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师风采

湖北省郧西县山村女教师胡安梅的故事

编辑:王嘉  发布时间:2010/11/30 21:06:28 
 

走不出的小山村

——湖北省郧西县山村女教师胡安梅的故事

                               记者 张小武

第一次见到胡安梅是在2007827召开的教育部第8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她作为由人事部和教育部联合评出的2007年度全国优秀教师的代表,接受了在京各大新闻媒体的联合采访。在这位看似平常的妇女背后,曾发生过一连串让人怦然心动的故事。

为收债走上讲台

郧西这个隶属湖北省十堰市、“位于鄂西北角,北依秦岭、南临汉江,北西南三面和陕西省接壤”的革命老区不仅是湖北省特困县,而且还是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作为水源区和该工程中线库区,郧西的社会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但“双困县”的帽子依旧让这里的人们感到生存的压力。

湖北口是该县西北角鄂陕交界处的一个古老关口。距关口几公里处有个叫桃园沟的山村,胡安梅就是这个山村小学的校长。15年前,当时只有18岁的她甚至连这个学校的一个代课老师都不愿当。这其中的原由,要从她去世的父亲说起。

1992年,胡安梅的父亲——年届51岁的胡德荣倒在了他耕耘了22载的讲台上。这个小山村惟一的民办教师的去世并没有给这个不幸的家庭带来荣耀,相反,他留下的只是他的学生欠下的960元书杂费。攥着这份发黄的账单,胡安梅的眼泪哗哗地流了出来。

她无法面对这份账单。虽然960元钱并不多,但当时对这个困难的家庭而言,这些钱所能起到的作用怎么说都不为过。父亲去世的悲痛很快就被生活的危机冲淡,刚成年的她脑海里所能想到的办法是,要回这笔钱,然后用以维持生活。她想,既然这些钱是父亲为学生垫的书杂费,那么学生是应该还的,即使学生还不了,那也应该由学校还,甚至由村里还。于是,她决定向学校要回这笔钱。

但她的这种想法似乎过于“天真”。在这个贫困的山村小学,仅有的教育经费连给老师发工资都不够,遑论还债。她有些绝望了。可就在这个时候,她的母亲和村支书却一再劝说她留在学校,踏上她父亲曾经站过的讲台。父亲去世后,学校缺少老师,已经初中毕业的她成了最合适的继任者。再者,迫于现实考虑,虽然当老师挣不了几个钱,但在这个贫困的山村,这几个钱对她有着无法拒绝的吸引力。

于是她“传承”了父亲的职业,带着“挣钱”的目的走上了讲台。但和父亲一样,这个学校不仅没有给她挣钱的机会,而且半年下来,她再次重蹈父亲的“覆辙”——看到自己的学生因没有文具而无法正常学习,她一咬牙将自己每月不足60块钱的工资给学生买了作业本和铅笔,甚至还有一些书。

生活的艰辛使她意识到父亲曾经的选择是正确的。自从走上讲台后,她也认识到,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的途径似乎只有依靠教育。所以此后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自己做了和父亲同样的选择是明智的。可在当时,她并没有从更高的层次上对自己的职业有所认识,不仅如此,当外界的“诱惑”袭来时,她甚至想选择将这个记录了她父亲太多悲伤往事的山村小学弃之不顾。

走不出的小山村

1993年春节前,胡安梅在西安打工的好朋友回到了村子。看到穿着破烂衣服的胡安梅,朋友很难过,说:“到西安打工吧,像你这样待在这小学校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和衣着光鲜的朋友比起来,一种强烈的落差感开始涌上她的心头。这一年她19岁,还从来没有走出过这个藏在大山深处的小村子,外面的世界对她而言,不仅神秘,而且更现实的是,那里似乎可以挣到钱,让自己和家里的生活得到改善。

选择是痛苦的,何况她要经常面临这种选择。第一次选择,她无奈地选择了父亲的道路,但这种选择让她再次陷入了贫困的深渊;这第二次选择,她在贫困和致富、坚守和逃离间徘徊。整个春节,她都在这种艰难的选择中左右摇摆。最终,她选择了逃离。

1993年正月初七的晚上,她收拾了行李,憧憬着外面的世界,兴奋的一晚上没睡着觉。但当这种“冲动”的想法付诸行动时,她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自私和不负责任。第二天早上,看着收拾好的行李,她开始想到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即自己若一走了之,那些学生怎么办?这种情况并不是没有发生过,19921月到7月这半年间,因为她父亲的去世,这个村小学的学生全部辍学在家。当时她对这种情况没有太深刻的认识,但当这种事情发生她身上时,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她留了下来。但这次选择并不是由衷的,她安慰自己说:“再教一年吧,也许明年有了老师,我就可以出去了。”可这种安慰遇到残酷的现实时,她不止一次偷偷地落泪。1993年对她而言是更为不幸的一年,因为没有粮食,发的几十元工资又花在了学生身上,她连基本生活都成了问题。她后来回忆说:“我整天都处在饥饿状态,特别饿,我妈经常向邻居借粮食。有时候借到还好,借不到我们一天就吃一顿饭。有一个邻居说,你整天这样借,借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1994年正月,她铁了心,无论如何要出门打工。她想如果这样过下去,终有一天会像父亲一样倒在讲台上。1994年正月十八,她背上行李上了路。但这次,她还是没有走出这个小村子。在路上,她遇到自己的一个学生。学生对她说:“胡老师,你到西安打工,谁来教我们,胡老师,你别走,我不让你走”。当时这个学生抱着她的腿哭,于是她也哭。哭的时候,她想,自己走了以后,自己的学生真的没人教了,自己会害他们一辈子的。就这样,她含泪答应这个学生:“我永远不走了”。

 

钱要花在学生身上

为提升自己的知识,当一个合格的老师,负起“让自己的学生走出大山”的重担,1995年,胡安梅参加了华中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科班”的考试。考取后,为交500块钱的学费,她借了六天,但一分钱没借到。最后迫于无奈,她到乡里的银行贷了500元钱。

此后,她每年寒假暑假都要到县里去学习。1996年正月初八,为了“体面”地去县城,她掏18块钱买了一条对她而言最好的裤子。过年时这条裤子穿脏了,为了去县城,她把裤子洗了,然后放在火炉旁烤。但她睡着了,早上起来一看,裤子烧了三个洞。看着烧破的裤子,她嚎啕大哭。最后,母亲流泪给她把裤子补好,她穿着带补丁的裤子进了县城。 

19968月,胡安梅和父亲教书育人的事情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好心人捐赠的钱物开始寄向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山村。若干年后,面对记者,她还清晰地记得收到的第一笔捐款是湖北省政协干部吴文荣寄来300块钱,以至于后来她曾和这位干部结下了深厚的情意。用这300元钱,她将年久失修的校舍收拾了一番,当年秋季开学后,这个简陋的山村小学终于旧貌换了新颜。

到当年12月,她收到的捐款已近3万元。3万元对她而言是个天文数字,她第一次感到自己真的有钱了。用钱的地方很多,包括她的家里,她的哥哥和母亲均有病,哥哥甚至还有生命危险,但首先想到了学生。精打细算后,她觉得这些钱不能一下子用完了,要为这些学生的以后着想。思前想后,她将这笔钱拿到乡里的银行存了起来,成立了“胡安梅教育基金”。199711月,这个基金开始起作用了,她用当年的利息对所有的贫困生进行了救助。

随着“胡安梅教育基金”的规模逐渐扩大,她的救助范围也随之扩大,从她村里的学生延伸到其它村子学生,甚至还有一些生活困难的老师以及生产难以为继的村民。

截至2007年,这个教育基金已经有10万元,资助的学生很多都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外面广阔的天地,为这个封闭的小村子带来了希望。当初这个破落的山村小学也彻底变了样,甚至还配备了电脑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室也更加宽敞,明亮,她的学生一茬一茬地从这里放飞梦想。而胡安梅,也从当初的山村民办教师成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代表。

                          传承和希望

2007101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作为来自基层的教育界代表,胡安梅参加了这次对我国未来各项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会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说回去后要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家乡的教育事业,为农村的发展尽自己一份力量。同时她也希望有更多人关注山村教育,使山村教育的明天更加美好。

20071023,参加完十七大会议的胡安梅回家路过武汉时,通过当地媒体记者的联系,第一次见到了11年前在她最困难时给予她帮助的湖北省政协退休干部吴文荣。感激之情是溢于言表的,她称吴文荣为她铺开了人生历程的第一条路,没有他当年的帮助就没有她的今天。当然,没有她的今天,也就意味着那个破落的山村小学将不会被外界所熟知,那些因贫困而辍学的孩子将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乃至改变整个山村的命运。这就像一种叫做“击鼓传花”的游戏,任何一环出了问题都将带来无法估量的后果。传承,在这个感人至深的救助体系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同样,在胡安梅和她父亲之间,也体现着这种传承。虽然这种传承略显沉重,但它让人看到了希望,甚至看到了山村教育的未来。

现在,胡安梅教出的第一届学生毕业后走出了她曾经几次都没走出的小村子,很多已经考上了包括四川大学在内的全国各类高校,没有上大学的基本都上了中学,分布在一些大城市打工,有的一个月甚至能赚3000多块钱。但胡安梅依旧坚守在这个藏在大山深处的小学,她盼望着,随着学校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和她一起,将这个教书的事业传承下去,坚守下去,为这个贫困山村的改变注入更多的希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