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 月 16 日下午,“壁画承古 妙笔生新 —— 北京市大成学校2024级‘1+3’美术实验班‘永乐宫壁画’临摹与创意绘画课程汇报展” 在炎黄艺术馆正式拉开帷幕。
本次汇报展依托学校“1+3” 美术实验班 “创新与实践结合” 的教学理念及壁画课程体系,既是传统壁画艺术传承创新的阶段性总结,也是壁画技法在中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成果集中展示。
开幕式伊始,北京市大成学校徐朝辉校长发表讲话。徐校长满怀感激之情,向炎黄艺术馆致以诚挚谢意,感谢其为本次汇报展提供了优质平台,同时也对在百忙之中莅临开幕式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徐校长指出此次汇报展不仅是学校教学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徐校长充分肯定了同学们在艺术创作中展现出的匠心与热忱,用"用心构思、精心创作"高度评价了大家专注投入的创作态度。他殷切寄语同学们:在未来的艺术探索中,能够保持对美的敏锐感知,让艺术的灵感自然涌现;在审美体验中获得深刻共鸣,享受艺术带来的愉悦;更要主动去探寻美、理解美、创造美。最后,徐校长勉励大家秉持艺术初心,在创新中突破自我,在追求中臻于至善,多一些油然而生,多一些会心一笑,永葆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
随后播放的 “永乐宫壁画临摹与创意绘画课程” 纪录片,完整记录了一年来课程的四个核心篇章:
《永乐宫壁画临摹与创意绘画课程》纪录片
画韵摹真:通过古法技艺实操,指导学生临摹壁画线条、研习传统设色技法,深度体验传统绘画的笔墨精髓。
壁画千秋:特邀中央美术学院赵伟教授系统解读永乐宫壁画的历史脉络与艺术价值,从理论层面深化学生对壁画文化的认知。
双壁晤言:组织法海寺壁画对比研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技法剖析与风格比对,探究南北壁画在艺术表现上的差异化特征。
画素凝新:鼓励学生提炼传统壁画元素,尝试现代艺术语境下的创新重构,以跨界创意打通古今审美联结。
开幕式上,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的导览剧表演 ——《画中传承:永乐宫壁画里的华夏精魂》。该剧以沉浸式导览剧为载体,生动展现了壁画背后的文化哲思,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传统艺术的当代价值。
峰会
在点评交流环节中,北京市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中学美术教研员李蕊老师高度评价了本次汇报展的示范意义。她指出,展览创新性地构建了博物馆课程的实施范式,特别是通过法海寺壁画的对比研习,引导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进行技法比较,有效拓展了艺术认知维度。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对比学习模式,使学生能够直观把握不同地域壁画风格的审美特质。李老师特别赞赏同学们创作的导览剧,认为这种沉浸式艺术演绎以新颖的表现形式,深刻阐释了壁画艺术的文化内涵,实现了"有深度的美育"和"有温度的美育"的有机统一。这种创新的艺术实践不仅生动诠释了传统艺术的当代价值,更在潜移默化中启发了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对文化遗产的现代思考,完美践行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
北京市教育学院丰台分院课程发展中心副主任王志强对本次汇报展呈现的状态与成效给予了高度认可与赞扬。王主任盛赞此次汇报展充分彰显了北京市大成学校在艺术教育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这更是学校多年来积极探索跨学科融合、持续推动学科壁垒打破的重要实践成果。此次汇报展在多个维度实现了创新突破:不仅生动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创新性地讲述了中国艺术故事;更通过艺术与科学跨界融合的话剧形式,展现了创造性转化的实践成果;同时充分发挥了艺术作为文明对话的桥梁作用,为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鉴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范例。王主任殷切期望学校能够以本次汇报展为全新的起点和契机,持续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学校持续深化与炎黄艺术馆等专业艺术机构的战略合作,通过系统整合社会优质美育资源,构建起开放、多元、专业的艺术教育生态。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高品位的艺术学习平台,更通过浸润式的艺术熏陶培养其终身发展的艺术素养。在全面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同时,也为培育兼具文化传承自觉与跨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彰显了新时代艺术教育的育人价值。让艺术家的浪漫情怀、学者的求索精神、匠人的传承使命在新时代持续绽放光芒。
本次汇报展的圆满举办,离不开丰台区教委、北京市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炎黄艺术馆专业老师、兄弟学校、大成学校毕业学子刘雪晨及周晓林团队、家长和同学们的支持与帮助。
我们向莅临展览的嘉宾、老师和同学们致以热烈欢迎与诚挚感谢,也向为本次汇报展辛勤付出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表示衷心谢意!感谢今日头条、中国网、手机中国网等多家媒体的报道。
学生及家长感言
壁画话剧展演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对话。当聚光灯亮起,舞台化作永乐宫三清殿内的场景,那些曾在历史长河中沉寂的壁画,竟以鲜活灵动的姿态在眼前“复活”。参与壁画话剧展演的经历,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通往艺术与历史交融世界的大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感动 。
前期我们在各位专家老师的带领、指导下,临摹了永乐宫三清殿西壁的局部的壁画。在查阅壁画资料的过程让我仿佛置身于千年之前的盛世。从古代那些飞天的飘逸灵动的仙娥,到永乐宫壁画中人物的鲜活神态,每一笔线条、每一抹色彩背后,都藏着无数故事。这个过程,让我对古代艺术匠人的精湛技艺与创作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敬佩,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进入排练环节,困难与挑战接踵而至。要将静态的壁画转化为动态的表演,并非易事。例如,壁画中的人物姿态往往带有不同的艺术特征,如何将这些知识、与日常的姿态更加自然地融入表演,成为一大难题。我们不断尝试、调整,在导演的指导下,从一个转身、一次走动、一次抬手开始打磨,逐渐找到表演的节奏与感觉。与团队成员的合作也让我收获颇丰,大家都怀揣着对传统壁画艺术的热爱,在讨论剧情、排练动作、完善台词的过程中,思维不断碰撞,创意火花四溅。每一次的磨合,都让团队更加默契,也让我体会到团队协作的力量。
终于迎来正式展演的时刻,站在后台,听着观众席传来的阵阵期待的掌声,我既紧张又兴奋。当走上舞台,灯光打在身上,仿佛真的穿越到了古代,我不再是一名普通的学生,而是壁画话剧中的角色,用肢体与语言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看到观众们专注的眼神、听到他们因剧情而发出的惊叹与掌声,我内心充满了成就感,深刻体会到艺术表演带来的感染力与魅力。
这次壁画话剧展演,不仅是一次艺术实践,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它让我跳出书本,以一种全新的、沉浸式的方式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我不再仅仅是历史与艺术的旁观者,而是成为了传播者与创造者。未来,我希望能有更多机会参与这样的活动,让更多人感受到壁画艺术的魅力,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 “1+3“实验班 孔德清
穿上粗布麻衣、戴上沾满“颜料”的指套,站在舞台侧幕的瞬间,我终于理解何为“与古人对话”。为了诠释壁画匠人的故事,我反复临摹永乐宫壁画的线条,在指尖磨出薄茧时,突然懂得当年画师俯身作画的艰辛。演出时,当我颤抖着“蘸取颜料”,在虚拟的墙壁上勾勒神仙衣纹,仿佛真有穿越时空的力量——台下观众屏息的寂静,恰似八百年前永乐宫落成时的惊叹。谢幕时望着满场掌声,忽然想起排练时指导老师说的话:“我们演的不只是戏,更是让壁画里的色彩永远鲜活。”这份沉甸甸的使命感,大概就是作为演员最珍贵的收获。
—— “1+3“实验班 金高旭
今天的炎黄艺术馆,一场别开生面的戏剧表演拉开帷幕,我们以“永乐宫壁画”为主题,带领同学们穿越千年,感受传统壁画的魅力。我有幸在剧中扮演初中美术老师,引领学生探寻壁画技艺的奥秘。 舞台上,我站在聚光灯下,我内心澎湃,仿佛真的成为了传播传统文化的使者。带领同学和台下的观众们一起学习这份技艺,神情专注地向学生和观众们讲解。我一边讲解,一边模仿古人绘制壁画的动作,细致地描述起沥粉的技巧。面对“学生”的提问,我耐心解答,沥粉的特性讲到古人的智慧。 这场戏剧表演,不仅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壁画技艺的博大精深,更让我感受到传承文化的责任与使命。我们应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艺术。希望通过这次表演,能在更多同学了解壁画技艺,更要在心中种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
—— “1+3“实验班 祁文雅
今天看到孩子们在“壁画承古 妙笔生新——北京市大成学校‘1+3’实验班‘永乐宫壁画’课程汇报展”中既专注临摹传统技法,又大胆融入创新思维的作品大为震撼的同时又倍感欣慰。他们手握画笔与七百年前的工匠“对话”,在严谨复刻中读懂历史厚度,在创意改造里展现青春活力。这种“老底子+新点子”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孩子触摸到传统文化的筋骨,更点燃了守护文化根脉的热情。感谢学校搭建这样有深度的实践平台,让文化传承不再是书本里的铅字,而成了流淌在少年笔尖的温度与光芒。
——“1+3”实验班 金高旭妈妈
一周的博物馆研学,一段时间的导览剧排练,现场270度舞台的展演,孩子们用精彩的演出给了我们莫大的惊喜。“1+3”美术实验班的孩子们,愿你们用对艺术的热爱,奔赴更广阔的山海!
——“1+3”实验班 朱琳涵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