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记者据此对上海的教育投入与师资力量称道有加,同时也借香港一位教育专家之口,认为取得这个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并不是所有的中国父母都是''''''''虎妈''''''''。但是,他们无疑都全心投入孩子的教育。”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全心投入”,在上海乃至全国,其实早就是有目共睹、众所周知的现实,并无“奥秘”,无须“揭秘”。毋庸讳言,在学生知识水平测试的“全球大排名”中,上海能获得第一流的成绩,当然与家长的作用密不可分。然而,我们并无理由为海外舆论的赞扬沾沾自喜。眼下最需要的,倒是应该对普遍的流行的“全心投入”的内涵作一番理智的考量: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全心投入”?
即便以当代眼光看,鲁迅先生六七十年前的“家庭教育观”也富含科学性。他当年就提出:“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须用全副精神”,“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能淹没的力量。”无疑,鲁迅也主张要“全心投入”,即“须用全副精神”,“尽力的教育”,但是这种“全心投入”的目标,并非仅仅是知识,更是体力、道德、精神、力量。这,正是鲁迅“家庭教育观”的核心,是否也应该是当下为子女“全心投入”的父母们亟需点击与咀嚼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