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团队管理

8招帮助领导树威信!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2/4/29 7:53:36 

 

前言:

8招树立威信:

1、以“德”立威

“德”是指领导的道德、品行、作风、思想政治品格和道德品格。我国人民自古就崇尚有德之人,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管理者只有心正、言正、行正、身正,正气凛然,才会赢得敬重,才能成为众人的贴心人。“德之不端,其谋拙出,其本损焉”,众人对于在“德”上有问题的管理者是从不宽恕的。

2、以“智”立威

“智”是指管理者的理论水平。作为一名管理者,理论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威信的高低。理论水平高的管理者往往具有较多的真知灼见,其思维敏锐、洞察力强,抓问题准,办事周到,众人钦佩他、拥戴它;相反,腹空如野、孤陋寡闻的管理者,不会拥有很高的威信。

3、以“能”立威

“能”是指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包括思想教育能力、宣传鼓动能力、用人处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联系众人能力、创新开拓能力等多方面。管理者能力的强弱决定威信的高低,能力强的管理者能维护好众人的团结,发挥出集体的战斗力,调动起众人积极性,处理好周围的关系,能使集体中的每个人佩服他、信任他,从而服从他。

4、以“行”立威

“行”是指管理者要率先垂范,干出实绩。“上有所为,下必效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管理者敢说“看我的”,“跟我来”,众人才会跟你干。干出实绩是将工作落实成形,做出成果,让群众感受得到,否则“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搞花架子,形式主义,必失信于民。

5、以“和”立威

“和”是指管理者要与众人“打成一片”,以情带“兵”。“和”为两种:一种是“宽”,就是要对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进行“软”处理;另一种是“猛”,就是对一切违反原则的,要绳之以“法”,众人才能“明其威”,威信成于民心,存于民心,这就要求管理者加强锻炼,严于律己,防微杜渐。

6、“威”从“信”来

管理者的威信是在与众人的血肉联系中逐步形成的。是受众人信任、支持、拥戴的集中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威信是众人树立的。由此可见,“威”和“信”是密切相连的,“威”是从“信”中来的,如管理者“威”而不可“信”,那么,“威”也不会持久。然而,一些管理者却忘记了这一点,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或者沽名钓誉,自命不凡,凭想当然和个人意志办事;或者吹吹拍拍,拉拉扯扯,自我贴金。这些官僚主义作风是同联系群众的作风根本对立、格格不入的。上述问题不克服,管理者的威信是难以提高的。

7、要相信众人

作为管理者应该懂得,如果不关心众人,脱离群众,那么,“权威”越大,威信则越低。因此,管理者应养成相信众人、依靠众人、关心众人的良好习惯,要自觉放下架子,甘当群众的小学生,做到思想上视众人为主人,感情上视众人为亲人,工作上当好众人的“仆人”。只要这样,威信自然会树立起来。

8、要令人信服

关心众人也要制度化和规范化。由此,形成心中装着众人,处处为着众人,树立为众人解难题、办实事的良好风气。通过建立定期接待、走访、谈心等制度,关心众人生活,体察众人的疾苦,努力为他们办实事,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用实际行动树起良好的形象,确立令人信服的领导威信。只有这样,你说的话众人才听、才信、才服,你才能有效地依靠他们。

如果领导者政治上不强,或者说是有"才"而缺"德",那么其"能力"越强,距离党和人民的要求就会越远。其次是为人品德要好。"德"是人的灵魂,是人生的基础课,人人都要有"德",地位越高越要有"德"。

二是以"才"增威。如果说领导者的"德"是决定领导者威信的根本原因,那么领导者的"才"则可以影响威信的高低。这里所说的"才",是指领导者应具备高素质结构,既懂自然科学、又懂社会科学;既懂政治、又懂经济;既懂法律,又懂网络;既懂领导科学,又懂领导艺术;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强调以"才"增威,不是为"才"而"才",而是为了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人民谋利益是一个多维系列,有诸多工作要做,但最主要的就是要用新的发展观指导现代化建设,真抓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是以"廉"生威。古人云:"公生明,廉生威"。廉洁,是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领导干部安身立命之本。自古以来,头脑清醒的当权者,大多能在俭与奢、廉与贪之间作出明智的选择,从而终守善道,流芳千古。原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张澜之所以能在中国政坛上弛聘半个多世纪,成为中国政坛上的"不倒翁",备受后人推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具有清廉自持、纤尘不染的政治品格。

四是以"公"助威。唐朝武则天在《臣轨》中说:"唯公心可以奉国,唯公心可以理家"。说的是只有有公正之心才能以国家为重,只有有公正之心才能治理国家。这里所说的"公",是指在领导实践活动中,一定要敢讲真话,不讲假话,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公道。领导工作的实践表明:领导能公道处事,就能聚人、聚心、聚财、聚威;倘若领导办事不公,就会导致离心、导致消极、导致涣散、导致丧威。

为官治世公道正派,就能伸张正气,邪恶难行,民意/顷达,社会安宁。特别是在选人用人问题上,一定要出以公心,用好的作风选人,选干事干净的人。要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不搞地域语系之偏;坚持任人唯贤,不搞任人唯亲;坚持五湖四海,不搞团团伙伙;坚持公道正派,不搞拉关系循私情;坚持集体领导,不搞个人和少数人说了算;坚持按程序办事,不搞临时动议。

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用人失察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责任。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把人力资源盘活。一言以蔽之,领导干部在人品修养中,要把"公"字放在突出的位置,做到"毋因群疑而阻独见,毋因己意而废人言,毋因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以快私情"。从而,建立政通人和,共谋发展的党群关系,达到以"公"助威。

五是以"诚"取威。诚,就是诚实、守信,此乃对领导干部最基本的要求。中国是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诚实守信一向是中国人民引以为傲的美德。"人无信而不立",童叟无欺的故事熏陶了我们几千年。然而,近些年来,制假、造假、贩假、卖假等信用违法的事却不绝于耳。

六是以"情"育威。鲁迅曾说过:"无情未毕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国外领导科学研究表明,一个成功的领导者,80%的因素来自情感智商,只有20%的因素来自智力方面的影响。"感人之心,莫过于情"。领导威信的确立,的确离不开感情的力量。

七是以"干"树威。勤奋是成功之本,实干是成事之基。人生有两求,一是向外求,一是向内求,向外求是有限的,向内求是无限的。社会主义不是靠讲话讲出来的,不是靠写文章写出来的,不是靠向外求求出来的,而是靠实于干出来的。

第一部分 掌控全局力的修炼

一、高屋建瓴: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

1.在战略上总揽全局:领导干部的必备力
2.具有远见卓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3.增强全局观念,练就战略眼光
4.领导干部修炼远见卓识的六种途径

二、见微知著:科学判断现时与未来形势

1.科学判断形势是领导干部最基本的力之
2.科学判断形势是领导干部的紧迫任务
3.科学判断形势需要具有敏锐的政治辨别力
4.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判断形势力的方法

三、统筹全局:善于抓住中心环节和关键部位

1.把握全局必须区分轻重,理顺关系
2.紧紧围绕中心环节,抓大放小
3.突出工作重点,准确锁住关键

领导者的威信可以在平时的说话中得以体现,对于自己权限范围内可以决定的事,要当机立断,明确"拍板"。比如,员工上班经常迟到早退,不听调配。对于这种违反纪律的行为就应果断决定"停止工作,等岗留用"。如果下属向领导请示某动员会议的布置及议程,领导认为没有问题,就可以用鼓励的委婉语调表达:"知道了,你看着办就行了。"这种表述既给了下属支持与鼓励,也给了下属行动的权力。

在与下属谈话时,应该让下属充分地把意见、态度都表明,然后再说话。让下属先谈,这时主动权在领导一边,可以从下属的汇报中选择弱点追问下去,以帮助对方认识问题,再谈自己的看法,这样易于让对方接受。让下属先讲,自己思考问题,最后决断,后发制人,更能有利于表现领导的说话水平。

权力并不是万能的钥匙,你不用多表现,大家也知道你是领导。如果你经常把权力当作羊倌儿手中的鞭子使用,就会像不可一世的秦朝统治者,不会收到好的结果,终受其累。威信比权力更重要。放弃权力的使用,把精力放在建立威信上,也许效果会更好。聪明的领导人很少会像中国封建社会那些专制的皇帝一样随心所欲、世间万物为己一人所驱使,更不会像旧社会封建官僚那样做权力的奴隶,信奉权力至上。他们往往是在务实工作中,通过一点一滴,通过自己能力的施展,通过自己良好的品德风范,逐步建立自己的威信。

有了威信,大家才能信服你,你的计划才能得到迅速的实施。这时,你具备了无形的感召力,你所做的决定会得到大家的一致拥护,大家会齐心协力按你的决定去做,大家也才信任你。你的决定所带来的良好效果会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你的威信同时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