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师风采

扎根农村 她们用爱诠释教育真谛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2/8/30 7:13:36 

喜迎教师节 区教委展示“我们心中的好老师”风采

扎根农村 她们用爱诠释教育真谛

 

    本报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一直重视教育事业发展,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深入实施“打造教育强区”战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着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构建和谐教育,全区教育事业呈现出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积极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打造出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努力形成“创新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的良好氛围。同时,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全区广大教育工作者继承传统、发扬成绩、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教育战线涌现出一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严谨笃学、奋发进取的教师榜样。教师节临近,本栏目将集中展示一批好老师风采。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几位用爱和阳光坚守农村教育,诠释教育真谛的农村教师。

 

马驹桥镇大杜社中学  马丽娟

学生心中最美的意外

 

    “在我们心中有一位好老师,她是我们最尊敬的老师——班主任马丽娟。我们的马老师个子不高,总是充满自信,一头乌黑的短发,圆圆的脸,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镜片后面是一双灵动的、会说话的眼睛......”同学们简单几句话就给马老师画出了一幅素描。

    “一个也不放弃”是马丽娟教书育人的座右铭,她用“爱心”来执教,用“真心”作为与学生沟通的基石。她的“爱心”与“真心”是她班里那帮“顽童”得以改变与发展的“灵丹妙药”。

    班上有一个随班就读生小艾,平时少言孤寂不合群,她的数学、语文、外语三门成绩相加不足50分,同学们不愿意理她。可自从马丽娟发现这个现象后,每个课间她都到班里与小艾亲切交流,还拉着同学们与她聊天。长此以往,小艾感受到关爱,逐渐和同学们有了交流,脸上有了微笑。

    这只是个开始,被需要才是小艾不断前进的动力。马丽娟让小艾管理课桌,小艾就一丝不苟地完成。慢慢的,小艾从老师和同学的目光中读到了信任,更加认真负责,同学们推选她为班级劳动“能手”。而今,小艾真的变了,运动会上,她主动报名参加了800米长跑,课间,她主动擦黑板,课上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我以前害怕老师,可不知为什么,每次只要一见到马老师,就会有一种忍不住想凑上前去的冲动。”小艾由衷地说。

    课上,马丽娟是严师,讲解清晰到位,引导水到渠成。课下,她跟学生一起疯玩,跟尖子生探讨争论丝毫不让,跟学生谈心如同知心姐姐,她用她的“爱心”、“真心”改变了很多学生。

    马丽娟的学生这样说:马老师软硬兼施,恩威并重,她总是让我们心悦诚服。数学课不再枯燥乏味,成了我们的快乐天堂。遇见马老师是我们最美的意外。

 

 

 

 

永乐店镇中心小学 佟海英

因为爱 她倾注了满腔热情

 

    记忆中,佟海英一直在菁菁校园辛勤耕耘,22年了,记不清多少次和孩子们促膝谈心,也记不清多少次为了组织开展班级活动加班加点。她曾经为了让一个厌学的孩子重新回到课堂屡次家访;也曾经为了一个数学问题翻阅了大量资料。

    数学课上,佟海英探索着改变以往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堂教学模式,上好每一节“思维品质训练课”、“变式训练课”、“实践操作课”、“说理课”,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贯彻新课标,使老教材也能体现新理念,佟海英变“以教材为本”为“以学生为本”。她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角度对教材内容作了重新处理,组织学生进行探索,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水平,佟海英利用课余时间充电,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她还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心得体会及时地写成论文记录下来,与同事们交流研讨。她所撰写的论文不仅获通州区论文评优活动一、二、三等奖,有的还发表在《中小学数学报》上,促进了她从“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的转换。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佟海英始终牢记着这句话,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爱护学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佟海英被授予北京市优秀教师和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称号,还先后荣获通州区优秀青年教师、三八红旗手、爱生标兵和实验先进教师的称号。2001年至今,佟海英一直担任区级小学骨干教师,并主讲了区级研究课;在区教师基本功竞赛中,曾获得一、二、三等奖;在区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中,多次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2003年和2006年,佟海英还分别荣获通州区第三届“春华杯”和第四届“秋实杯”奖。

 

潞城镇中心小学  魏孝飞

赢得“妈妈老师”美誉

 

    潞城镇中心小学教师魏孝飞喜欢水滴石穿的坚韧,她把拥有水的秉性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魏孝飞认为,教育归根到底是爱的教育。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刻时,她就默默立下誓言:要把爱洒遍每个孩子的心田。无论是班中的尖子生,还是调皮淘气的后进生,总能看见魏老师阳光般灿烂的笑容,在学生的心里,她赢得了“妈妈老师”的美誉。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孩子的成长,除了无微不至的关心,还要尊重孩子,赏识孩子。去年,魏孝飞新接手的班上有一名调皮的学生,每天小事不断,从不做作业,对老师的教育批评软硬不吃。魏孝飞坚信没有不能转变的学生,只要精诚所至,一定能找到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一段时间的观察后,魏孝飞发现这个学生很聪明,但就是懒惰和自律性差。“你怎样看待孩子,孩子就会成为怎样的人。要打开学生的心扉,首先必须取得他的信任。我创造了一些机会,不失时机地和他谈心,聊学习也聊生活,完全是朋友般的交流。”魏孝飞说,时间一长,师生的心贴近了,竟成了“铁哥们儿”。

    信任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时候,魏孝飞中肯地指出了他的缺点,分阶段地给他制订了目标,他心悦诚服地接受了,终于成了一名合格的小学毕业生。

    不是高高施舍的爱,而是互相感动的情。平视学生,和他们的心灵零距离接触。这就是魏孝飞在新课改中对于“爱”的诠释。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魏孝飞则极力鼓励学生质疑、创新。学习方式的变革,关键取决于教学方式的变革。为了尽快找到一条适应课改的教学之路,魏孝飞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刻苦钻研业务。一节节上了又上的研究课,一份份改了又改的教学设计,一篇篇写了又写的教学札记,记录了她探索的足迹。

    在课改的浪潮中,魏孝飞有上下求索的劳累,有迷茫惶恐的苦恼,更多的是若有所悟的微笑和豁然开朗的喜悦。她笑称:为了学生的成长,衣带渐宽终不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