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师风采

一位小学教师的“科幻教学之路”

编辑:柳河  发布时间:2010/11/30 21:16:32 
 

一位小学教师的“科幻教学之路”

 

普鲁士儿歌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因为一个马掌钉,失去了一匹骏马;因为一匹骏马,失去了一位骑士;因为一位骑士,失去了一场战争;因为一场战争,失去了一位国王;因为一个国王,失去了一个国家。由此可见,小事物和大事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小事物在很多时候都可以演变成大事物,比如小学科幻漫画——虽然只是学生们一些小小思想的简单表达,但它的“学问”可不小:透过这些用稚嫩的画笔勾勒出的小漫画,不仅可以窥见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变化,还可以了解他们对科学世界虽天真但却极富创意的想法。

 

《跟踪伞》诞生记

在陈建全的漫画课上,他不仅仅教学生如何创作漫画,更重要的是,他教学生如何从生活中的小问题入手,为学生创作漫画提供素材。比如,在一次漫画课上,他曾导演过这样的一幕“话剧”:

他让学生装扮成推销员,然后要求推销员抱上一个大纸箱子去送货。同时,还给他一把雨伞,告诉他箱子很重要,万不可淋湿和损坏。当然,还要及时送到。推销员抱上一个大箱子,奉命行事。但是,途中陈建全却用一个喷壶不停地向学生喷水,人工制造“倾盆大雨”。

推销员着急了,一面撑起胳膊挡雨,一面还要用手扶住摇摇欲坠的箱子。不过好在有雨伞。可好不容易打开雨伞,却又无法用单手抱起箱子。

手忙脚乱、举步维艰的场面出现了,下面的学生哄堂大笑,纷纷称赞他们的老师导演的这幕“话剧”有“看点”。

可陈建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娱乐轻松的氛围中,他提出了问题:“同学们,这个推销员明明拿着雨伞,但为什么不能行走?为什么又手忙脚乱,狼狈不堪?轻巧的雨伞平时用起来灵活方便,但为什么在人们双手拿着东西等特殊情况下却不能使用?这种现象反映了什么?”

学生突然一片沉寂。但片刻过后,他们争着回答,各抒己见。

陈建全见水到渠成,就顺势总结道:“万事万物都有缺陷,十全十美的东西是没有的。美国‘挑战者’航天飞机升空爆炸就是典型的说明,只是有些事情我们不熟悉,不易发现它的缺点罢了。”

接着,陈建全又补充道,虽然十全十美的东西是没有的,但人们可以通过发明,通过创造,通过科学研究对这种缺陷进行弥补。然后,他发动学生寻找弥补这种缺陷的方法,并要求用科幻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在班级内进行评比,对画的好的进行奖励。

很快,紧张的忙碌后,各种各样的漫画汇集到了陈建全手中。经过仔细比较,10岁的学生肖智宇创作的名为《跟踪伞》的漫画获得了他最高的评价。漫画线条很乱,甚至还有些粗糙,几乎无美感可言,但在陈建全看来,这幅画极富创意:画面上方有几朵乌云,下面是如珠般的雨滴,雨滴的下面是一把自动撑开的伞,伞的下面是一个双手拿着一本科学故事书籍看的津津有味的小姑娘。小姑娘若无其事地穿梭在雨里,头顶的伞随着她的步子不离不弃,为她遮风挡雨,保驾护航。

这幅在外人看来很“小儿科”的漫画后来被《儿童美术》杂志选用,肖智宇也成为陈建全眼中的“高材生”。不过,像肖智宇这样的“高材生”,陈建全的班上有很多。借着漫画这种载体,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种想法的引导下,陈建全,这位看起来普普通通,甚至说话还有些沙哑的小学教师,在对他的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颇令其他老师艳羡的路子。

 

种下科学的种子

陈建全是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克拉玛依市第二小学的一名教师。虽然在学校教美术,但他坦言,这并不是他的本行,美术也只是他的一个爱好而已。相比美术,他说自己似乎更喜欢科学,喜欢大自然。而这,也是他积极向学生们开展科学教育、普及科学知识的初衷所在。

不过,他坦承以科幻漫画为载体向学生开展科学教育并不是他的初创,他也只是从学生中得到的启发。

陈建全班上有很多学生喜欢漫画,尤其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儿童漫画》等刊物更是学生们手中的“抢手货”,上面那一幅幅幽默可笑、趣味盎然、意味深长的优秀漫画几乎成了学生们的精神食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有效教育的开端。看到学生们如此喜爱漫画,陈建全决定做些什么。恰巧当时学校大力推进科学教育,因此他“灵机一动”:漫画分幽默、歌颂、批判、讽刺、综合和科幻等多种类型,何不借用推广科学教育这个大好时机,以科幻漫画为平台,向学生普及科学观念,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呢?说干就干,凭着自己以前的一些美术底子,他开始把学生从漫画的欣赏者往创造者的路子上引。当然,科学教育是这条路上牢不可破的主线,否则学校也不会让他如此“不务正业”。

于是,从1999年开始,陈建全在这条路子上走了近10年。10年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回顾“用科幻漫画进行科学教育”的历程,陈建全觉得自己没有误人子弟,他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把学生引向了“科学发现”的前沿,虽然成果还没有完全显现,学生们画出的漫画还很“幼稚”,但在陈建全看来,发明和创造的种子已经种下,接下来,就看他们能不能发芽。

曾经有学生在观察了小树成长的过程后,向陈建全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小树长得太慢了,能不能让它长得快一点儿?”还有学生在看到树木被大火烧毁后,心痛地问他:“老师,树木烧毁后,是否能想个办法让它再生?”

这样“天真”的问题他遇到过很多,但他却并不因此敷衍学生。比如前面提到的两个问题,他就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然后鼓励他们用科幻漫画的形式将这种探索表现出来,进而达到科学教育“形而上”的目的。

根据第一个问题,他的学生孙苗创作了科幻漫画《生长奇快的树》——主要解决小树长得太慢的现象;而他的学生却根据生活中的实例,以第二个问题为出发点,经过联想,创作了漫画《再生树》,形象地给了树木“再生”的机会。

爱因斯坦曾说道:“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从这种意义上而言,陈建全不仅仅是在培养漫画家,更是在培养科学家,乃至发明家。

但是,陈建全的这条“小学科幻漫画”教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从“小”到“大”,他的目标也许是在培养“家”,但在小学阶段,他还只能从培养学生的习惯乃至性格做起。

 

大学问的小启发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细节决定成败,小学科幻漫画的创作也不例外。

现在,虽然有些学生已经意识到了他运用科幻漫画进行教学的初衷,但大多数学生还只是为了发现而发现,为了创作而创作,对身边的小事还不是很关心,甚至还没有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此外,对科幻漫画创作和科学素养的形成有何关联等问题还很模糊。他曾讲过几次,但发现效果很不理想。

不过,他也很“理解”他的学生:“现实生活中忽视细节,漠视小事的成年人都比比皆是,别说是小学生了。”

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经过思考,他把学生的兴趣引向了教科书上选用的事例,诸如“上海地铁三级台阶的故事”、“加加林成为太空第一人的秘密”等。他认为这些故事都是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同时也是他们感兴趣的,就像当年教科书里“小英雄王二小”和“狼来了”等故事一样,是单纯说教的效果所不能相比的。

作用在他的一些学生身上明显地体现了出来,比如陈昊。陈昊的爸爸工作很忙,常常不在家。一天,他的妈妈正在做饭时,煤气用完了。陈昊和妈妈为了换煤气,不得不抬着笨重的气罐往楼下走,感觉十分麻烦。后来,陈昊联系生活,从这件小事出发,创作了名为《有了飞行器,换气真方便》的科幻漫画,不仅受到陈建全的表扬,还被推荐在《儿童漫画》杂志上发表。

同样对小事“关爱有加”的还有他的学生张子琰。一次大雨过后,张子琰向他讲述了在大雨中的一个发现:“风雨交加的时候,雨水在风的吹动下倾泻而来,不断飘落到人的衣服上。伞虽然能挡住头顶的雨水,却难防四周飘来的雨水。”

在陈建全的启发下,张子琰创作了科幻漫画《淋不着》——实际上就是发明了一种变形伞,可以根据情况的需要及时变形,防止雨水淋到身体,和肖智宇的《跟踪伞》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不知到懂得需要桥梁——学习和思考,由懂得到升华也需要桥梁——发现和实践。学习什么,思考什么,发现什么,实践什么,这都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最基本的小事做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习惯,搭建创作科幻漫画和进行科学探索的桥梁,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科学教育中,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奠定基础。

据说,漫画大师华君武发表的第一幅漫画是他画的第四十幅漫画——这说明,模仿是容易的,但上升到创作是艰难的。科幻漫画的创作也是如此,它需要生活积累,需要将科学知识和美术技巧综合运用,更需要构思酝酿,乃至“发明创造”。所以它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

陈建全的做法是,看到学生作品不佳时,耐心帮他们分析,鼓励,引导,并营造宽松的创作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漫画技巧,掌握科学知识。

陶行知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几年来,在陈建全引导下,他的学生加工创作了多幅有趣有益的科幻漫画,很多作品还在《儿童漫画》、《中国漫画》、《儿童美术》、《小艺术家》、《发明与革新》等杂志上刊登,受到一些同行的关注。

在陈建全的一片论文的结尾,他曾这样写道:想象是心灵之花,创造是智慧之果,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想象空间,创造的动力和愿望。科幻漫画只是绘画艺术的沧海一粟,只是科学教育大花园里的一棵小草。小草虽小,他它却能折射出万物的勃勃生机。我期待通过开展校园科幻漫画创作活动,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深处,播下一丝希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