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品牌案例

提升教育品质 做优学校品牌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4/12/14 20:24:26 

提升教育品质,做优学校品牌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自创办以来,一直遵奉“求是唯实”的校训,秉承省锡中百年办学所聚积的教育文化底蕴,在“高品位,精品化”思想指导下,推行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和谐共进”的办学策略,以“为学生创造有价值的成绩、为教师创造高质量的职业生活”为基本着眼点,以一系列颇具创新意义的教育实践彰显了学校的魅力与品牌:有效教师培养机制的构建与落实,使学校实现了“名校培育名师、名师造就名校”的良性循环;“同伴成长计划”的推行,促进了“全员德育”的落实,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融洽了师生关系,提升了师生学校生活的幸福指数;“学案优化”的教学常规工作机制,充分体现了对“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的透彻理解,学生变得“要学”“乐学”“能学”,突显了主动性、体验性和独立性;教师变得“乐教”“擅教”,突显了合作性与探究性。
校本培训,让学校成为教师素养提升的殿堂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中流砥柱。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是教师发展的幸福家园,是教师满足其个体生存需求,提升其学养水平,实现其人生价值的所在。一直以来,我校“尽可能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培训平台,尽可能为教师成长创设条件”,竭力为改善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为教师创造高质量的职业生涯而努力。教师高质量的职业生活主要体现在:好的待遇;价值实现的满足;舒心的工作环境(包括在工作上能得到学生及家长的尊敬和信赖,领导及同事的关心和鼓励,在情感上有好的归属感)。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因此学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培训提高与实践培养并重的原则,通过走出去,迎进来,参与多样的交流观摩和专题学习等,搭建教师学习交流、同伴互助的平台,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创设教师专业引领、榜样示范的讲台,通过举办研讨、交流、会课等活动,为教师施展才华、反思成长提供舞台,促进教师队伍不断向着“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方向发展。
● 教研组:引领校本教研纵深发展的龙头
    教研组是学校学科教学的基层组织,加强教研组建设对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我校坚持以发展为目标,形成教研组的教研文化。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组风建设,努力形成教研组的备课文化、观课文化、评课文化、研训文化、带教文化;以需要为出发点定位教研组的功能目标,树立“教、研、训”一体化思想,形成“学习――实践――研究”良性循环,实现“新教师达标合格,青年教师走向成熟,中老年教师形成个性,资深教师经验辐射,教研组长形成权威”的教师发展目标;以制度为保障实化教研组的研究过程,围绕“课堂教学有特色,教师培养有目标,教育科研有实效”的要求,制定教研组三年规划,建立完善教研组师德规范、教师日常教学活动规范、教科研规范、质量管理规范、教师专业研训及成长规范,确保教研工作规范化、多元化,教研活动专题化、多样化,促进教研组内涵发展。
● 八年内青年教师发展规划:新生力量迅速成长的有效路径
    学校以八年内青年教师培训为抓手,将骨干教师发展机制纳入其中,整合学校的培训规划,盘活全校师资队伍建设。2009年起,学校制定了八年内青年教师培养规划。规划以全面提高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中心,建立并完善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帮助青年教师把握正确的方向,稳定职业取向,缩短职业适应期,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现代教育意识的成熟型、骨干型教师。同时,重点构建了八年内青年教师的培训发展体系,以学校发展规划为纲,以个人发展规划为动力,以稳定的课程和培训活动为载体,促进八年内青年教师的成长。我们将八年内青年教师分成三个层次阶段,针对不同阶段,每个层次不仅设定了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提出了发展要求,还针对目标和要求,设置了配套的稳定课程和活动框架:包括激发青年教师自身发展驱动、清晰自身发展目标的课程,如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每学期为自己提出可行的学期目标,引领自身成长;包括提升自身学养、丰厚自身积淀的课程,如读书交流;包括相互之间交流、共同促进的课程,如新教师一月座谈、阶段成长汇报会;包括提高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技能的相关课程,如一系列的教学技能活动和比赛,首课试说、教学规范化水平调研、教学设计比赛、基本功比赛、说课比赛、上课比赛等等。学校骨干教师做为组织者、评价者、授课者,从活动策划到组织、实施,再到最后的反馈、总结,既承担任务,又参与管理,也参与培训,达到同步提升之目的。
● 教师沙龙:教师教育理想栖居的精神家园
    教师发展的力量,是专业力量,更是心理力量。教育的高度永远与教师的精神境界同在。自觉状态,才是人发展的最高状态。早在2007年,我校几位教师自主发起成立了教师沙龙,在学校行政助推下,日益发展壮大,创设了一个不设藩篱、平等交流的平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读书活动、教学故事叙说、关于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对话等,吸引了一批怀揣理想、不懈追求的教师,形成了彼此的呼应和激励。大家且教且思,相聚在沙龙,交流感悟、提升自我,不断追求更高、更真、更美的教育理想。
品牌德育——让校园成为心灵成长的家园

我校在多年德育探索与实践中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与同伴的交往日趋增进,对同伴的依赖和需要也增强,同伴关系日益重要,对个体人格成长的影响也愈加重要。2007年起,学校在德育中创造性地实施了“同伴成长计划”, 贯彻“人人需要好伙伴,人人争做好伙伴,人人拥有好伙伴”的宗旨,将爱心手拉手、孝心墙系列、志愿者活动等学校德育特色发扬光大,并切实关注精神、制度、行为、环境等德育文化,成为学校实现“有积极的参与热情,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较强的合作意识,有健康的兴趣爱好”的培养目标的有效路径。
●  学生成长伙伴制:以同伴的力量推动学生向前
    遵循“携手共进,健康成长”的宗旨,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双向自愿的基础上,实行“伙伴结对”(以班内“一对一”为主)和“同伴小组”(一般为4-8人)成长模式。
“伙伴结对”主要通过相互谈心、交流心得、学习争先、习惯争优、生活互助等活动,进行生活、思想、学习上的交流和沟通,尽自己所能给对方精神上的鼓励和行动上的帮助,彼此充分体验身边伙伴的关爱,能够更加勤奋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同伴小组”多种多样,以宿舍为单位的6人同伴小组为主,另有兴趣活动(包括社团活动、选修课、研究性学习等)中的同伴小组、居住地相对集中的睦邻同伴小组,等等。“同伴小组”成立后,组织成员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命名,设计个性化的徽章或标志,并经民主共商出台公约,在老师及家长的指导下开展同伴小组活动。既有学校统一组织的集体性同伴活动,如学雷锋志愿者活动、参观游览活动、德育基地实践活动、好伙伴俱乐部活动等,还有自发的自主性同伴活动,如假期中的野餐、旅游、环保小调查、走访参观、义务劳动等。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时候处于不同的同伴小组中,在与不同的同伴交往中,增进自我认识,加强信息沟通,学会合作分享,突出组织协调,提高幸福感受。
●“同伴成长导师制”:以师长的关爱促进学生发展
    为更加有效地发挥教师的“育人”功能,使德育与教学、德育与学校其他工作有机融合,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及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效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心理健康、快乐成长,我校建立了“同伴成长导师制”。将学校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老师身上,导师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励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教师管理群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这样,全体教师在做好常规教育教学的同时,每一个教师联系数个同伴小组,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和亲情化的教育引导工作,努力成为学生理想信念的引导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兴趣特长的挖掘者、生活困难的扶助者。导师制主要包括谈心汇报制度、家长联络制度、个案分析制度、档案袋制度等。
● 同伴成长课题研究:以品牌德育促进特色学校建设
    结合特色学校建设,致力于同伴成长计划的纵深推进,进一步加强同伴成长课题研究,以《新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借鉴同伴教育的基本理念,整体架构研究工作网络;以课题为载体,与课程开发相整合,完善同伴成长机制,营造同伴成长的学校文化氛围,培育德育模式,创建校本特色的素质教育新品牌。通过专项问题研究(包括:学校同伴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同伴成长计划、同伴学习方式与学校课程整合的行动研究;同伴领导者素质、选择和培训策略的研究;同伴成长计划设计指导的实践研究;同伴成长计划校本机制的创新研究;同伴成长活动主题设计及实施的案例研究;同伴成长实践活动基地建设的项目研究;等等)、阶段成果展示与评价、实践案例积累,逐步提炼物化成果,架构同伴成长计划校本实践的新机制,建设富有个性特色的学校文化,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学案优化——让课堂成为智能创生的沃土

我校早在2006年上半年就明确提出并着力打造“学案优化”这一教学品牌,“以学案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抓手,把不断优化作为教学改革的不竭动力”。
● 价值指向:提升教学过程的品质
    学案优化的价值主要指向两个纬度,一是学生,通过学案这个载体,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课堂教学的信心,内隐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自学的习惯能基本养成,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信心得到提升;二是教师,通过编制和利用学案这个工作平台,转变教师日常教学工作方式,引导教师形成具有合作和研究特质的工作方式,提高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行为能力在内的教师专业水平,从而促进教师良好专业习惯的养成。简而言之,学案优化旨在促进有效教学,提升教学品质。
● 主要特点:关注教育教学全程的效率
    学案优化是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和高效地学习而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的教学设计,关注课前、课中、课后的效率。基于此,我校的“学案优化”有如下四个特点:一是对教学实施全过程设计。把课前、课上、课后三个环节当作一个整体来设计,并且将这种设计物化为一定的书面文稿,以作为师生开展全过程教学的平台。在这样的框架下对课前、课上、课后三个教学发展阶段进行教学目的和功能上的定位——哪些教学内容可以在课前完成,哪些必须在课上进行,哪些可以作为课后拓展等等,从而提高教学全程的计划性和目标上的清晰度。二是自学为先,自主构建。将自学作为教学的起点,做出细致的计划安排,力图通过这样的自学让学生自行解决一些问题,同时又暴露出学生认知中的困惑,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连接,提高教学中的针对性和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这就是教学重心前移的思路。课前预习并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看看课本,填填知识点,或提提问题,而是要站在课前准备、起点能力考查和让学生自主探索的角度做出科学合理的设计,并要与课堂、课后进行有机链接,真正发挥课前学习在整个教学中不可替代的功能。三是适合师生共用。物化了的学案比之于教材、教学辅导用书,是一个最佳的教学材料,其中既有教学的内容或情景,又有教学进展的方式或方法,同时还为师生记载个性化的教学智慧和积累教学体验留有空间。从指导“学”的意义上讲,它区别于学习辅导用书或复习讲义;从指导“教”的意义上讲,它并不是纯粹意义的教案,在具体运行教学方式上还有待教师个性化的添加。四是在集体智慧中实现最优化。优化的学案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主备备课——集体研讨——主备修改——审核、审批。其中在强调主备备课质量的同时,还尤为关注集体研讨这个环节。学校把集体研讨作为学案过程质量的重要指标来抓,防止将轮流主备演化为简单意义上的分工备课。
● 实施关键:促进主动学习,实现有效教学
    我校把学案优化作为系统工作来抓,包括优化学案的管理体系、优化学案的设计、优化基于学案的课堂教学、优化学案的使用等(尤其是学生的使用)。在当前,学案优化的重点在于重构学案管理秩序,从提前自学功能的角度优化提前自学设计和探寻与自学相关联的课堂教学策略,让提前自学发挥实效,走进课堂。建立与提前自学相适应的教学结构,指导和激励学生用好学案,从而真正实现学案引导下的教学方式系列变化。
    关键之一:优化提前自学设计和实施方式。我们对提前自学的理解是“富有内涵的自主学习”,这其中包含了一个核心,即主动学习;体现了“五有”特点,即有可能的学习、有意义的学习、有意愿的学习、有方法的学习和与课堂教学有机联系的学习;要实现五大功能,即相关知识准备、从意义建构角度考虑的起点能力检测、一般性预知、基础性尝试探索和发现并提出问题,让自学走向课堂;从学生与学科角度出发,提出六项设计要求,包括提前自学类型的多样性、目标和内容的适切性、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自学过程的层次性和简约性、自学方式的丰富性以及自学情况的可观察性。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倡导教师要从教学分析上寻找教学依据,要追寻高品位的教学目标,通过整体协调与精细落实来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要重视教后反思,使教师每天都成为研究者……提前自学设计的优化首先表现在认清不同类型课题(或文体)的自学功能。其次表现在能用合适的方式、问题或情境来达成这种功能。一个好的提前自学设计应该是良好的自学指南,实现基础性、探索性和激励性的统一。在内容涵盖上,提前自学可以是课时提前自学,也可以是单元提前自学。在实施方式上,可以是独立的提前自学,也可以是教师指导下的提前自学,甚至可以是小组合作的提前自学。可以是课前自学,也可以是课上提前自学,若有必要,单元提前自学甚至可以成为一堂完整的课。
    关键之二:形成与提前自学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策略。基于提前自学的课堂必须要立足于提前自学的逻辑起点,要体现目标上的发展性、策略上的适应性和环节上的关联性。基于提前自学的课堂必须要立足于提前自学的逻辑起点,思考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学生在自学中的先期经验怎么利用;二是教学重心前移了,与完成原有的教学任务相比较应该少一些课堂教学时间,那么多出的时间该如何利用?这两个问题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能,是学案优化是否走进课堂的本质体现。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自学中产生的经验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思考,一方面在提前自学设计中就要考虑课堂利用的问题,要在目标定位、素材的选取、情境的创设、自学方式及自学情况呈示形式等等方面为自学经验在课堂中的运动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要探索课堂教学中利用提前自学经验的基本策略或途径,例如专门性的自学情况交流与评价、教学展开的起点与层次的变化、把自学作为教学过程性资源等等,更为彻底的是在课堂教学结构上实现了改造。关于多出来的时间利用问题,我们的主张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而不是用来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容量。我们设想在课堂中进行当堂归理,这个归理是总结,是内化,是反思,是提炼,也是质疑,是一个教学静置、沉淀和巩固的过程,是对教学效果的追问,有效课堂需要这个环节。当堂归理可以是课堂教学的结尾,也可以发生在教学过程之中;可以是白描式的诸如“学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还可以是依附于问题的间接表达;当堂归理的行为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个体或群体。
    “学案优化”工作是一个缜密、细致、不断提升的渐变过程。在实践中,我们的思路变得越来越清晰,步子迈得越来越稳健,我们将在“学案优化”的基础上,聚焦生本,聚焦课堂,致力“改课”,以强化有效教学为目标,以“目标叙写、目标导引、自主学习、课堂观察”为整体思路,扎实有效地开展科学的序列化的教学改革,落实课前自学、教学目标叙写、课堂评价、课后反馈、练习设计及作业批改等环节,向课堂要质量,向管理要质量。
    最美的风景永远在充满挑战的明天。为了师生共同的发展与幸福,我们将向着理想教育的境界不断迈进,以理想的教育来守望和实现教育的理想,不断开创学校教育的新境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