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儿童快乐成长为本,强调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儿童快乐成长,这是快乐教育的灵魂,她贯穿于快乐教育实践的每一个环节。
曾几何时,天真烂漫的小学生高高兴兴地唱着“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去上学。可是,现在的一些学生,为什么觉得上学不快乐?
怎样才能建造一所快乐学校,让孩子们快乐地成长?1986年起,北京一师附小就开始进行“快乐教育”实践,始终立足课改前沿,重点研究“快乐教育”的课堂、课程,研究如何把学校变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把学习和成长变成了快乐的事。
课堂上体验主动学习的快乐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中快乐的产生主要来自于他们对学习内容或学习过程本身的兴趣,由学习结果体验到的成功以及与老师和同伴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小学阶段实施“快乐教育”要从培养学习兴趣入手,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乐趣。北京一师附小的老师们早有共识:要关爱每一个学生,要宽容接纳学生的错误,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要努力做到“五个一”:提出一个不懂问题、发表一个不同见解、参加一次讨论、做好一次实验、获得一次成功体验;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营造对话的空间、创设操作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这样的学习氛围引导着学生在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之中做学习的小主人。
北京一师附小追求“课堂”变“学堂”,积极尝试“四段式”自主学习模式,其流程为:任务生成(提出问题,明确目标);组内活动(独立思考,交流讨论);组际交流(分享智慧,思维碰撞);反思梳理(提高认识,掌握规律)。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学生充分地思起来、问起来、辩起来、动起来,体验了主动学习的快乐。
开发50门快乐教育课程
教师在开发使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式上下功夫,以引起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北京一师附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找到学生兴趣和教师特长的契合点,重点从课程的丰富性和自主性入手研究与实践,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目前,北京一师附小共有德育类(美德课、美德故事、新闻播报等)、民族类(经典诵读、泥塑、茶艺、软陶、风筝等)、科学类(机器人、创意搭建、模型制作、天蓝蓝等)、体育类(武术、形体训练、跆拳道、游泳、篮球等)、生活类(厨艺、卫生自护等)、活动类(书画艺术节、音乐节、科技节等文化活动及小鬼当家服务社、金头脑研究社等社团活动)六大类50余门校本必修与选修课程。在自主选修的校本课程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点菜”,实行菜单式的个别化课程管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年段为单位,采取的是全年级或跨年级的走班制教学,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学习与发展需求。
语言和交流平台建设是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学校隐性课程的重要形式。在北京一师附小,每天清晨学校门口一声声师生间亲昵的问候,是一天快乐生活的开始;每一个课堂上,老师们鼓励的话语、信任的眼神、理解的微笑,让学生体会到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进而感到老师的可亲可信,让师生的心在情感交流中相通;每学期的“心灵驿站”周广播,以及“我说老师”、“快乐分享”等活动,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声,找到与学生沟通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引导师生发现快乐、感受快乐、分享快乐、创造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