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生管理

教师要了解学生同龄群体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3/11/21 7:43:54 

     一个人小时候的玩伴,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都非常重要。前不久,与一个搞教育的朋友聊起美国中小学教育,就提到了同班同学的影响,他推荐了一本书,迈克尔·格斯的《杰出的挑战:优秀教师的遗产》。这本书专门讨论了教师要了解同龄群体,并且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其原因。

  同班学生是一个同龄群体,因为年龄大致相同,并且经常在一起活动,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对于每个人的发展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其中的管理者对其他人影响更大。美国教育研究者和教师很注重对同龄群体的认识,优秀教师对他们的学生同龄群体了解得很深入。

  塔尔科特·帕森斯是北美社会学的奠基人,社会功能论的集大成者。他曾在《哈佛教育评论》发表《作为社会系统的学校课堂》一文,分析了同龄群体的重要性以及教师了解他们的重要意义。比如,教师想让某个学生当班级领导是不允许的,这个班级领导必须在学生当中独立选出。比如,教师对学生违规的容忍度有多大,学生群体通常会有个别学生作为试验者,来探探教师的底线。对这个学生不负责任的行为,教师一定要分清是否在挑战底线,是否在试探容忍底线。如果教师发现后马上做出适当的处理,目的是让其他学生明白,这样的行为是不允许的。如果教师反应不力,则会有学生进一步做出更严重的违规行为,再次试探教师的底线。帕森斯说,“多数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有过试探教师底线这种行为”。班级管理要注意一开始就把规则严格执行,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对于那些好学生,也会有做出不良行为的时候,尤其是与同龄人在一起时,如喝酒、抽烟。青少年展现自我的欲望很强烈,如果教师对这些行为不及时约束,造成的后果只会更加严重。

  但是,同龄群体的负面影响可以转化为正面积极的作用。一个好教师会帮助学生同龄群体发展出激发学习的动力源,让学生群体形成一个相互以认真的态度来学习的氛围。教师欣赏的是一个这样的同龄群体,他们都认为有能力把学习搞好,并且努力去做,不惜投入更多的时间。这样一个群体,是一个相互激励的积极向上的群体,一旦走上正面发展的轨道,激励作用远胜过物质奖励和表扬。因为,学生在同龄群体中,以其能力和成绩的展示,让自己觉得在朋辈圈里很有地位,很有成就感。

  因此,优秀教师不是加大学生任务,让其疲于奔命,而是创造一种环境,让学生自觉地努力学习,自己定好标准。学生获得进步是一种内在的奖励,这种内在的奖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以共享什么是好的价值观的同龄群体为依托。

  这里关键是教师如何把握师生关系,协调生生关系。我们习惯的师生关系,其实暗含着一种从教师到学生的方向性的关系。如果考虑方向性的话,把“师—生”和“生—师”的关系分别考虑是有道理的。虽然建立关系是相互的,但是,主导性和方向性也应考虑在内。虽然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取决于二者的协调,但学生通常是弱势的,教师占更多的主导优势。学生向教师发出的意愿信息是师生关系中的“生—师”关系。同龄群体要通过个体来展示对教师的态度,教师个人的态度和行为同时可以影响整个学生同龄群体。了解这种关系,是做一个好教师必要的一课,这不仅是班主任的任务,也是每个教师的必修课。

  (作者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博士,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国家战略规划与分析研究中心资深助理研究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