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生管理

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www.zgddmx.com  发布时间:2012/1/6 9:17:28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下面谈谈我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

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根据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的明显特点,教师应让学生感到进行大胆想象和智力冒险是合理的。所以在每一堂课上,我都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大胆地想、问、辨。刚开始,绝大部分同学胆小,也不知如何提出问题,我就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讲维新变法运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没有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你认为变法的结果会怎样?”我鼓励学生大胆作答,只要能积极思考回答,不论答案正确与否,都给予表扬或肯定。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思维打开了,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书上的内容,还将课外知识和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许多学生能在老师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乃至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所以,我在课堂中力争领导学生“学习如何学习”。例如世界史中有关改革的问题。日本、俄国等国发生过重大的改革,我重点分析了“大化改新”的原因、内容、影响,使学生理解“大化改新”对于日本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在之后学习“明治维新”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参考“大化改新”,分析其原因,学生就会以分析“大化改新”原因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借鉴,从而得出由于封建统治的危机、阶级矛盾尖锐和内忧外困,同时辩出两者的不同。

每当讲完同一类问题时,我都会总结出这一类问题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共性和个性,引导学生从现象分析到本质。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疑乃学之始”。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我在课堂上也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对于神机妙算、遇事先知的“智多星”诸葛亮,我认为教材只从正面谈到他的智慧、才能,而历史上的诸葛亮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他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当我这样说以后,同学们立即来了兴趣,各抒己见,有的学生提出了诸葛亮的不聪明之处:用人多疑、不会招贤、事无大小亲自过问……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提出疑问,这一行为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思维的火花。 

不唯书,不唯上。“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它的关键在于“新”和“异”,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当然,“新”和“异”并非随心所欲,毫无根据。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史实,进行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评价、判断,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哗众取宠。□ 安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