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品牌建设

学校体育特色与校园体育文化研究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2/12/22 9:19:44 

    中国教育品牌网讯  自1985年以来我国进行了数次全国范围内的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每次的调查结果都显示学生的部分体能和健康素质呈下降趋势,学生体质的持续下降引起了国家各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2006年12月20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根据当前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印发文件《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举措,2007年4月29日阳光体育运动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文件也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

    “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体育各方面工作的不断加强和完善,如何搭建阳光体育活动平台、开展各种阳光体育活动、完善阳光体育活动的运行机制等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校园体育文化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是学校在自身长期发展过程和体育教育实践中不断积淀下来的体育文化和精神财富,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学校潜在的教育资源,发挥着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它对凝聚师生的向心力、展示全校师生的精神面貌、丰富师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师生的体质健康、规范师生的体育行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可以作为阳光体育运动的抓手,与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有机结合,挖掘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建设符合学校特色的与时俱进的校园体育文化,不仅是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体育锻炼习惯的需要,因此,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和操作意义。以下是关于校园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特色建设方面的研究建议:

    1、尊重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强化学校体育的健体、增智和育人功能,突显体育的特色和窗口作用;挖掘体育运动的文化内涵,积淀校园体育文化底蕴,提升校园文化层次,促进学校更加和谐、更加科学的发展。

    2、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吸引广大学生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激发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体育锻炼的习惯,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3、搭建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平台,促进课题组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强化体育科研意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竞赛活动的组织能力和课余训练水平,加快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

    研究思路和策略

    1、课题研究中有关概念的界定

    (1)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体育行为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体育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学生的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学生直接参与和教育工作者的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

   (2)校园体育文化的构成: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若把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环境来考察,其内容相当丰富,根据文化学的观点,人们通常按文化要素的不同把文化划分为三大类,即意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意识文化包括一切意识活动的产物,行为文化包括各种行为活动、规章制度,物质文化包括所有的物质性产物。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基本应包括: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体育行为文化、体育物质文化。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学校特定群体的体育价值观和其意志品质、精神面貌在体育方面的集中表现,在校园体育文化体系中,体育观念、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是校园体育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校园体育文化的方向,体现着文化主体的主观愿望和文化品位,因此,体育精神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体育行为文化和体育物质文化则对体育精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支持作用。

   (3)学校体育特色:本研究对于学校体育特色的理解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校,二是体育、三是特色。即开展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学校特点(适合学校)、利于学校发展的体育教育活动。

    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评估:

   (1)课题主持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曾主持江苏省九五立项体育课题《选择、调控、适应——中学生体育锻炼模式与策略的研究》(常州市课题二等奖),《江苏省体育与健康课程学校实施方案》(省课程实施方案一等奖),省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新课程背景下体育学科学生学业评价的实验研究》、省教育科学“十一五”立项课题《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建设研究》的子课题《对奔牛高级中学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调查研究》(研究中);在《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等体育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先后获得江苏省教育学会系统先进个人、常州市骨干教师、市教坛新秀、体育先进个人、区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现代教育技术先进个人、国家篮球一级裁判员等荣誉。

    (2)课题核心成员a:中学高级教师,武进区体育学科代头人,市体育先进个人,曾参加部编中学生体育教材的编写工作,并有两篇文章收录在高中《体育》实验教材,多次获区政府嘉奖,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3)课题核心成员b:中学高级教师,常州市体育学科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市体育先进个人,武进区十佳青年教师,曾参加扬州大学研究生课程、国家级《体育与健康》课程培训,常州市青年体育教师教学竞赛获二等奖、区教学能手比赛一等奖,多次获区政府嘉奖,有多篇体育论文发表或获奖。

    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和保障机制:

   (1)研究资料的获得:学校图书馆收藏体育类图书千余册,订阅了《体育科学》《体育与科学》、《体育学刊》、《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等体育期刊等20余种,课题主持人在读南师大教育硕士期间申请了南京师范大学数字图书馆的网络用户,可查阅图书馆所有体育类电子图书、期刊、博士、硕士论文,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2)研究经费的筹措:学校领导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支持体育教师参加课题研究,为体育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以引领和加快体育的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为本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

   (3)课题研究的物质保障: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篮球),体育是学校重要的办学特色,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等的设施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的体育活动需要。学校拥有300m塑胶跑道田径、塑胶篮球场、综合体育馆等先进体育设施,体育器材种类齐全、数量充足,为本课题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课题研究的保障机制:学校建立以校长牵头,教务处、教科室领导,体育组负责的课题研究制度,强化课题组成员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促教师发展”的课题意识和理念,每学期对课题进行评估和监督,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的健康的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