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与学生谈话要凭借语言的魅力,融理智的真诚、道德的熏陶和美的感染为一体,化真理为春雨,浇开璀璨的思想之花。
情理交融 心灵的呼唤,离不开感情作媒介;思想的共鸣,需借助友爱去撞击。情感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感召力量,是为人们所共识的。情不通,理不达,感情相悖,即便金玉良言,也免不了会产生“良药苦口”不愿受用的尴尬。缺乏人文关怀,冷漠取代同情,嫉恨取代友爱,仇视取代谅解,思想教育成了“整人”。成功的思想教育应“三分含情,七分叙理”。不要停留在“动之以情”,也不要局限于“晓之以理”,将情理有机地“化合”,做到情中有理,理中含情,情理交融,以理为主。这样的谈话就不仅使人如沐春风,而且若饮甘露,使学生的灵与感都得到升华,使思想教育更富有摄取人心的艺术魅力。
促膝谈心 推心置腹,可以使本来隔阂很深的人成为知己。老师在与学生谈心时,学生心理状态总是因人而异:有揣测心理,有防御心理,有惶恐心理,有轻视心理,有懊丧心理,也有喜悦心理。要寻根问底,观人入微,细心体察神情、谈吐、习惯、动作的变化,去假象,入精微,准确判断其真情,进而对症下药,谈心并非都是正襟危坐。无拘束的聊天,有趣的聚会,林荫道上散步,娱乐之中笑谈,都未尝不是富有成效的谈心。谈心是一种韧性的教育,是对教育者的性格、气质、意志和思想水准的综合考验。需要教师败而不馁,攻坚不已,因势利导地把他们的思想带入一个新的境界。
因人制宜 因人施教,才能牵人以心,启人以志。因事施教,对症下药,老师才能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把握学生的思想结症。因时施教,选择契机,思想教育才能因势利导,以求事半功倍的佳效。对脾气刚强的人,要采取温和的方法;对有智谋善思虑而又藏而不露的人,要从平易善良方面作专门引导;对勇敢坚毅但又凶猛暴戾的人,就要诱导他不越正轨;对灵敏、反应快的人,要使他在行动举止方面加以节制;对心胸窄狭的人,就得开阔其胸襟,使之宽宏大度;对散漫的人,要通过师友来管束他;对怠情散漫、轻佻、自暴自弃的人,要使他明白将要面临的灾祸。