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品牌案例

如何创办特色学校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3/1/5 8:07:45 

高原教育明珠

乡城县青德乡寄宿制小学漂亮教学楼

忆往昔残影留校园;看今朝旧貌换新颜。

驱车高原,漫步甘孜,我们都会惊奇地发现,只要有国旗在黑土绿野舞动最美的红,那里就有一座现代化学校,一处处城镇乡村,一座座崭新校园,绿色的甘孜打底,校园是它最美的风景。

这是巨变的十年,甘孜办学条件大力改善;这是智慧的十年,甘孜教育结构布局优化;这是大爱的十年,寄宿制办学路深得民心。十年,一个世纪的标点;十年,一个辉煌的礼赞。

晴空一鹤排云上,那是甘孜学子成才的诗行;手持彩练当空舞,那是山区孩子腾飞的剪影。

甘孜县幼儿园建设现代化幼儿园

坐落在“雪域明珠”之城甘孜,创建于1958年,2002年9月喜迁新园,全园占地面积3893平方米,建筑面积1628.18平方米,

现有学前、大、中、小班四个年龄段,有11个教学班,全园有幼儿448人,教职工21人,其中高级教师7人,一级教师13人,高级工1人。

建园以来,教师们勇于奉献,敢闯敢拼的奋斗精神,回顾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历程,在县委、政府及主管教育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不断加强基础建设,深化保教改革,强化内部管理,办园质量稳步提高,先后荣获“州级文明单位”,州级、省级

家长示范学校,甘孜县巾帼文明示范岗,甘孜县“三八”红旗集体,甘孜县模范职工之家,国家、省、州、“教玩具”竞赛一、二、三等奖,全州幼儿教师“环境创设”竞赛荣获一、二、三等奖,5次被县委政府教育局评为“常规管理”、“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被县政府评为“消防工作先进集体”,被教育局评为“平安学校”等。甘孜县幼儿园全体教职工围绕“一切为了孩子”宗旨,进一步深化幼教改革,强化要领,朝着“环境优美、设施齐全,优质服务、勇于创新”的现代化幼儿园建设目标而不断努力。

家长半日开放活动和亲子活动一直是甘孜县幼儿园的特色活动,每期各班都要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瞧,在半日活动中妈妈在和小孩比赛识安全标志,在“五·一”劳动节时父母和孩子在包饺子,共同体验劳动的乐趣。这些活动让家长知道了孩子在园学了些什么?掌握了什么技能,了解了甘孜县幼儿园的办学特色,更拉近了父母与孩子的距离。

理塘县牧区示范小学创新学校办学模式强化牧区办学特色

理塘县牧区双语寄宿制示范小学是结合我县牧区教育实际,总结多年办学经验,探索出的一条发展牧区教育的新路子。建校九年多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逐步迈向正轨,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从建校初的630名,其中寄宿制学生384名,发展到全校有学生1606名,其中寄宿制学生920人。全校现有教师83名,平均年龄34岁,其中:小教副高教师1人,小教高级教师26人,一级教师48人;党员有25人,团员有8人;本科生10人,专科生73人。在发展中,示范小学不负众望,学校

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管理运行规范,办学效益显著,先后获得了“家长示范学校”、“巾帼建功先进集体”、“优秀人才开发示范单位”、“县级文明单位”、“学校常规管理先进学校”、“州级文明单位”、“州级绿色学校”、“省级绿色学校”、“州级最佳文明单位”和“省级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奖牌与荣誉见证着示范小学向着创建“藏族群众聚居区最好的寄宿制学校”的目标脚踏实地,与时俱进的闪光足迹。

结合实际,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多种形式的教学教研活动,强力推进课

堂教学改革和校本教研;学校常规管理(一)建立了规范、民主的职能机制(二)建立了奖励、竞争的管理运行机制(三)对住校生实行半封闭式的军事化管理,严格制定执行了学生的作息时间,从而保障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四)实行家长开放日,让家长参与监督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从而密切了家长、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理塘县牧区双语寄宿制示范小学就像一面猎猎招展的旗帜,树立在雪域高原,播撒文明的种子,引领着理塘民族教育的发展方向。

石渠县寄宿制示范中学争创一流寄宿制标准化管理示范学校

石渠县寄宿制示范中学位于金沙江畔的“石渠小江南”洛须镇。学校地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与西藏自治区江达县隔金沙江相望、北靠青海省玉树县。这里气候适宜,属半农半牧区,青稞是该镇的主要农作物,素有“青稞之乡”的美誉。作为百年老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浸润了这方神奇的土地,不仅有远近闻名的“隆唐·志玛拉宫”,还是世界最长史诗之一《格萨尔王传》中传奇人物邓玛大将的故里。

学校占地面积80余亩,校园建筑气势恢宏,育人氛围浓厚,校园每一个角落都渗透着浓浓的青稞文化及民族精神,为孩子们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学校由原来的50余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近300人,实现了“立足洛须,服务四乡;立足洛须,跨度石渠;走出石渠,放眼全州”三步走的第一步,为力争做石渠教育发展的龙头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有完善的教学保障体系,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朝气、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现有专职教师32人,其中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11人,

本科学历教师13人,专科学历教师19人。学校已形成以汉语文、藏语文和英语教学为主,以计算机教学为辅的学科特色。图书室、实验室、多媒体室等现代化设施,为学生提供了优雅宁静的学习环境和动脑动手能力的优越平台。

学校坚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争创一流寄宿制标准化管理示范学校”的办学宗旨,以“让学生成才,让教师成功,让学校发展”为目标,一直以来不断地在教育教学上屡创佳绩。迄今为止,为民族地区的发展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他们有的成为了研究生,有的成长为州、县级干部。还有一名教师被人事部、教育部评为“模范教师”;多名教师分别获得省州级论文一等奖、二等奖。

由于受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石渠县寄宿制示范中学校努力探索符合农牧区实际的办学路子。经过长期实践,石渠县寄宿制示范中学最终探索出一条具有洛须特色的寄宿制办学道路,受到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欢迎。为此石渠县寄宿制示范中学正不断加强和改进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制度、方法,同时

还积极借鉴其他寄宿制学校的管理经验和做法,将学生的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接受现代科学知识的同时,更让学生学做真人,把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融入教学常规,努力构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最近几年来学校非常重视毕业生的走向问题,不仅向高一级的学府

输送了优秀的毕业生,还为就读“9+3”免费中职学校的学生开办补习班,深受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学校科学民主的管理模式、新颖的办学理念使这所学校先后荣获“甘孜州寄宿制管理示范学校”、“甘孜州绿色学校”、石渠县先进学校”、“石渠县平安创建活动达标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各项工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康定县三中积极实施校园网工程

康定县三中成立于一九八零年。坐落在甘孜州文化中心姑咱镇,学校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服务于康定县折东八乡一镇,以及姑咱地区省州属单位,人口近五万人。是一所以寄宿制为主的农村初级中学。学校现有教职工92人,现有教学班24个,学生人数1248人,其中寄宿制学生904人。

2009年9月,该校启动了现代教育信息化技术工程,全面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利用州教育局给该校配备的价值高达140多万元的36台

电脑、25台电子白板及视频监控系统,高标准地设计学校网络布局,利用县教育局资金和学校自筹资金,加大信息化的配套硬件投入。学校现共有计算机100台,2间多媒体教室,1间语音室,1间电子钢琴室,5间理化生实验室,班班通电子白板。目前,正积极实施校园网工程的建设。这些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不断完善,为我校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川民族学院甘孜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四川民族学院是四川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09年3月由原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而成。

学院位于情歌的故乡四川康定,年平均气温18℃,海拔1400米。校园面积619亩,校舍面积20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7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165万元,藏书68.8万册。学院的教师队伍庞大,拥有教授14人,副教授108人,博士、硕士155人,外籍教师2人。学校的民族性、师范性、地方性特色鲜明。招生范围已覆盖青藏、甘肃、云南等13个省区。学院出台措施全力推进

“教育质量工程”,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学校将“重道精业、爱我中华、建设康巴”融入教育教学,着力提升学生素质,培养的多数毕业生投身于藏族群众聚居区工作中,多数已成为业务骨干。

学院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稳步发展的理念,以服务民族地区为己任、以教育教学工作为抓手,全面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规模有所扩大、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已初步成为“甘孜藏族群众聚居区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图书资料中心、现代信息技术中心、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乡城县青德乡寄宿制小学硬件设施完善办学条件优越

乡城县坚持把推进寄宿制规模优质办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做到了“四个结合、五化发展、六项配套”。“四个结合”就是注重与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农牧民减负增收和完善公共服务相结合,把寄宿制规模优质办学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谋划,和谐发展。“五化发展”就是集中办学规模化、校园建设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教师队伍优质化、教育手段信息化,整合教育资源,注重均衡发展。“六项配套”就是学生服务中心和家长接待中心建设、附属幼儿园建设、校园文化(绿化)建设、警校医校共育共建、教研及师训功能建设、农牧民文化培训基地建设六个方面的配套,高标准建设青德、尼斯两个片区寄宿制学校。积极探索和实践寄宿制精细化管理模式,突出现代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建设,加快引进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大力整合乡级派出所、卫生机构力量,使学校后勤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

青德寄宿制小学是乡城县按照“集中办学、优质办学”的教育发展理念和“县办中学、片区办小学高段、乡办小学低段和兼顾学前教育”的总体思路,精心打造的一所片区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并办有附属幼儿园。

青德小学始建于1958年,距县城13公里,位于风景迷人、人口集中的青德乡仲德村。学校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教育氛围浓厚,是十分的理想办学之地。

长期以来,城乡差异是教育不公的主要表现,为了让农村的孩子们也能享受到与城市同等的、优质的教育,2010年,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乡城县将小学进行了改扩建,精心打造集中办学的品牌,努力创建藏族群众聚居区一流的标准化寄宿制小学。学校占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11300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超过18平方米,现设有1-6年级13个小学高段教学班,有小、中、大和学前四个幼教班。

如今的乡城县青德片区寄宿制小学,硬件设施完善,办学条件优越,校园文化浓厚,乡城县青德乡寄宿制小学招收有青德1—6年级学生外还招有黑达片区然乌、洞松、三个乡的46年级的高段学生,实现了片区小学高段的集中办学和寄宿制办学,掀开了全县集中办学、优质办学的教育新篇章。同时这里是农民扫盲培训中心,乡城县青德乡寄宿制小学的建设都是8度设防,为群众和学生提供应急避险场所。

上一篇文章:特色学校实施方案
下一篇文章:西点领袖:领袖全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