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优秀教师论文

“新课标”怎能爱你没商量

编辑:张笑  发布时间:2010/11/23 16:14:39 
                           “新课标”怎能爱你没商量

                          河北省邢台市南宫市第一中学  张永才
                  
                 

“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与宗旨是: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其教学建议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新课标”的出台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带来了“盲目”。随之而来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搞的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如语文课堂应彻底改革,教师应放下手中的权利,还学生以本来面目等等,大有洗心革面之势。笔者认为,应辨证对待课堂教学改革。“新课标”下的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怎能爱之没商量?课堂教学亦应兼顾,既不可一味求“活”丢掉了基础,也不可墨守陈规,不去适应“新课标”。
                   
面对“新课标”,我认为应该正确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的两大主角,二者只有密切合作才能唱好课堂教学这台戏。
                   
1、师生互动
                   
关于师生互动是当今语文教学谈论最多的话题,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创作、相互沟通的过程。教师不仅是授课人,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而且通过师生互动与师生对话被教,从课堂上受益,改变一些跟不上时代的观点与理念。学生不仅学,同时也在互动对话中教,教老师、教同学、教自己,树立自信的品格。师生共同对自己和对方的发展成长负责。关于师生互动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师生互动应避免“作秀”。课堂上的一切活动要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切不可把课上得虚无缥缈,只是个花架子,学生得不到所要的东西。如:一位教师在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先放了一首《三国演义》的主题歌,导入新课;然后又对“赤壁之战”慷慨陈词地解说了一番;接着又为同学们唱了一遍主题歌。此时,时间已过大半,除了热闹别无收获,华而不实。这是哗众取宠,做“课秀”。
                   
其次,课堂上的讨论活动不是闲谈,切莫把课堂当作“聊天室”,变成自由论坛的场所,变成“文学沙龙”。
                   
再次,师生互动应一如既往,不可朝三暮四,若即若离,让学生无所适从,同样也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
                   
2、师生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是互动的基础
                   
师生是水乳相融的“学习共同体”,是合作的动态的有机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进课堂教学。关于师生平等:
                   
首先,人格、地位的平等,教师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对话过程,互动、对话应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只有平等才能对话,只有平等才能交流。以平等对话和平等交流的方式来关照课堂教学。
                   
其次,赋予学生以主体地位,将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真正变为学生的课堂,彻底打破“教师中心论”,打破教师的权威垄断地位;而不应口惠实不至。课堂上的师生不是主从关系,也不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而是课堂的主动参与者。教师主动参与,对学生鼓舞、期待、激励、肯定,从学生那里得到理解和体谅,从学生的回答里也得到启发。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到平等、自由、尊重、信任、宽容、亲情与关爱,得到感化、召唤、指导与建议,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进步,可谓“教学相长”。
                  
3、教师切忌封杀学生思维,应给以正确引导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场所,思维活跃是创造的前提。学生思维敏捷且多元化,学生的思维方向有时可能与教师的思维方向发生冲突,此时,教师如果否定学生的思维方向,加以封杀,会给学生造成错觉。长此以往,创造力不但得不到培养,反而会滞固、单一,其后果不堪设想。如一位教师在讲《祝福》时让学生谈谈“四叔”的形象。其中有一学生说“四叔”也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课堂上顿时一片哗然。此时,教师说“四叔”是封建制度的代言人,是导致祥林嫂死亡的直接刽子手,怎能是受害者。那位学生低头不语,课堂上嘘声一片。试想:学生的回答也是有道理的。只有在封建制度下才能产生“四叔”这样的人物,“四叔”本身也是受害者,合情合理。教师如果合理引导,必定会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4、教师应给学生以及时、恰当的点评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逐渐得到普及,学生的主体性也更大限度地体现出来,教师的问题设计、问题提出,学生的积极参与、思维素质固然十分重要。但有一点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课堂效果显著的关键因素。那就是教师的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参与做出及时恰当的点评,不仅能使学生纠正错误且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对学生发现、理解问题和培养、形成能力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不合实际的廉价的表扬,非但不能激活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他们的探索动力;反而会把他们引向思维的歧路与误区。
                   

教师点评时应具有全面性、鼓励性、情感性。点评不可偏颇,鼓励与促进相互作用,让学生既要了解自己的优点,又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使学生健康发展,不至于气馁,也不至于骄傲。点评时的情感色彩也较为重要,教师应发自内心的鼓励,语重心长,有父母般的慈爱与关心;能让学生感到家庭般的温馨与呵护,给学生以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形成健全的品格。这是建立师生平等关系的基础,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方面。我在教《长亭送别》时,让学生大声地朗读文章,让他们自己去品味语言的精妙。这时我发现一位女生在唱,周围的同学都看她;这位女生感到很难为情,认为自己在出“洋相”。我借这个机会说:“这篇文章就应该唱出来,我国古代的戏曲本来就是供人演唱的,同学们只要用心去读去唱,就能体会出这篇课文语言的魅力。”话未说完,掌声四起,这位女生在掌声中得到了鼓励,找到了自信;同学们也得到了启发。可以这样说,学生听到的不只是灵魂的回声,还听到真正的灵魂的声音;真正的教育是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及时、恰当地点评,就好比是电脑的鼠标,它能激活课堂教学,能点击同学们蒙而待启的思维。
                    
(二)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教师上课的依据,但不是完全依据。首先,教师应摆脱“教材中心论”,走出唯教材是从的奴性状态。除了教材什么也不敢去做,不敢越雷池一步,把自己装在“教材”套子里,做一个守“本份”的教师。教师上课的素材来源应是多种多样的,古今中外的名著,报刊上的经典之作等等都可作为学习、研究对象,走出“教材怪圈”,上真正属于你的语文课。活跃了学生,也活跃自己。其次,教师备课时切忌面面俱到,知识、能力、德育、美育齐抓共管,目标过“泛”,造成“蜻蜓点水”式的教学,不深不透,无重点、无主干。再次,不要丢了语言基础,因为它是人文教育的基础与关键。没有基础,一切无从谈起;没有扎实而系统的学科知识做基础,创新只能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三)学生与课堂的关系
                   
“活动”是课堂的生命,课堂的生命不仅在于课堂气氛的活跃,还在于课堂形式的多元化。课堂教学应打破“教室中心论”,实现多渠道化,阅览室、网上、电影院、郊外等都是很好的去处。真正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去体验生活、感悟人生、收获快乐。语文课不再是教师枯燥的说教、学生的死记硬背;也不再是台上教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台下众生“万马齐喑”的场面。
                   
“新课标”提倡对话、交流、合作、探究、创造,珍视师生独特感受、体验、理解,鼓励学生思考、发现、表达。因此,“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可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可以超越认识的局限性,可以拓展教学的教育性,建立一个动态的良性的“生态课堂”。新的语文课堂是激起学生参与课堂兴趣的舞台,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它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收获,以情感为动力。只有师生的创造活动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发挥,课堂也才会有真正的欢乐与成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