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外婆的林田湾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22/11/3 15:56:46 

外婆家地处策武的林田湾,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距我们家大约六华里。村子里一条小溪蜿蜒盘旋,从村中穿流而过,匆匆汇入汀江。溪水清清澈澈,晶莹剔透,水底清晰可见有细沙、卵石。夏季的黄昏,溪面上时可看见小鱼欢快地跳出水面。若是冬季的早晨,溪面上烟雾缭绕,行走在溪边则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小时候,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外婆家。记得每逢大年初一这天,都会急切地盼望明天快些到来,因为大年初二就是我们兄弟去外婆家拜年的日子。姐姐和妹妹她们可羡慕得不得了。因为我们这有个习俗,女孩子是不可以去拜年的,只有等过几天我们拜完年回家了,女孩子才能去外婆家做客。

大年初二一大早,我们吃过早饭就高高兴兴地提着篮子出发了。篮子里装好了头天晚上父亲用报纸包好的拜年桔饼,包装得整齐方正,用绳子扎紧,正上方还夹了张长条形的红纸,煞是好看!须去拜年的亲戚大约六七家,就准备六七包的桔饼。此外,篮子里还专们准备了一块给外婆的鸡腿,鸡腿上面也粘贴了条红纸,浸润得油油的,很诱人。临行前母亲反复叮嘱我们:“可别把鸡腿错拿给别家啦!”此外,大致还准备了些香烛鞭炮等。

记得那时候基本上是走水寨下那条小路去的,经过火养家门口,沿着那条长长的水圳往林田湾去。大约十几分钟就来到了马头石这个地方。说起这个地方,还有两个故事呢,一个是传说,另一个是母亲讲大哥遇险的故事。话分两头,先说说这个传说吧。据说林田湾这个村子在早年间是相当繁华的,我们策田村(乡政府所在地)的人都要到林田湾赶集市,可见当年的这里的繁盛!顾名思义,林田湾住着的是清一色林姓。据说这个村的开基之祖生了十个儿子,九个儿子均是家财万贯,每人建有一幢九厅十八井的豪华大房子,惟有一个兄弟较为穷困。于是,九个兄弟共同出资为这个兄弟也建了一座大房子,整个村就有了十座“豪宅”。那时我们去林田湾依然可以看到这些“豪宅”,我们小时候称其为地主的老房子。外婆家的房子也是其中的一幢。传说早年间,有一个风水先生云游到此地,受到了当地村民的怠慢。于是,他心生报复之念,告诉当地的权威老者说:“林田湾是个会出大人物的地方,将来他衣锦还乡必将骑马乘轿。可是,马头石那块大石崖边的拐湾处太窄了,车马无法通过,必须把它凿宽。老者信以为真,果然召集人把马头石的石崖给凿掉了。结果林田湾的风水就给破坏了,林田湾就此没落,变成了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再无往日之繁华了。

另一个关于大哥的故事。据母亲回忆说,大哥约五岁左右吧,有一次奶奶带他来到马头石这个地方放牛。大哥和一起来放牛的邻居禾田佬爬到一个一块大石头上玩耍,不小心两人一起滚落到下面的水潭里了。禾田佬稍长几岁,他自己爬了上岸。也许是摔晕了头,起来后他也没注意大哥还在水里。奶奶也没留意发生了危险。这时,刚好有一位路过的大婶看到水潭里有个小孩的头一沉一浮的,万分危险,她大叫呼叫:“有小孩落水啦!”奶奶听了才意识到是大哥掉下去了,急忙大声呼救。大婶见无旁人能施救,果断下到水潭边,伸手去拉大哥。幸好水潭不大,也不算太深,刚好够得着,把大哥拉了上来。古语云,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难怪大哥一直以来都过着逍遥、富足的好日子。

话说回拜年上来吧。我们经过了马头石,就离外婆家不远了,大约再走七八分钟就能听到哗哗的溪水声,这就来到了外婆家后门了。老房子的后门边有几间柴草房,门边有一口全部由鹅卵石砌成的长方形天井,大约二米宽五米长。从后门进去就是外婆的餐厅和厨房了。老式的房子显得格外的庄重古朴,地板和墙面都是由三合土铺设粉刷的,据说“三合土”就是由黄泥、沙和石灰混合一起加水搅拌,且要用铁扎反复参透,放上几个月,待其发酵产生黏性才能使用。老房子气势恢弘、雕梁画栋,非常好看。餐厅两边是两条群凳,凳后面还有栏杆靠背,其中一条大概是坏了吧,舅舅用一条厚厚的长木板作凳面,是杂木的,约有十几厘米厚,两米多长,至少要四个成年人才能抬动。天长日久,凳板面坐得油亮光滑。我们每次吃饭都要争着坐上这条群凳。老房子正厅相当气派,地面全由青砖铺设,天井四周由长条石砌成,天井里种有一棵茶花树,约有三米来高,花开有红、白两色。外公常说,开两种花的品种较为珍贵稀罕,这棵茶花树长势很旺盛,说明家运也旺。茶花树下砌有假山和一个水泥鱼池,鱼池壁上有小舅德群亲笔书写的“鱼翔浅底”四个隶书大字。

德群舅舅是个标准的文化人,长得斯文帅气,琴棋书画样样拿得起。常常在傍晚时分能看到他在小溪边拉小提琴,悠扬的音律和着哗哗的溪水声,是一幅多么唯美的乡村山水面!夜晚睡觉时,我们一大群小孩都争着要和小舅睡,一张床挤满了小孩,连腿脚都无处安放。多少个日夜,我们就这样在“哗哗”的溪水声中安然入眠。那时小舅还没结婚吧,据说外婆家成份不好,应该是被评为了什么“四类分子”中的一种吧。在那个年代,如果家里成份不好可遭罪了。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导致小舅成了大龄未婚青年。因为谁也不敢把姑娘嫁给家庭成份不好的人家。后来,外婆的邻居林雄的爱人叫粟珍的,从她娘家四川成都带回了一个姑娘,也就是现在的小舅妈,大家都叫她小杨,应该是姓杨吧。

要说最疼我们的,应该就是外婆了。在我的印象里,外婆是一个外表慈祥,身材精瘦的标准农村妇女。我们只知道她的名字叫马傅妹二嫂,大概是外公叫马傅妹吧。外婆是外公的第二任妻子,故称为“马傅妹二嫂”。旧时节,女人婚后一般都不再沿用自已原来的名字,都是在丈夫的名字之后冠以“××大嫂、××二嫂、××满嫂”之类。由此可以看出那个年代妇女的社会地位是很低的。外婆的视力很不好,看东西都要凑到眼前才能看清楚。听母亲说,大概是七十年代初期,有一次在地里锄草时,小姨的镢头把尾刚好撞上了外婆的眼睛,之后也没怎么治疗,眼睛也就坏了,视力极差。想起外婆,我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外婆佝偻着身子,在烟雾缭绕的灶台前一手拿着锅铲,一手捏起一片菜梗子放到离眼晴仅有几厘米的地方,看是否煮熟了。虽然那个时候没啥吃的东西,但外婆总是会想尽一切办法给我们做些好吃的。我们在外婆家呆了好几天也舍不得回家。我们常常把外婆家闹得热火朝天的,但外婆总是说:“有小孩子热闹,挺好的!”可以看出她对我们的疼爱之情溢于言表。每次我们要回家了,临走时,外婆和小舅都依依不舍地送我们走好长一段路,还反复地叮嘱我们路上要小心,要经常来外婆家玩等等。看着外婆那湿润的眼睛,我知道外婆是真的舍不得我们走。也许我们回家了,那座老房子就会显得太安静了。

小时候我们依稀也知道外婆和外公关系不是太好。外公的第一任妻子生了大舅,名叫“狗屎佬”。我想应该是外公认为外婆对大舅不太好的缘故吧,所以外公带着大舅和外婆分了家,搬到隔壁池塘边的那座老房子里。外婆和小舅仍住在“豪宅”。记得那时候外婆常叫我们去请外公:“去叫那个老短命子过来吃饭。”虽然是一句骂人的话,其实也可以看出外婆是很在乎外公的!

小时候还有一件最快乐的事,就是看公映电影。七十年代那会,各个村子经常有公映电影。大队有重大事情要开宣传大会时,公映电影;有人偷砍树、偷割禁山草时,罚公映电影;遇重大喜庆节日,公映电影。虽然都是反反复复播了无数遍的《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上甘岭》等等,但我们仍乐此不疲地喜欢。只要听说林田湾有公映电影,我放学后就早早地来到外婆家,在外婆家吃晚饭。饭后就搬了一条板凳来到大坪里,争了个最佳位置等着电影开映。电影幕布挂在一个临时搭建的台子上。据说,搭台子的活也都是那些犯了错或成份不好的人,出力扛来木头、木板临时搭建的。中间播完一板胶片,就把这些犯错的人请到台上,让电影机头的强光对着他们照射。大队领导拿着话筒对他们进行批斗。那时年纪小,也不知道这是咋回事。看完电影大家退场了,我也搬着板凳回外婆家住了。

外婆的“豪宅”还住着一位特殊的人——石头佬,大名不详。大概这栋房子属很多人有份的吧,只是外婆家分了多几间罢了。石头佬孤家寡人一个,只用了两间,后门边一间用作厨房。说是厨房,其实他是靠“五保”和讨饭过日子的。下厅右侧厢房间就是他的卧室了。他有时神志不是很清楚,常常会突然之间大声呼叫。更有甚者,每天凌晨三四点就开始絮絮叨叨,时而小声呢喃,时而高声歌唱,一直闹到天亮。可是,外婆家谁也不会去责怪他,相安无事地处着。其实,我们小时候也挺害怕的,都不敢去招惹他。听外婆讲,石头佬年轻时受了很大的刺激。大概是在1960年闹饥荒时,村里所有人都没粮食吃,只好吃野菜、树皮。由于没有油水,一个个都出现水肿,脚和肚子都肿得水亮水亮的。据说石头佬家一共饿死了九个人,只剩他一个人顽强地活了下来,自此,他也疯了。这位憨厚纯朴的老农民,依靠五保度过了他的晚年,卒年不详。

非常遗憾的是,外婆的这座“豪宅”在1989年被一把大火给烧毁了。大概这一年的端午节前后吧。有一天,我从城里骑自行车回策武,骑至麻陂这一带时,看到策武方向浓烟滚滚,我想大概是火烧房子吧。当骑至策田时,听路人说林田发生了火烧房子之事。我当时就有一种不好的预感,因此直接骑车来到了林田。当骑到外婆家附近时,我惊呆了,只见外婆家已成了一片废墟,断壁残垣处依然直立着几根巨大的柱子还在燃烧。四周围了很多人,大家都在惋惜,都在安慰外婆及家人。还有些人在帮忙整理抢救出来的衣物。前些年,我还发现舅舅的那把小提琴及一些书籍也是当时的幸存品。当时,大家猜测起火原因应该是堂叔“水牛佬”在外婆原来的餐厅那打铁引起的,但善良的外婆一家人谁也没有去追究。

随着这把大火,随着外公、外婆、大舅、小舅先后离世,我们童年快乐的大观园也逐渐在记忆里渐行渐远了……

时光如白驹过隙,如今的林田湾已今非昔比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林田湾人又富了起来。村子里到处花果飘香,漂亮的楼房林立,水泥路四通八达。当年的那些老宅子黯然掩隐在高楼间,显得尤为古朴孤寂……

(福建长汀  陈桂文)2022.10

文章来源:网友供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