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师风采

用一只手的力量抒写教育人生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2/9/9 10:44:36 

  【人物简介】何春艳是一位山区女教师。今年46岁的她出生于吉木萨尔县泉子街白杨河村一个农民家庭,然而刚出生不到两个月,便被一场无情的大火夺去了右胳膊,从此,她便成为一名残疾者。命运的捉弄与生活的坎坷,并没有使她失去生活的信心,磨砺反而使她更坚强。何春艳用左手撑起自己的生活、学习。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品学兼优,高中毕业后,在政府的关怀下,踏上了教育工作之路,至今已25个春秋。20多年来,她辗转了泉子街镇几所学校,先后曾担任过班主任、大中队辅导员、教研组长、教务主任等工作。她走过的是一条艰辛之路,也是一条播撒阳光雨露的育人之路。用她自己的话说:“我要让美好的青春更加绚丽多彩,我要让平凡的人生闪闪发光……”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左手,一样可以写出整齐端庄的文字

  当她用左手在黑板上流利地书写着文字的时候,在场的所有人心头都为之一震。

  一笔一画,是那么整齐有力。然后,有谁知道,这每一笔背后的辛酸和付出,该有多么的不易。然而,她并没有在不幸中悲观,也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她用一只左手,抒写属于自己的教育人生。她,就是新疆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独臂教师”何春艳。

  她,端庄大方,朴实无华;她,谦虚谨慎,从不炫耀自己。然而,她却有着惊人的毅力和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用她仅有的一支独臂,抒写了令四肢健全者为之惭愧、为之敬佩、为之振奋的成就。

  今年45岁的她,出生于一个山区农民家庭,还在襁褓中时,就被一场无情的大火夺去了右臂。残疾贫困的家境,使她的童年充满了冷眼和辛酸。然而,面对命运的不公,她没有退缩,没有气馁,而是变得越发坚强。她从小就用左手练习写字,用左手吃饭,用左手撑起了自己的生活。

  “我相信,只要有一只手,我一定可以实现我的梦想。”何春艳说,“在基层学校当一个人民教师,为那里的孩子送去知识和爱。”

  尽管失去了一只手臂,但何春艳并没有失去勇气和决心。她用超过常人无数倍的努力,没白天没黑夜地练习,硬是把左手锻炼成跟健全人的右手一样的灵巧。

  20多年来,她辗转于吉木萨尔县泉子街镇几所农村学校,先后担任过班主任,大中队辅导员、教研组长、工会组长、教务主任等。她走过的是一条艰辛之路,也是一条播撒阳光雨露的育人之路。

  做一个身残志坚,甘于奉献,不怕吃苦的人

  “我不能因为我身有残疾,就让自己低人一等,也不能不努力上进,满足于眼前的成绩。”何春艳说,“我要做一个身残志坚的人,什么苦都不怕。”

  1999年3月,何春艳被调到吉木萨尔县泉子街镇小西沟回民小学工作,担任教务主任。

  让何春艳到小西沟回民小学工作,领导的意图很明显,那就是要提高这所农村小学的办学质量。上级教育部门看重的是她对教育事业的执著与追求,以及对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多年来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由于何春艳身有残疾,因此,上任之初,亲朋好友都极力劝阻何春艳说,教务主任工作不好干,既繁杂还容易得罪人,小西沟学校地处偏远山区,路不好走,贫穷落后,学生家长管理孩子意识差,学生学习观念不强,旷课、逃学时有发生,这么多困难,要想甩掉学校教学水平落后的帽子,谈何容易?况且,你只有一只左手,又不便骑车,像你这种特殊情况,为何不向领导申请调到离家更近的镇中心小学上班?反而跑到这么边远的学校工作?

  面对这些劝告,何春艳心里清楚,亲朋好友都是为自己好,是在替自己着想。“我身有残疾,大家都担心我,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不能有畏难情绪,我要努力做到,不能辜负领导的信任。”何春艳说。

  在何春艳看来,既然选择了教育工作,就要热爱这项工作。服从领导的分配,也是工作的需要。于是她什么话也没说,也没向领导提任何条件,就这样,一个人默默地带着行李来到小西沟回民小学报到。毅然选择了离家几十里之外的小西沟村回民小学。

  通往学校的那段山路,崎岖不平,一旦遇上下雨的日子,路面泥泞不堪,走路两脚是泥浆,裤腿溅满泥水。冬天坡路溜滑,行走更艰难,她每天起早贪黑,步行到学校上班。早晨,她比别人早出发一小时,下午几乎每天太阳落山才能回到家。就这样一干就是四年。

  2000年,她刚做过胆结石手术不到一个月,没有按照医生的要求继续在家休养,而是又坚持带病上班。“在家里哪能待得住啊,我心里天天想的都是学生。”何春艳回忆说,“我担心学校教学教研工作不能正常开展,学生落课太多。”

  于是她毅然选择放弃休病假,往返几十里的山路,带病上班。人们常常看到山路上,一个瘦弱的身影一瘸一拐地缓缓前行,那就是正在赶往学校的何春艳。

  虽然病还没有完全好,但她从不搞特殊化,在学校和其他老师吃同样的饭菜,条件再苦也毫无怨言,只是默默地坚持。

  为了提高小西沟回民小学的教学质量,何春艳狠抓常规教学。无论工作有多忙,她都要抽出时间去听老师的课,通过听课评课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理念。同时,她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配合教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为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她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结对帮扶年轻教师,传帮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通过几年的艰辛努力,小西沟回民小学的教学教研工作有了很大的起色,教育教学质量也一年比一年好,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俯下身子,给每名“后进生”一个爱的港湾

  “站在讲台上,最重要的就是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何春艳说,“我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更是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关爱。”

  由于工作出色,2003年3月她又被调到泉子街镇中心小学任教,并接手了一个班风学风较差的班。

  这个令人头痛的班,由于学生的学习参差不齐,厌学的学生不少。孩子们很调皮,不大听话,很多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中存在不小的困难。这样一个班交到何春艳手上,有人替她抱不平,认为这对何春艳不公平。可是何春艳却不这样认为,她说:“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嫌弃学生,更不能逃避责任,我会努力把这个班带好的,让孩子们快快乐乐地成长。”

  面对这样的班级,困难自然不少。何春艳没有抱怨也没有推辞,毅然接了下来。她深知,作为班主任,自己的肩上责任重大,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塑造好学生的心灵。

  接手这个班后,何春艳找到每个学生进行谈心,详细了解学生的情况。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制订不同的教育方法。通过两个月的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在何春艳的心里有了一本账。

  针对学生现状,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班级管理细则,重视班干部的培训工作,实行班干部竞争上岗,充分发挥班干部的助手作用。另外,还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三热爱”活动,陶冶学生情操,还将“学雷锋”活动常年化,教育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在校内开展互帮互助活动。

  为了感化学生,何春艳不顾身体残疾,用仅有的一只手帮助学生抬水、擦门窗、拖地。在校外,她带领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帮助农户摘红花、拾土豆,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好评。就这样,她用行动感召着学生。

  由于何春艳始终和学生打成一片,做他们的朋友,这一下子就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很快就赢得了学生们的信任。她通过和学生一起完成各种活动,使学生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得到了充分培养,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凝聚力、向上力、竞争力和创造力。

  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很快,何春艳发现班里调皮的孩子听话了,不爱学习的学生也爱学习了。而且,她还成了很多学生心中的偶像。

  “这些孩子天真活泼,十分可爱,尽管有些学生有点小毛病,都是可以教育过来的。”何春艳从不歧视后进生,她关心、爱护、尊重每个学生。平时,总是主动关心帮助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适时给以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鼓足克服困难的勇气。爱生之心师皆有之,然而要将心中的雨露持久地、均匀地播撒在每个孩子心里,却是件不容易的事,可是何春艳做到了。

  班上有个学生叫马洪兵,因家住离校偏远的芦草沟村,每天上学路程很远,孩子一到校就精疲力尽,为此经常逃学,成绩在班上很差,但是何春艳没有放弃,而是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耐心地说服教育,还常常牺牲双休日,亲自到他家去家访,并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耐心做思想工作,打消了马洪兵辍学的念头,使他的思想有了很大转变,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开始自觉学习。何春艳利用课余时间对马洪兵进行精心辅导,就这样日复一日,马洪兵的成绩不但有了较快的进步,而且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成绩开始名列前茅。

  看到马洪兵的变化和进步,何春艳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20多年,像这样的事例一直在她的身上演绎着。她沐浴在孩子们的笑声中,用慈爱呵护着天真,用智慧浇灌着稚嫩,用真诚开启着心灵,用希望放飞着理想。用何春艳的话说:“后进生,给他们一个爱的港湾,让他们拥有自己的一叶小舟,就能乘风破浪,驶向理想的彼岸。”

  把成为一个“学者型”教师作为奋斗目标

  虽然只有一只左手,但这并不妨碍何春艳在教育人生的道路上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教师。

  在20多年的时间里,何春艳始终围绕着这个目标在努力。她一边努力学习新知识,一边将其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当中。

  2004年,何春艳又担任了泉子街镇中心小学教研组长,她认识到尽管这是一所偏僻的山区学校、一所不起眼的小学,但作为教师应该有不甘落后的精神。她怀着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在教学教研工作中潜心研究、大胆创新,把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抓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何春艳十分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不断增强业务素养。她工作再忙,都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参与校本课题研修,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大胆探索适合农村教学的新方法与途径。2004年主动申报并承担了昌吉州“在小学语文不同学段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研究”课题实验,与广大教师共同探索符合学校实际教学的新路子,带领语文教师听课、评课,开展专题讲座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把教学教研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2007年她又被调入泉子街镇中学任教语文,并兼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工作。用她的话说,“做一个合格的中学教师,是我教学生涯中又一个新的起点,我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她以饱满的热情,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中学教学探索上与研究上。2008年9月参与了全国“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引导学生以生活为本源,学会发现,敞开心扉,打开思路,敢于表达。其中刘伟等24位学生分别荣获全国“创新杯”“中学生现场作文”“中学生奥运作文”征文一二三等奖。2010年9月开展了“初中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把预习指导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实践、体验结合起来。通过课题研修,使学生掌握了良好的预习方法,也逐渐养成了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还最大限度地节约了教学时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她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教学教研的探索上,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先后撰写过教育教学论文20余篇,参与了昌吉州语文“多读多练,读写结合”、“在小学不同学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的课题研究。”何春艳的同事夸赞她说。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不懈努力,何春艳所带领的语文教研组获得了“县级优秀教研组”的光荣称号。她先后被授予县级“优秀辅导员”、“优秀教师”、“吉木萨尔县首届感动北庭十大人物”、“优秀班主任”、“巾帼楷模”等称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