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头条

别了,远去的记忆!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20/12/1 18:07:57 

孔正定

今年9月16日,我作为柳州市老干部党校的宣讲员,应邀参加由柳州市老干部局、关工委共同组织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大浪乡中心小学开展“送爱进苗乡,银发助梦飞”活动。当我乘坐的大巴车缓缓驶入该县大浪镇街道时,思绪一下回到了那段远去的记忆。

1999年,我时任柳北区政府副区长,因为对口支教的原因让我有机会接触到融水苗族自治县大浪乡中心小学。记得那一天风和日丽,天气非常好,当我兴致勃勃踏入学校大门时,却有一股恶臭迎面扑来,与校园里传来的琅琅读书声格格不入。经询问,原来臭气来自学校里的“茅坑”。参加支教的两位女老师对我说,她们有了内急宁愿走回距离较远的宿舍,也不愿意蹲学校的茅坑。她们还说,几个支教老师当时还千方百计筹集了8000元钱想修建厕所,但资金缺口太大没有如愿。我回到单位后,找到相关人员测算,建一座可供师生们使用的厕所至少需要3万元。于是,我从柳北区建设局拼凑了1万多元,又动员了一位有爱心的建筑商承建,资金不足的部分由他补足。3个月后,一座崭新的以“轻松山庄”命名的新厕所在校园里建成,不但方便了学生,也了结了支教老师的心愿。

回想着往事,不知不觉已经走到了学校门口。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占地8080平方米的运动场,周边是两栋高大明亮的教学楼,分别写着“朗兴楼”和“浪涛楼”字样,当年简陋的校舍已不见踪影。那天,曾参加过支教的张惠英老师一脸兴奋地回忆说,21年前的大浪乡中心小学仅6个教学班,10多个老师挤在一间小房里办公。现在1至6年级共有16个教学班,800多名学生,教职员工43人。与教学相匹配的还有教学仪器室、图书室、电脑室、少年宫活动室,一应俱全。老师给孩子们讲课都不用黑板了,也不用再吃粉笔灰了!

那天参加活动之余,我还刻意参观了一下学生食堂,当年那个简陋的小木屋已不见踪迹,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混凝土结构建筑,上面写着“学生食堂”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旁边还有两块特殊的牌子:一块是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与安利公益基金会共同落款的“春苗营养厨房”;另一块上书写的是“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学校’”。看到这两块牌子,我的思绪一下又回到了2011年。那年,我的儿子在安利公司北京分公司挂职,正巧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与安利公益基金会合作,在全国贫困乡村学校打造300多个“春苗营养厨房”。我得知消息后,把我之前看到的大浪乡中心小学的情况跟儿子说了,希望他抓住机会为家乡山区的孩子做点好事。在儿子的努力下,当年为融水苗族自治县争取了19个指标,每个厨房配发10万元的厨具,大浪乡中心小学就是获助学校之一。望着眼前明亮的餐厅及整齐的餐桌餐椅,我又想起了21年前学生用餐情景:一盆包菜,一盆白饭,菜里不仅见不到丁点肉末,连油星也没有。那时,每个学生每天的伙食支出为五角钱,早餐一角钱、中晚餐各两角钱。据说有的学生连五角钱都负担不起,只能每天晚上将家中带来的大米倒一点在暖水壶中闷至第二天就当是午餐了。听了我的回忆,站在一旁的一位老师对我说:“现在的一日三餐食材特别丰富,早餐和晚餐由学生自理,中餐是由政府提供的免费营养餐,一般都有六菜一汤以上的品种……”

看到宽敞明亮的校舍和孩子们甜甜的笑脸,我深深感叹:脱贫攻坚的好政策让大浪乡中心小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党和政府用心架起连心桥,用情铺设致富路,用爱点亮前行灯,让山区贫困儿童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地成长啊!临别时,两行热泪不知不觉夺眶而出,我眺望校园,禁不住在心底大喊一声:别了,远去的记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