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品牌案例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共同体,建设路径在哪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4/12/22 10:18:54 

    广州职业技术学院提出“校企共同体”这一概念,具体来讲,就是在政府的主导下,高职院校与区域主导产业的主流企业通过相互开放、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而结成的利益实体,具有“共同规划、共构组织、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的特征。
 
  校企共同体的核心要义是“企业主体、学校主导”。职业教育归根到底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用什么资源培养人,三是怎样培养人。前两个问题更多地需要依靠合作企业这一主体解决,企业对经济发展、产业转型有着更灵敏的触角,同时拥有最新的工艺、设备和技术;而“怎样培养人”属于教育的范畴,更多地需要学校主导。
 
  实现校企深度合作,能不能真正调动企业合作积极性是关键。浙江省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体会是“事在人为,人在思维”,思维品质和思想条件是创新体制机制、化解各种矛盾的人心基础。
 
  他赢为先
 
  实现双赢是校企合作的理想目标,而企业对合作培养人才积极性不高却是普遍现实。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的深层原因,是院校可以从企业得到了解市场信号、掌握生产过程、专业团队提携、拥有前沿设备等支持以及学生实习、对应就业等多重好处,而企业却存在员工跳槽担忧、生产任务压力、合作得不偿失等多重实际问题。合作双赢是对最终结果的分析,合作困难则是对实践过程的描述。在校企双方还没有形成良性互动的合作初期,处在“一头热”地位的院校方,作为“矛盾的主导方面”,应具备的理念是,通向双赢目标的路径是先确立“他赢”理念,“他赢为先”是双赢成功的前提。对企业合作热情过多奢望、片面抱怨,不解决任何问题,努力在立场感情、体制机制、资源互补、生产支持、研发配合、政府联络等方面满足企业需求,让企业感到合作有利,才是明智选择。
 
  企业主体学校主导
 
  在校企初步合作时,能否准确把握双方的优势和摆正各自的位置,是能否实现资源互补、深度合作的核心问题。不能持续挖掘和发挥企业资源,会使合作因失去企业支撑而流于形式;对企业一味“言听计从”而不善于平等协商,则会影响院校优势发挥、企业合作收益,甚至失去合作方向。为此,杭州职院提出“企业主体学校主导”的校企合作定位观。企业主体,就是把企业放在校企合作工作的“主要部分、主要依靠”地位上,在领导体制、专业设计、课程改革、研发项目、培养方向等合作载体确定时,让企业发挥具有绝对影响力的引领作用。学校主导,就是学校要自觉处在校企合作“引导全局并主动推动持续发展”的位置上,在选择主流企业、寻求共同利益、完善课改方案、顺应教学规律、推动合作深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主动的导向作用。企业主体由其贴近市场、真实生产、实际用工的特殊地位所决定;学校主导不仅是因为企业承担特殊使命没有义务和精力充分考虑办学事务,还因高职院校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己任的性质所决定,在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可持续发展方面,学校和具体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完全相同。
 
  整合优势资源
 
  与守望市场、精于运作的企业搞合作,得到一次性单向帮助不难,长期合作如果靠“有事找政府”那样的依赖性思维肯定难以成功,院校必须力争把自己置于与企业平等对话、互惠互利的市场化条件下考量。地方性高职院校一般专业设置较多,但专业力量参差不齐,加上合作企业因从事特定产品生产,只对学校部分专业感兴趣。因此,要想与主导行业的主流企业形成平等互惠的长期合作关系,学校资源特别是围绕特定专业的人力及相关资源的优化组合程度,成为决定学校能不能、在多大程度上能与企业合作的条件要素。因此,校企合作必须整合优化资源,进而优化合作条件。校内资源的优化整合,涉及专业、课程、团队的调整以及资金、场地、设备设施的调配,利益攸关,影响长远。围绕整合优化资源,杭州职院在相关改革举措实施之前,不断强化招生市场服从就业市场、集中资源先做强优势专业、集中优势推出拔尖人才、适应市场教师主动转型等观念,推进政策配套工作。
 
  以融至善
 
  校企合作双方各有优势才有合作的能力和动力,但各有优势的双方追求的目标不尽相同:企业对生产和销售更加关心,学校对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更为关注;双方内部的管理制度、工作节奏、评价标准等存在差异,对这种差异的无视或试图消除,都会危及双方的合作。对此,杭州职院提出“融”文化理念和“以融至善”的合作育人观,“融”文化的完整思想是“学校融入区域发展、专业融入产业发展、师生融入学校发展”,三个融入是与他赢为先、企业主体学校主导、整合优势资源的理念相呼应的。“融”文化在校企合作上的内涵,是在加强对企业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通过熟悉企业的行业背景,了解企业生产过程和实际需求,努力使教工思想、课程和教学“适应、结合、渗透”到企业的生产需求中去;“融”文化在校企合作上的理想目标,是通过提升专业水准、培养宽广胸怀、关注对方权益、寻求结合焦点、创新结合机制的种种努力,促进双方共同目标的实现。双方在相互融合、持续合作的同时,实现校企人才培养、学生体面就业的共同目标,即为最大的“善”。
 
  重视利益结合点
 
  重视寻求双方都感兴趣的利益结合点,是把理念变成现实的思想前提。比如,企业对办学投入、学校决策有顾虑,校企共同体“管理体制的结合点”就定位在:按照企业出任理事长、学校出任副理事长,企业人数多于学校人数的原则安排,保证企业对共同体的主体发言权和责任担当。再如,怎样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需要,校企共同体“师资体制的结合点”就定位在:7个学院先后建立起校企专家融通的双专业负责人制,同时各学院聘请企业工程师、技术人员为学院兼职教师,企业根据需求聘请学院专业教师担任相关部门副总经理、副总监、副总管等。又如,企业迫于压力、忙于生产研发无暇顾及培训,校企共同体“产学研创新机制的结合点”就定位在:建设合作培训中心,为企业培训员工;建设合作研发平台,根据企业任务开展研发;建设合作生产项目,将企业典型产品生产和教学环节相结合,完成企业产品生产,完成企业项目开发。
 
  推进改革需要有所坚持
 
  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难免会听到一些议论和批评的声音。杭州职院的做法,一是分析评价,正面发声。比如有人质疑“就业导向会不会影响学生全面发展”、“某一个企业参与会不会影响学生对不同企业的适应能力”,学院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引导:就业导向是对孩子前途、家庭幸福和国家发展负责,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基本尊严都没有,还谈什么全面发展;围绕技术技能加大热爱岗位、吃苦耐劳、尊重领导、团队精神等职业素养的培育,这是争取学生全面发展的务实之举;选择主导行业的主流企业合作,是因为这类企业的生产规程基本上是行业标准并具有通用性,同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是以学院“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的,等等。二是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在注重制订各层面、各环节合作文本的同时,注意文本的公开透明,使之人人知晓,接受监督;对于合作中经常发生、需要细化的工作,不断推出一些补充合作条款,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双方及时沟通研究解决,并形成新的具体补充规定。三是持续提升合作方式。从领导层面交叉任职,到管理层和专业人员相继大面积互兼;从先确立合作运行机制,到形成共同开发课程机制;从开始整合培训中心,到渐次成立对外维修中心、制造中心和研发中心;从先着手人才共同培养,到开始大踏步推动项目共同研发;从先发挥校中厂、厂中校功能,到校中厂、厂中校的实体建设;从最初的“放水养鱼”,到逐步厘清政策边界、规范权利义务……杭州职院的校企共同体在调适和提升中机制不断完善、合作日益紧密。(安蓉泉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中国教育报》2014年12月22日第8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