

  他们之中有有心为之,也有无心之过,要如何去引导和处理呢?

  ① 到5岁左右,年龄较小的孩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是似懂非懂,无心之过为多。父母要告知孩子对错之分,为孩子承担责任,向对方道歉。相对于父母的“面子”,孩子“变好”,“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被伤害到的成年人,希望能多一些包容和体谅,少一些类似“孕妇绊倒四岁男童事件”的发生。在我们善待别人的孩子时候,我们自己的孩子也终将会被善待。

  ② 6-12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有了是非黑白的观念。

  犯了错,闯了祸,建议父母理性教育,不过激,不护短,也许孩子本有愧疚之情,家长的打骂让他的心里生发出逆反情绪,同时也失去内疚感。

  也不要摆出一种“他是孩子,你是大人,不要计较”的态度。不但影响孩子三观的确立,也会引发更大的矛盾。如“熊孩子飞机脚踹乘客,惹家长斗殴事件”。

  ③ 不要对孩子说,“不许这样做”!而是要简明扼要地说出具体怎么做?

  有本书中这样说到:好的父母总是能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欣赏孩子。

  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只是以事论事,不牵扯其他,不训斥打骂。结果就是,他们的孩子似乎分外懂事,根本就不需要他们操心费力。

  在当下,各种全民活动风靡盛行,让我们一起来全民教育好下一代吧,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每个成年人都付出一份努力,尽到一份责任,“熊孩子”必将越来越“少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