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外言动,除了动就只有言,所谓人情世故,一半儿在说话里。但要说服一个人,口才不是重点,攻心才是关键。兵法有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说话也是一样的道理,在与人沟通中不能逞口舌之利,更重要的是心理的较量。只有学会了运用心理策略,把话说到对方的心窝里,才能真正打动对方,征服人心。
有人说,拥有一副侃侃而谈的绝妙口才,就等于拥有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它不但能使你在人际交往中左右逢源、畅通无阻,使你处处显尽威风,还能使你的人生锦上添花、精彩无比。但是绝妙的口才,只有在德学才识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所长。因为,良好的口才基础与人们的大脑思维、心理心力密切相联,假如没有细密的心理思维这块孕育它成长的沃土,再健谈的口才也是发挥不出魅力的。所以,健谈不等于口才,口才是心理思维活动的语言表达。
说话是人类沟通交流的首要工具,也是促进思考的直接方式,是思想源泉丰富的导线。语言是由一定的词语和语法结构组成,说话是运用语言表达交流思想的过程。因此,说话不是空洞的声音回响,而是有确定意义与内容的心理现象,说话的意义就是思维的内容,就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语法结构和语法规则也是人类思维逻辑规律的具体表现,个人思维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说话水平的不同。所以说,没有思维活动就没有语言表达。
但是,人们的心理却又不同于思想。人的心理没有对错,不存在谁是谁非。心理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入的生理基础和外界刺激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改变并形成人的心理。其实,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适应、不断体验、不断调整的过程。心理只有在积极、和谐的状态下才能很好地与他人的亲近,进行很好地交流。
学习心理学能使管理人士控制员工们的人格,因为人格决定行为表现。尽管这种说法尚存争议,但是在管理领域中,广泛应用心理测试就是证明上述回答的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把每个人简化为不同的人格特征类型,就能够对他们施行有效的控制。我们不妨这样来理解:心理学之所以被称之为“科学”,是因为管理人士能利用心理学来预测并控制其员工的行为。那么,我们该如何观察人性心理呢?著名心理研究专家谭小芳(官网:www.tanxiaofang)老师总结出心理分析原则:
一、客观性
指在心理学研究中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一起心理的各种刺激时客观的,心理的各种行为表现如语言,表情和身体的动作,变化等也是客观的。我们在观察和实验设计、收集各种数据材料、分析整理记录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比学坚持客观性原则,不能主观臆测,不能暗示,不能虚构。
二、发展性
心理现象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我们必须遵循发展性的原则,不仅要看当前的心理活动特点,还要看到心理发展变化的方向,绝对不能把心理看成是固定不变的。即使是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也可能因各种因素长期影响而发生变化。
三、实践性
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心理学研究,不仅需要在实验室中进行,而且需要在各种实践中进行;既要理论研究,也要注重应用的研究。
四、系统性
要求在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时,必须考虑各种内、外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制约作用,应该把某一心理现象放在多层次、多因素和多维度的系统中进行分析。
五、伦理性
对心理现象和过程的研究应当符合社会和生命伦理的要求。心理学是关于人的科学,因此,任何心理学研究都不得为了获得研究资料,而对被试施加对其身心健康和以后发展有不利影响的处理,也不得在未经被试允许的情况下,把被试的任何档案资料公布或供给其他人使用。
心理学是在思维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合点上形成的一门具有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从心理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和与它们的关系来看,心理学是一门具有提供分享和解决问题独特视角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它与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着紧密不可分割的联系!
谭小芳老师认为,一个会说话的人,每说一句话都能使人如沐春风、温暖无比;不会说话的人,一句话出口,能使人如坠冰窟、寒彻透骨。同样是说话,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呢?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前者在谈话时能够运用各种心理技巧,把话说到别人的心窝里,从而成功地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和喜爱,而后者却不懂得在谈话中运用心理学,导致说话不得体而失去人心。可见,我们与人谈话的过程,实质是洞察对方心理的一个过程。所以,了解并掌握一些与口才有关的心理学常识,是提升谈话艺术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