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试图从什么是学校文化、为什么要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怎样进行学校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来论证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从学校文化建设和建设现代化学校的重要关系入手,揭示了学校文化建设对于建设现代化学校的作用,从而证明了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写本文之前,我实地考察了上海四所具有代表性的中学,试图使本文的理论探讨和实践依据结合得比较完善。
关键词:学校文化、现代化
第一部分 理论阐述
一、什么是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一般被称作“校园文化”,但事实上,校园文化在我们的概念中更多的是指学校的整体环境、硬件设施、和文化活动等方面。学校文化的含义和要比校园文化广得多,它是指学校特有的文化现象,由学校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构成,深层文化是指学校的精神文化,中层文化是指学校的制度文化,而表层文化是指学校的物质文化和活动文化。学校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指深层文化所体现的学校内部人员的共同价值观。
二、 为什么要重视学校文化的建设?
我们重视学校文化的建设就是为了把学校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学校,而现代化的学校具有哪些特征呢?概括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1、“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在它的引导下,学校想方设法制定出科学的制度、落实科学的措施、举办最有意义的活动,从而为每一个人的充分发展提供可能。这种价值观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在这种价值观里,没有比满足和促进人的发展更重要的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现代化学校的核心特征,是支撑学校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是学校内部每个人的精神共识。2、科学并不断完善发展的学校制度。现代化学校的制度必然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制度,它的科学与否全在于有无体现这种价值观,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人为本”内涵的不断丰富,其制度也必须不断完善和发展。这是现代化学校的中层特征。3、起到保障作用的物质文化和活动文化。现代化的学校,在硬件设施方面必须能够为师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物质上的保证,否则就会阻碍师生创造力的发挥;此外,学校的环境和氛围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学校的各种活动,包括常规活动和特色活动则必须在操作层面上体现现代化学校“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科学制度。只有操作层面不折不扣地围绕以上两大特征来落实学校的各种活动,现代化学校的核心和中层特征才能够外化为一种可触摸的表现形式。
我们的目标是为了把我们的学校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学校,而重视学校文化的建设可以为建设现代化学校提供三个方面的支持:1、为建设现代化学校树立核心价值观。学校要实现现代化首先要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学校文化的建设可以为我们树立核心价值观,让我们拥有共同的价值认识,并通过这种价值观去推动学校制度的完善和有效落实,推动学校活动的开展,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促进人的现代化,从而推动学校的现代化。2、为建设现代化学校建立完善的制度。学校文化建设使得学校的内部人员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群策群力去共同制定体现这一价值观的制度,并不断完善和发展它,从而在思维、言语和行为上对学校内部人员作出引导,最后使得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在学校内部人员身上得到充分体现。3、为建设现代化学校建立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活动体系,同时促进学校物质文化的发展。学校文化建设让学校内部人员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并对其思维、言语和行为作了共同的规定,在此基础上通过学校活动体系的建立,使得学校内部人员的共同价值观和对其思维、言语和行为的共同规定外化为一种具体可感的实际表现,从而强化核心价值观和人们对规定的认同。同时学校文化建设可以使学校内部人员认识到要建设一所现代化学校,在物质文化方面的差距,从而激发学校内部人员推动学校物质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三、怎样建设学校文化?
1、树立共同的价值观。
一所现代化的学校需要相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并使这种价值观深深烙进学校内部每个人员的心里。这种价值观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但是表达的方式可以不一样。学校领导和内部人员可以通过开会讨论和征集学校价值观的最佳文字表述的形式来营建对共同价值观追求的氛围。然后把已经落实成文字表述的共同价值观通过文件、会议、学校环境布置等进行大力宣传和推广。然后让共同的价值观和“校史文化”①结合起来,使价值观可以通过校史中生动感人的名人故事变得具体形象,起到在精神上引导学校内部全体人员的作用。
2、制定并完善体现共同价值观的学校制度。
一所迈向现代化的学校的制度必然是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同时它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制定并完善体现共同价值观的学校制度,需要依靠学校内部全体人员的力量。学校的管理制度包括上课制度、作息制度、奖惩制度、值班制度、办公室工作制度、帮教制度、教科研制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制度、评优推先进制度等等,都可以依靠学校内部全体人员的力量来制定和完善,有必要的时候可以成立“学校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小组,设立“学校管理制度意见征求”信箱,通过小组和信箱发动学校内部每一个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智慧,通过共同努力不断制定出科学的体现学校共同价值观的制度,并不断完善它。这样制定出的制度是学校内部全体人员为了建设现代化学校的理想而达成的相互制衡和自我约束机制,是全体人员为实现理想而在主动达成的相互制衡和自我约束机制。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他们会分外珍惜自己的制度,成为制度的自觉维护者。制度本身的意义就可能变成不是约束人,而是学校共同价值观在学校管理各个层面的行为反映。共同制定学校制度的过程是学校内部全体人员达成共识并遵守共识的过程,这是一个理想且可操作的过程。
3、建立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活动体系,创造条件促进学校物质文化建设。
建立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活动体系,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思考,从活动性质的角度思考,可建立学校日常活动和学校特色活动的两维体系;从活动内容的角度思考,可以建立课程活动、教科研活动、研究性课程活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学校常规管理活动等多维体系。比较而言,学校日常活动和学校特色活动的两维活动体系结构脉络清晰,并在支结构上包含了按活动内容不同建立的多维活动体系,有一定优势,因此这里谈一谈怎样建立两维活动体系。在两维活动体系中,学校日常活动可分为学校课程活动、教科研活动、研究性课程活动、评优推先进活动、学生组织活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常规管理活动等。对于学校特色活动,学校则可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围绕核心价值观,举办具有独创性的活动,这些活动也可以是日常活动的延伸。学校特色活动的充实与分类,需要因校制宜。
学校活动体系的建立同样可以集学校内部人员的智慧,通过师生互动来实现。
学校的物质文化是决定学校能否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缺乏足够的物质文化基础就会制约学校内部人员的自我提高和发展,从而制约人的现代化,最后阻碍学校的现代化。因此,一所学校要实现现代化,势必要创造条件,建设物质文化,从而结合价值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实现学校的现代化。学校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学校建筑布局、学校福利待遇、学校设施装璜三个方面。尽管有物质文化基础的差别,但是不同的价值观会使具备相同物质条件的学校呈现不同的校园风貌、员工积极性以及学校内室设施装璜情况,这主要是因为价值观的不同使学校领导对物质条件使用的观念和方法不同造成的。这个原因可以使物质文化基础较薄弱的学校的上述三个方面的情况比物质文化基础较雄厚的学校毫不逊色甚至超过后者。因此怎样很好地使用已有的物质文化基础,从而加快学校的现代化进程,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每一个学校领导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二部分 实践依据
为写作本文,我实地考察了上海四所具有代表性的中学②:格致中学、华师大一附中、华师大二附中、上海中学,以求寻找学校文化建设的感性依据。但是由于考察的时间有限,考察的深度和广度受到了限制,现将考察过程记述如下,供读者参考。
考察中的格致中学正在改扩建,在改扩建的工地上拉有这样的横幅:不畏艰难,再苦再累,也要确保格致中学改扩建工程8月15日竣工。原先的格致中学的教学楼非常注重环境布置,每一层中央都放有钢琴,突出一种文化的气息;不同的楼层设有院士风采展示、徐悲鸿骏马图、学校发展方案图、行政分布示意图等内容。从这些环境的布置看出,格致中学一方面注重营造文化的氛围来熏陶学校内部人员的身心;另一方面注重利用历史的积淀对学校内部人员做引导和鼓励,同时又用学校的发展设想激发内部人员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的精神,而行政分布示意图则是其办公制度建设的一瞥;教学楼顶层设有天象厅,应是用以进行课外兴趣活动的;学校设有专家示导室、工会、退管会、校友会等办公室。
由于受占地面积限制而向空中发展的格致中学在改扩建过程中应该会充分利用学校建筑的结构特点来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和校园环境,从而推动学校的文化建设。
位于中州路的华师大一附中学校很小,从外观设施看不出这是一所全国一流的中学,但是从它的校名却可以感受出它内在的气息——No.1 High School Affiliated to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它的荣誉:1、ATA特许授权考试站;2、计算机信息考试站;3、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科协联合颁发的“2009中国青少年科学素质培育计划——上海试定推广项目(2003—2007)试点学校”;4、虹口区教师培训基地;5、张思中教学法研究所。华师大一附中的物质文化建设没有什么特点,但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其在1999年确立了“培养研究型学生、造就研究性教师”的办学理念,2000年又确立了以“培养研究型学生,创设研究型课程,造就研究性教师”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总的发展战略。③正是华师大一附中注重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特别是在条件受限制的基础上重视学校共同价值观的定位,重视相关制度的制定,通过艰苦奋斗,使得华师大一附中涌现出了在全国有影响的被誉为“五朵金花”、“五朵小花”的优秀教师代表,涌现出了一大批获世界、全国赛事冠军的优秀学生群体。建设中的华师大一附中新校区面积是老校区面积的三倍,并且硬件设施是一流的,但是从华师大老校区的学校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来看,即使条件有限,但是学校只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提升价值观和制度文化的建设,同样可以实现学校的现代化。
位于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华师大二附中则是全新的校区,校门口校名的题写同样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No.2 Secondary School Attached to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学校的建筑非常大气,教学楼前面是十二根柱子,柱子中央是一把钥匙的雕塑,教学楼的大厅是钢结构的,极具现代感,大厅墙壁上是天文学浮雕和地球地图板块设计浮雕,每个教室的门口有班级介绍。学校展示的荣誉很多:张大同物理教师培训基地、陈胜庆语文教师培训基地、郑跃星数学教师培训基地、邹淑君生物教师培训基地、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知识产权试点学校等等。学校采用全封闭管理方式,门卫工作有保安公司负责,学生进出要刷卡,每星期三下午三点后学生家长方可与学生见面。学校设有以下科室:监控室、学生处、财务处、仓库保管、总务处、文印室、教务主任室、仓库、教务处、档案室、教学委员会、校务办公室、信息科研处、校长室、副校长室、副校长室、党总支、副书记室、人事室、校史准备室(无人坐班)及陈列室(无人坐班)、社团联合办公室、国际部。从华师大二附中的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可以感受到其强大的物质文化基础和面向世界的广阔视野,对于想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名校的中学来说十分有借鉴意义。
上海中学是把历史和现代感结合得最完美的学校,它悠久的历史面貌和深厚的人文积淀而给人以心灵的震撼。的确,历史和文化是任何东西无法取代的。上海中学绿化之广,估计没有哪所中学能出其右了。其历史建筑保存完好,一处纪念建校一百二十五周年的景点,由校友捐资兴建,由校友李道增、高亦兰和上海市园林局设计院建筑师梁友松设计,由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词并书写。纪念建校一百三十周年由校友捐的礼物日晷台同样坐落在校园内。上海中学曾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两所中国著名高校举办一百十五周年和一百二十周年校庆大会,并于1992年在北京大学举办了一百二十五周年校庆大会。上中图书信息中心,又名“念慈楼”,由谈家桢题词; 图书馆建于1949年,并有人专门题词;部分楼名为:先棉堂、新龙门、逸夫楼。上海中学校门口关于学校的简介是:创始于1865年清同治四年,占地320亩。“全国一流,国际知名,教育高质,管理高效”。据不完全统计,历届毕业生担任党和国家省部级以上领导人80多人,中科院、工程院院士42人,中国解放军将军20多人,各领域领导专家难以计尽。“全国首先通过‘实验性、示范性’评审”,固定网与地动网相结合的新型校园网、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全国领先,毕业生入全国重点大学的95%左右,在国际国内竞赛中屡屡获奖,1997至今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14枚。1993年创国际部,境外学生800多名,对外国学生进行全英语授课(这是中国唯一一所能这样做的),外籍报考国内重点大学的达90%,报考外国名校的达70%。考察完上海中学,感觉她就像一个浸染了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含蓄女子,其韵无需言语。或许上海中学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让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开拓进取精神成为学校的文化,这种文化就是“以人文本”的文化,就是实现学校现代化的精神动力。
小结
一所现代化的学校缺少不了现代化的学校文化,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在当今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学校文化建设最关键的问题是树立核心价值观,学校有了核心价值观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当然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必需是“以人文本”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之上,学校建立科学的制度并不断完善它,然后通过活动文化把核心价值观和制度文化体现出来。最后,物质文化的建设将给核心价值观的实现以更高的平台,更高的质量。在建设现代化学校的今天,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