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外人印象中,博导可是比教授更大的头衔,代表着更高的学术水平。其实这种印象源自教育圈有点尴尬的自我宣扬:这些年教授越弄越多,不乏滥竽充数者,结果搞得教授身价一路跌。怎么向外人说明“此教授不一般”?就要在介绍时隆重突出“博导”头衔。现在,年纪轻轻的“80后”也戴上这顶“高帽”,当然让人生疑。
理由一:博导其实只是个工作岗位
“其实博导并不是一个重要的学术头衔,而是一个工作岗位——这一点长期以来一直被误解了。”教育行家这么解释。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和外交事务研究院院长苏长和教授就说,在美国,获得了博士学位的讲师、助理教授都可以指导博士生,都是博导。国内高校让“70后”、“80后”的年轻教师当博导,何必大惊小怪?
既然“只是个工作岗位”,那么,不讲究年龄与资历、新选聘博导中近30%是“70后”甚至“80后”——天津大学的“不拘一格”并不像一些人想的那样“出格”。实际上,天津大学也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此前西南政法大学、东北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都已有了“80后”博导。至于“75后”博导,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更已“有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