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德育文化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www.zgddmx.com  发布时间:2012/1/1 23:49:55 

摘 要:大学生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认识和境界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几十年后的发展命运,他们的民族观和民族精神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振兴。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体系正是我们重塑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之本!本文力图探究民族精神之本源,重塑传统文化以及传统道德教育对当代学生培养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意识;民族精神;大学生的精神面貌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段话我认为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立足于历史,强调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承。二是立足于现代,强调民族精神全民培育的时代意义。而作为输送社会人才的载体──大学,在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外,培育其民族精神尤为重要。

 

青年人始终代表一个国家的未来,未来国家昌盛与否,与当代青年人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的高低息息相关。如今高校扩招,每年都会向社会输送大批的毕业生,他们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多少体现了他们在高校中所受到的各个方面的培养的力度和广度。我们一直强调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强调他们专业以外的素质拓展,目的也是在于尽可能为国家输送优秀的、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对多元化的社会需求,面对相对灵活的教育方式,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生源,我们不仅责任重大,而且要在教育过程中善于动脑,言传身教。

 

一、当代大学生传统意识不足引发的问题及表现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继承人,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塑造他们的民族认同感,事关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伟大复兴事业,但是现在大学生呈现出来的一些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礼貌与礼仪

 

对一个刚刚从高中步入大学的青少年来说,大学里的生活与其以往的教育模式大为不同,很多学生在尚未形成一定的人生观前,面对突然改变的生活方式,感到极为不适应,有的同学埋首于专业学习中,继续过着“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生活,甚至对起码的人际交往礼仪礼貌显得一无所知;而有的面对过于宽松的环境,脱离了父母的约束,完全丧失了生活的计划性,散漫、懒惰等习性随着年级的增高而越来越明显。这些同学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对于同学甚至老师都呈现漠然或傲慢的态度。

 

(二)缺乏自理自立自控的能力

 

很多学生是头次离开家庭环境,进入集体生活,而一起生活的同学以往的经历和爱好都很不相同,面对这一点,他们的反应往往不是相互适应的态度,而是同化和被同化的过程,睡懒觉、上网、逃课等等几乎都成为大学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可以看出,意志薄弱、自理自控能力差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另有一些学生坚持自己以往的“个性化”,不考虑对他人的影响,不去为寻求“共生”的平衡而做出努力,他们往往做事自私自利,这与大学集体生活环境格格不入。

 

(三)缺乏诚信

 

诚信教育是目前大学生工作的一项重点。诚信,从字面上看,是告诫他人以诚待人,信守承诺。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作为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应该做到这点,但是恰恰是诚信上,部分学生难以达到要求。对个人来讲,迟到、旷课、作弊,都可看作是不诚信的表现。对个人与学校的关系上,每年拖交学费的大有人在。据了解,有些人不是因为交不起学费,而是把学费应用于别处,有些人甚至在毕业后,仍然不交清学费,甚至不及时归还助学贷款,把诚信的问题丢给学校和银行。这种态度是不负责的。因此,在校期间的诚信教育,已经显得十分必要。

 

(四)心理素质薄弱

 

很多学生经历的是一帆风顺的求学过程,他们缺乏挫折感,面对学习、生活的压力,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各有不同。加上大多数的学生现在是独生子女,以往依赖的对象──父母、亲戚不在身边,感到十分无助。抑郁、烦躁的精神状态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

 

(五)自大与自卑同时并存

 

面对现在极大的信息量和宽广的信息来源,有些学生自认为很明白道理,但是往往在面对挫折时,他们就一下跌入低谷,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是。这种自大自卑一线牵的现象表明在大学生的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前,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容易而进入一种自我估价的错误模式,这样继续下去,对于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

 

(六)盲目向往发达国家的生活,追崇别国的文化

 

从“西化”到“哈日”、“哈韩”,从思想上的向往发展到行为、穿着上的模仿,弄的不伦不类。我们听到的已经不再是健康向上的青少年歌曲,而是一些通俗的流行歌曲。

 

二、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对重塑大学生精神面貌的重要性

 

面对大学生精神的缺乏,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积极地寻找解决的方式,要思考怎样重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而最重要的是强调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发扬。而什么是民族精神呢?张岱年教授认为:“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种思想能够满足两个条件才能称为民族精神:一个是具有广泛影响,被许多人所接受,还有一个是它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我国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在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积淀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各异质文明空前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只有民族的文化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个性的文化,也才是世界性的文化。我国的传统美德无论在哪个朝代都被统治阶级强调,同时也被广大人民所认可,因此我认为,要在大学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我们是有优势的,而现在首先就是要“固本”,即要倡导传统文化及美德的教育。这有两个必要,第一,要培育民族精神,首先必须要了解自己的民族、民族的历史,以及千年来的精神传承。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虽然不可能再度直接成为新文化,但其内在的基本文化精神却可以经过批判、改造、继承、弘扬而再度成为新的民族精神的生长点。

 

中华民族拥有了一个巨大的精神宝库,古代的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民族精神,现代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鲁迅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青藏高原精神、抗洪精神精神等等。所有这些构成了蔚为壮观的精神群体,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旋律。我们培育民族精神必须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并且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质,寻找到本位。此外,面对现今如此纷杂的社会,各种思潮不断涌现,改革开放固然带来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同时也给国内外企图破坏我国发展进程的势力有可乘之机,而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期的青年人善于接受新文化,同时也容易被不良文化所侵害,形成错误的世界观、方法论。因此,在教育中强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德,使学生们先做到内心世界的充实,有了民族底气,有了文化底蕴,面对各种文化的渗透,才不会迷失方向,丧失中国人的本色。

 

三、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中的作用与方法

 

那么我们要在历史长河中发掘哪些传统文化和美德来充实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呢?有以下几方面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值得我们去传承。

 

(一)以礼为形式,以仁为内容的伦理道德学说

 

就个人来说,高尚的道德修养是立身处世的基础;就社会、国家来说,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国家也就得到治理了。道德是立国之本,这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道德学说,孔子还提出“孝、悌、忠、恕、信、义、智、勇、温、良、恭、俭、让”等许多伦理道德范畴。直到今天,这种道德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用几个字浓缩了所有中华子孙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的方方面面。可见早在两千年前,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就如此重视修身以及修德在教育中的作用,大学中曾提出“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继续丰富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把修身治人与治国紧密的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是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要求,但是要条条做好也是很不容易的,我们现代高校倡导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点,都已包含在内,如前面所提的“诚信”,古人尚且如此,难道在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却要面临道德的后退吗?因此,倡导大学生学习教育伦理道德学说极为必要,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条件。

 

(二)爱国主义思想

 

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从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孙中山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到邓小平的肺腑之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是每一个中国人成就伟大人格的根本所在。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事业而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知耻”的道德意识

 

作为道德意识,耻感更多地与自我尊严的维护相联系,其产生和形成是自我尊严的反映。而这种尊严主要是以人之为人的内在价值为根据的。儒家学者历来对耻感予以高度的重视。孔子已要求“行己有耻”(《论语·子路》),“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论语·宪问》)。孟子进而将耻感提到了更突出的地位:“耻之于人大矣。”“人不可以无耻。”(《孟子·尽心上》)。王夫之、顾炎武,也一再强调“知耻”的意义:“世教衰,民不兴行,‘见不贤而内自省’,知耻之功大矣。”(王夫之:《思问录·内篇》)“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亭林文集》卷三)人作为社会存在具有内在的尊严,有耻、知耻是对这种尊严的维护,无耻则表明完全漠视这种尊严。

 

把个人与社会相连,耻感的缺乏意味着个人将解除所有道德约束,在无耻的心态下,他既不会感受到内在良心的责备,也不会对外界舆论与谴责有所触动,一切丧失尊严、挑战社会、越出秩序的行为,对他来说都是可能的。反之,耻感的确立,则使个人在行为过程中时时关注自身的尊严,防范与拒斥一切可能对内在尊严带来负面后果的动机和行为。就社会系统而言,自我尊严的维护,总是引导人们自觉的履行作为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将自我的行为纳入规范所规定的界域内,并以越轨为耻。大学生面对一些学校,社会道德缺乏的行为显现出来的漠然态度,体现了他们缺乏对此种行为的是非判断能力,缺乏内心“耻”的意识。一个缺乏“耻”的人,更不会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因此加强“知耻”的教育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条件。

 

(四)朴实无华的“立志”教育理念

 

我国教育家十分重视青年的立志教育。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日:“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论语·公冶长》)从孔子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道德高尚的思想家的内心修养,看上去平实的志向,却包含了儒家思想精髓的孝、信、仁的理念。

 

青少年时期的志向对于他的成长十分重要。类似于“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铁杵磨成针”、“王勉凿壁借光”等故事代代流传,目的也是激励后人,尽早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自我培养成大事的道德素质。简单来说,个人在立志的过程中会主动培养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同时,成长过程中,有了目标的确立而使做事的精神状态以及方式趋于科学化,内心也不断得到充实和扩充。纵古观今,立志是民族精神的一项重要指标。

 

其实,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需要继承的中华传统美德还有很多,而以上的几种,是针对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的精神面貌而谈的。而具备了几种基本的传统美德,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相信对改变校园内这些负面的现象会有帮助,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对学生传统美德的教育方式就是利用我国保存下来丰富的经典文籍,尤其是一些曾被称为是“蒙学书籍”的先秦儒家典籍,《诗》《书》《礼》《易》《春秋》等等。第一,我们应该鼓励大学生去阅读中文古籍,去思考其中的人生态度,对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不无裨益。同时作为德育教育者,自身要加强理论学习,“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阅读能力,开展多方位的教育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必须意识到,在浮躁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阅读文化典籍,使学生的心能沉静下来,对生活,对社会有所思考,面对选择做出正确的抉择。第二,广泛开展为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教育活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活动和资源,如党团组织生活,展开讨论。把传统美德的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正是在他们参与文化实践、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熏陶和感染而不断得到培育的。第三,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丰富多采的校园生活里,充满着爱国守法的良好氛围、明理诚信的道德情境、团结友善的师表形象、勤俭自强的行为模范、敬业奉献的理想人格以及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这都是一流校园中应该塑造的氛围。

 

总而言之,我们的民族精神来源于我们民族千年来的历史文化沉积,是传统美德和精神的总结与深化,因此,要真正认识民族的精神,就要去了解我们的民族,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继承和发扬传统道德规范,做中国新时代的大学生。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刘雅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